被梁启超誉为“烈宦”的清宫太监寇连材,是因何被慈禧处死的

青林知青 2022-08-16 07:20:23

寇连材:位卑亦忧国,舍命唤天听

宦官,是中国特有的一个群体,国人对其是素无好感,历朝历代的宦官乱政,直接影响了国势的走向,尤其是唐、明两朝的末期,说个由此亡国也不为过。

对这个群体而言,几无好人,即使是被官方高赞的蔡伦、郑和等创有丰功伟业之人,翻开表面一层的华丽,亦是不可直视地让人吃惊。

但也偶有让人崇敬的,尽管总体上依然为人所不齿,然而在忠君报国的大义上,却有让人感动之处,比如被戏剧黑得很惨的,给李白脱靴的高力士;陪崇祯自尽的王承恩;英法联军攻进圆明园时,率十数名太监拼死抵抗战死的任亮等等。

还有一位亦让我很感动,他便是慈禧的梳头太监寇连材,他因冒死劝诫老佛爷而被处死,虽说名声不如李莲英和安德海,现今几无人知,但他“位卑未敢忘国忧”,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甘愿以生命为代价的气节,每每想来,便让我感动不已。

寇连材,直隶昌平人,今天也算是北京本地人了,少年入私塾,识文断字,小文化人一枚,23岁时为生活所迫,净身进宫当了太监,成为世人瞧不起的“阉竖”,因其精明能干,为人乖巧,一路提升,最后成为慈禧的梳头太监,不仅生活优渥,还颇得信任。

但他却是一位有爱国心之人,看着国之糜烂,心实不甘,目睹朝臣们在慈禧的淫威下,个个噤若寒蝉,偶有几位正直的臣子进言,亦下场凄惨。

他靠近权利中心,很多事都发生在眼前,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整天在纠结和徘徊的痛苦中度日,痛苦不堪。

甲午战后,清朝败得一塌糊涂,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终于下了决心,准备不顾皇家太监不得干政的宫规,冒死上言。

他多次借着在慈禧身边伺候的机会,哭诉进言,但都被慈禧训斥而退,视为狂悖,好在慈禧念他忠心,并未加罪。

于是,他不顾自己的身份,请假五天写了一个折子,阐述了自己对时政的看法,虽然他文化程度不高,但还是写了一篇内容很长的疏文,尽管文理不通,错别字连篇,却是他希望以此让慈禧能进贤选能,救国民于水火的一片赤诚之体现。

奏折内容共有十条,大致包括解禁光绪、停修颐和园、赎回台湾、进贤拒佞、早立皇子、赈济难民等等,都是大家能看得见之事,但却是条条切中时弊,亦是很多朝臣不敢说的话,可见,寇连材爱国心切,抱着必死之决心知难而进,充分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爱国之心。

他知道自己此举后果的严重性,进呈之前,回乡同亲友们衷心诀别,回宫后,将自己的在宫内的财物分散与各小太监们,然后便将奏折呈送了上去。

结果是可以想象出来的,慈禧当然是大怒,太监干政,这还得了,于是,交刑部合议,不日在菜市口便被斩讫。

临刑前,寇连材毫无惧色,先向皇宫九拜,又向着家乡的方向,对着父母叩头行礼,言:“如此足千古了。”

对此,后世都对寇连材报以同情和赞扬,对慈禧的暴虐行为是大加鞭挞,我自然也是其中之一员,但反过来一想,又觉得这似乎也是必然的结果,慈禧做得并不出格,而且是严格按规矩行事。

太监乱政,历代苦之多矣,在这方面,清朝肯定是做得最好的,尽管慈禧也曾放纵过安德海,但被外臣丁宝桢一刀斩了后,再也不敢妄为了,即使后来的宠幸李莲英,但李也不敢太放肆,除了收些银子替人说些好话外,其他也不会做太出格之事。

慈禧对寇连材的进言并不象人们想象中的,大怒后便推出午门问斩,那样的事,只能发生在如很多人大赞的明朝及其他皇帝昏庸的朝代,或者是影视剧中;慈禧只是交与刑部议审,刑部则是依据“太监言事事斩”的朝例行事,无任何之不妥,完全符合规定,程序上无可指责。

我并不是为慈禧开脱,关于她执政时的所作所为,大家心中自有价值判断,如果说这是她的黑点,那只能说是她黑色海洋中的一滴不起眼的小水珠而已。

寇连材被梁启超誉为“烈宦,还为其写下了《烈宦寇连材传》,我自然对寇连材也是崇敬满满,但是,我们在赞赏和感叹寇连材忠心为国为民的同时,对慈禧也不要太苛责了,毕竟,她也是按规矩行事,否则她如何向臣民交待。

如果她接受了规劝,说明她是在一名太监冒死进谏下,幡然醒悟,改恶从良,洗心革面地为力挽国之颓势而努力,那岂不是天大的笑话。

0 阅读:12

青林知青

简介:三线子弟下乡知青待岗工人,打工归来一支秃笔聊伴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