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在遗诏中点了四个人的名并让乾隆保全,那么他们的结局如何?

莺歌绿柳楼前 2025-04-11 09:49:38

清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农历),于圆明园,在位一纪有余的雍正帝龙御上宾。依循旧制,帝王崩逝后需昭告天下臣民以遗诏。雍正帝于遗诏内,清晰指定皇四子弘历承继大统,且特意提及四人,嘱弘历登基之后,务必周全护持此四人。

参与其中的四位关键人物,分别为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以及大学士张廷玉与鄂尔泰。允禄和允礼作为康熙帝的第十六子与第十七子,于宗室体系中,归属近支范畴,在亲缘关系上,乃是乾隆皇帝的叔辈。而张廷玉与鄂尔泰,在雍正统治时期,凭借卓越的才能与忠诚,成为辅佐朝政最为得力的股肱之臣,位处人臣之巅峰,权势显赫至极。

【雍正在遗诏中是如何评价这四个人的】

允禄诞于康熙三十四年。彼时,于康熙暮年那场激烈的皇子储位之争中,因允禄年齿尚稚,故而未涉身其间。此情形为其日后的命运走向奠定了良好基础。

允禄并无政治野心,于康熙末年仅任职内务府总管。就其才能而言,相较诸兄,相形见绌,他一生所冀,唯求安享富贵,以王爷之尊平稳度日。

雍正登基后,对其弟予以特殊安排,将其过继给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的庄亲王博果铎。凭借这一举措,允禄顺利承袭亲王爵位,得以坐拥庄亲王府殷实丰厚的家产,足见其在命运轨迹上获此机缘之难得。

雍正于遗诏内称,庄亲王心性醇厚纯良,行事平和且谨小慎微。然而,其于应对事务时,稍欠担当之勇。不过,亦能断言,其行为尚不至于出现差错。此一评价,客观公正,亦可视作雍正对弘历的一种告诫:对庄亲王,不可赋予其过重职责,然亦不应刻意为其设置阻碍。

爱新觉罗·允礼诞生于康熙三十六年。与允禄相仿,其于皇位继承的激烈角逐中置身事外。允礼生性恬淡,对功名利禄毫无热衷之情,亦无意与朝中大臣频繁往来。在诸多事务中,他尤为倾心于书法与诗词的钻研,是一位颇具典型的学者型皇子。

在康熙执政时期,允礼于诸多事务中并未崭露头角,直至康熙龙御归天之际,其亦未获任何封爵。迨至雍正登基,旋即对允礼予以封赐,直接晋封为果郡王。时隔六载,允礼又进一步晋封为果亲王。

果亲王秉性至纯且忠诚刚正,兼具卓越的才学与见识,无疑乃国家栋梁之材。然而,其平素体质清羸,难以承受繁重之劳顿。故逢重大事务之际,诸亲王及大臣理应体谅其身体状况,避免使其过度操劳而致身心受损。若因事务繁重致使贤王精力耗损,无法再为国家妥善处理政务,实乃国家之憾事。

雍正帝旨意明晰,告诫弘历,对允礼委以事务时应有所节制,避免过度操劳损耗其元气。此谕源自雍正帝切身所感,此前怡亲王允祥因身体欠佳,又不堪繁重事务负荷,终至积劳成疾。雍正帝不希望弘历在用人之道上重蹈这一覆辙。

张廷玉身为雍正帝的股肱之臣,履职勤恳,深契帝心。于史料整理等事务中,但凡涉及康熙朝内对雍正帝即位正当性存疑的相关记载,皆在张廷玉的精心操持下,被巧妙修正。由此可见,张廷玉在维护雍正帝即位正统性的舆论构建方面,建树颇丰。

雍正于遗诏之中给予如下评判:大学士张廷玉,器识宏深且品德纯笃,竭诚尽忠以任公职。于圣祖仁皇帝实录之纂修事宜,其倾尽全力,贡献卓著。每岁依旨誊录上谕,皆可精准传达朕之旨意,以教诲训示臣民,功绩斐然。

显然,雍正帝对张廷玉的政务表现予以高度认可,其深意在于授意弘历继位后持续重用张廷玉,以此维系君臣间这份难能可贵的知遇之情。

鄂尔泰身为旗人,较之于张廷玉,具备与生俱来的优势条件。其前半生,主要履职于封疆大吏之位,积极推行改土归流这一重要政策举措。步入后半生,鄂尔泰奉调京师,出任首席军机大臣一职,于官职排名序列上,位次居于张廷玉之前。

在雍正帝所颁布的遗诏里,对鄂尔泰作出如下评价:鄂尔泰身为大学士,秉持着矢志不渝的忠诚之念,于经邦济世方面展现出卓越才能。其在地方治理中,既能妥善安顿民众,又能对官吏进行严谨考察;于边疆事务上,亦能采取有效举措,实现稳定与安宁。如此种种表现,足证鄂尔泰堪称世间罕有的名臣典范。

雍正意图清晰彰显,鄂尔泰禀赋卓异,兼具经邦纬国之文略与戡乱御敌之武韬,乃雍正特意为弘历精心遴选出的辅弼重臣。

在遗诏之中,对张廷玉与鄂尔泰予以了极高的赞誉。不仅如此,该遗诏还突破常规,赋予此二人最为尊崇的殊荣,诏书中明确提及:“此二位大臣,朕可担保其自始至终忠诚不贰。日后,此二臣应配享太庙,以此彰显朝廷之恩宠礼遇。”

【四人的结局又如何?】

从整体态势审视,状况并非尽如人意。乾隆登基之后,庄亲王允禄凭借宗室王公的身份,于总理大臣中位居首位。鉴于允禄身为叔辈,乾隆帝对其予以殊遇,特赦其于便殿觐见时无需行叩拜之礼。

然而,允禄以宗室尊长之身份,行事渐生骄纵之态,与康熙朝遭废黜太子胤礽之子——理亲王弘皙交往甚密。此情形致使乾隆帝内心萌生强烈之不满情绪。

乾隆四年,乾隆帝以强硬举措对弘皙等人予以严厉整肃。在此过程中,允禄被褫夺亲王双俸,且所有职司一并被免除。然而,出于对孝道理念的秉持,乾隆帝并未对其过度苛责,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允禄的体面。至乾隆三十二年,允禄溘然长逝。

乾隆登基伊始,果亲王允礼便受任总理王大臣之职,此情形恰如雍正生前所料。然而,任职仅三载,允礼便因病溘然长逝。于乾隆一朝,允礼虽未建树彪炳政绩,然乾隆待其颇为优渥。鉴于允礼身后无嗣,乾隆特将胞弟弘瞻过继予他,使之承袭果亲王爵位,以延其支脉。

张廷玉与鄂尔泰的最终境遇堪称凄凉。

乾隆登基之际,张廷玉已然身为历经三朝的资深重臣。凭借其深厚资历与广泛影响力,已难以再保持低调行事。彼时,乾隆初登大宝,统治根基尚未稳固,于朝政把控方面尚显力有未逮。故而,朝廷内外各类事务,无论巨细,皆由张廷玉与鄂尔泰共同主理。

然而,张廷玉与鄂尔泰二人政见相左,关系不睦,进而导致党争局面的出现,当时分别谓之张党与鄂党,两派成员针锋相对,矛盾尖锐。鄂尔泰于乾隆八年溘然长逝,乾隆帝遵循雍正帝之前的旨意,赐予其配享太庙并得入祀贤良祠的无上殊荣。

鄂尔泰辞世之后,其家族突生变故,由此牵连至鄂尔泰本人。乾隆帝旋即降旨,将鄂尔泰之牌位自贤良祠中撤出。此举彰显出乾隆帝对鄂尔泰成见颇深。

乾隆十三年,于张廷玉而言,堪称命运的转折之年。是岁,张廷玉呈上致仕奏疏,在其中着重提及,恳请乾隆帝切勿忘却雍正帝昔日嘱托,务必使自己身后得享配享太庙之殊荣。

此举措致使乾隆帝心生强烈不悦。在乾隆帝看来,张廷玉此举有质疑其君威之嫌,既定之事,本无需再度申明。如此一来,君臣之间遂生嫌隙。而这嫌隙的产生,无疑预示着张廷玉日后仕途恐多遇掣肘。

乾隆帝以诸多事由为契机,对张廷玉施以极为严苛的羞辱行径。不仅派遣侍卫查抄其府邸,还将过往御赐的所有物件悉数收回。尽管张廷玉最终仍保留了配享太庙这一殊荣,然而,其暮年境遇着实悲凉。

在雍正帝的遗诏里,特别嘱托乾隆帝照拂四人。然而,四人之中,果亲王允礼早逝,而其余三人,最终结局皆不尽人意。此情形或表明,雍正帝虽有如此安排,却似未充分考量“一朝天子一朝臣”这一历史规律所蕴含的深意。

1 阅读:41
莺歌绿柳楼前

莺歌绿柳楼前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