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岭下汤,究竟是谁把石梁架上屋?

老徐汽车小说 2024-03-16 08:16:58

岭下汤名字的由来很形象,因为坐落于少妃岭和大殿岭下,而且老祖先姓汤,故而得名“岭下汤”。

“翠岭下一片荆棘丛生的荒地,仰望着800多年前南宋的那一抹残阳,默菴公于霞色中停车坐看,武义就多了一个叫做岭下汤的村庄 ”。宋国斌老师把岭下汤的位置、地形、由来描绘得生动形象。

相传汤氏先祖默菴公,从丽水碧湖来此,视此处山清水秀,故而流连忘返,遂营生于枣岩之下,行医济世。室外有刺枣树一株,每逢有患者来访,即授刺枣一枚,食之病愈,于是求医者接踵而来,岭下汤也被雅称为“枣岩故里”。

岭下汤是古时武义、金华通往宣平、丽水的交通要道,是婺州通往处州大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往东南方向翻越大庙岭,经后林畈、李村、和阳坑,再上青峰岭,可通往现今丽水莲都区雅溪镇。往西南方向翻越少妃岭,经乌门、溪下,前往繁华的处州西溪古镇。而从丽水过来的客商行人们,经过岭下汤、徐村、古竹、南湖,可以前往武义县城。

如果你穿越回100年前来到岭下汤,得先穿过岭下汤古镇的北大门——进士门。据说进士门用六根石头方柱撑起,上盖漂亮的土瓦,进士门内是一间两头通路的亭子,亭子里有供人休息的石凳。南门北门屋檐下各挂着一块匾额。北门朝武义方向的匾额是红底金字,写有"进士门"三个字。南门是原木色的质地绿颜色的"枣岩故里"四字,进士门于1957年修建公路时被拆除。

进士门东北面如今是改造过的岭下汤百亩良田——横门畈,春天可见地毯式的油菜花开,十月喜闻稻花飘香。

再远处,就是代表岭下汤形象的枣岩,形如二颗赤枣,并列向天,中间仅留一条缝,只能一人通行,古名“石弄堂”,现叫“一线天”。

入了进士门,地势缓缓抬升,汤姓祖先世世代代的家园在小溪两岸依山而建。原始古朴,入眼入心,犹如一幅浓重的山间水墨画。

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古时重要的商业集镇,街上店铺林立,村中街道长近二里,自宋至清所建商店俗称“三十六家”老店铺。

始建于宋,又称石梁架屋的大石祠就位于进士门入口的右侧。石祠面朝武丽公路,后倚岭王公路,原有三进二厢,前两进及其厢庑在清朝咸丰时期被太平军所毁,唯后进石梁架屋尚存。专家根据梁架、柱础、雀替、斗拱等特点分析,现存石祠属于明代中晚期。

石梁架屋,原是汤姓的一座祠堂,是祖宗神龛,也是汤姓子孙祭祀祖宗之处,据说过去这里与别的祠堂不同,供奉的不是祖宗神位木牌,而是用樟木雕成的祖宗像。

清嘉庆《武义县志》载:"岭下汤石祠,在南二十三庄枣岩前,自宋年间建,其梁柱俱以石为之,至今尘垢不染。"石祠在2018年得到了较好的修缮和加固。走入石祠,确实让人惊叹,尤其是那满屋的“石”制屋料。

首先震撼人心的是,中厅两旁有直径42厘米,高约700厘米的雕石圆柱4根,堪称"四大天王",体重130多斤的我站在柱子下面,顿感自己纤细苗条,伸出手去环抱周长一米多的柱子,立刻感觉自己力不从心。每个柱子传达的是妥妥的力量之美。

在村民介绍下,循着石柱仰望,上面架有长245厘米、宽42厘米、高73厘米的雕石大梁各1根,每根体积都超过1立方米,据说重量有2.8吨。弓形月梁看上去雕凿精致,如弧似虹,凌空飞架。

石梁上面有长170厘米、宽91厘米、厚41厘米的蝙蝠形骑栋,每块有0.65立方米,重约1.8吨,点梁昂头,作势欲飞。

此外,还有一大串惊人的数字。再往两旁左右有边长40厘米,高6—7米的方柱共8根,方柱上架有石梁12根,石梁下有石揪12块。

中厅左右两间的两并,有40厘米见方的8米长栋柱,5.5米长的小步共18根。方柱之间有宽45厘米、厚15厘米、长166厘米的石揪16块,并联加固………。此外尚有元宝形、舌头形的垫石80余块。据村民们说,三间梁屋约有石料150吨。

站在石屋中厅,我把自己“难”住了。一串串问题绕上心头。刹那间把自己陷入了“难上加难”的境地。

问题一是“抬运之难”,我很好奇:那石柱是怎么抬进来的?还有那石梁,是怎么架上屋的?要知道,在古代,没有叉车、吊车、起重机,2.8吨重的东西需要几个人抬?

其二是“艺术之难”。所有的大梁、小梁、骑栋、楣、揪、垫石都雕有精美的图案,花纹细致、线条流畅、技艺精湛,在古代,工匠们是如何做到的?

还有开凿之难。如此规则的圆柱和方柱,如此个性的月梁、骑栋和装饰,在古代,开采的时候用的什么工具?雕凿的时候又用的什么工具?

民间老百姓也如我一样充满疑问,于是他们巧妙地借助很多美好的传说,诠释了这些美妙的问题。

相传南宋时某一年的某一天,岭下汤汤姓族人们在田里干活,突然天空乌云密布,暴雨倾盆,大家只好跑到一个小祠堂避雨,小祠堂顿时拥挤不堪。大家纷纷议论,希望岭下汤大村能够有个大祠堂。

村里的三个太公闻讯,商定要共建一座“三厅五开间”的大祠堂。三个太公经过抽签,决定由前山太公造门厅,坑沿太公造中厅,下花厅太公造后厅。

说干就干,前山、坑沿两个太公脑袋活络,家里劳力充足,出手超快,不几日,山上的树木就被他们砍光了。

下花厅太公名下缺劳力,无树可用,决定采用石材。当晚,下花厅太婆梦见鲁班祖师爷来承担采石,巧的是第二天果然有一位身板强壮,目光炯炯的石匠上门。太婆喜不自禁,就请其到少妃岭脚的山岙采石,裹小脚的太婆每天亲自送饭。

这样一连过了20多天,却一块石头都没有打成,太婆忍不住担心起来。石匠说:"天黑自然掌灯,时辰到自然上梁,到时候,你只管让人来抬石料。" 太婆无可奈何,走出石场的时候,似乎听见有千锤百人打石的声音,还夹杂着呼号嬉笑之声,回去一看却只有石匠一人,天天如此。

不久,石梁、石柱打好了,但每块石料都有千斤之重,抬运困难。石匠却说,只要太婆坐在石梁上就抬得动,下花厅人一试,果然如此。夜晚收工的时候,尚余几根大梁未被抬走,太婆索性跨上石梁,挥动小鞭拍打,只见石梁腾空而起,飞往屋场。

第二天竖柱上梁的时候,发现有一个梁头不合,石匠就自己动手矫正,不小心石匠的一个手指被压在石梁上,鲜血顺着合好后的榫头流出。随即看热闹的人们只觉得眼睛一花,石匠化作一阵清风,冉冉升去。大家如梦方醒,齐喊“鲁班师……”,果真看见鲁班师站立云头挥手而去。

据说,至今梁上还留有手指模样的血迹,天气合适的时候就可以看见。所有这些,只是传说而已,流传了几百年。

石祠历经沧桑磨难。它不但曾遭太平军烧毁,还曾是篾业社的手工作场,大办钢铁时又成了冶炼场所,后来又成了粮管所的粮库。这石梁架屋倒真是“一祠多用”了。

1960—2002年,石祠作为新宅区粮管所的粮库使用。据说石祠地面曾经铺设沥青和水泥,用砖和板壁做成隔断,便于堆放粮食,现今拆除后还依稀可见当时的痕迹。引人注目的是石柱下面的柱础,为了当时隔断方便,被凿去了一部分,如今余下半部分。

幸运的是,在岭下汤村民多方努力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石祠得到了很好的维修和保护。2005年3月,岭下汤石祠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翻修大宗祠全部屋面,并铺上垫砖。

专家们对石梁架屋有极高的评价。她是目前发现的我国最大的明代石构梁架建筑,具有唯一性。集古代建筑、传统民居和家族文化融于一体,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

石头雕凿而成的五架梁、三架梁、单步梁,精致地雕刻着鱼鳃、蝙蝠、蝴蝶等,让人不得不感叹她的鬼斧神工。建筑用材粗大,结构浑厚简练,造型独特。整体结构浑厚古朴,雕凿精致,线条流畅,堪称一绝。

如今,得到妥善保护和修缮的石梁架屋不远处,岭中少年军事研学基地建设、红色童话大楼、来料加工中心等几个项目相继建成和完善。那是属于浙江省首批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项目。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岭下汤人民群众投身革命,在徐英影响下,早在1928年建立了党支部,在南乡开展地下工作。这也是该项目落地大田的原因。

大田乡政府通过建设乡村蓝莓产业示范区、碗铺红色童话村、乡村产业集聚中心等,涌现一批生态资源优越、特色产业明显、乡村基底厚重的新时代红色乡村示范样板村。接下去,大田乡将通过研学,把农旅民宿资源串点成线,形成“人”字形“研学+民宿”产业带。

0 阅读:0

老徐汽车小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