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至正十八年,也就是1358年,经略使李国凤从大都来到浙东,宣读了一道奇怪的圣旨:升石抹宜孙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官阶为中奉大夫;降刘伯温为总管府判,不准参议军事。
刘伯温想必是愤愤不平的。要知道,早在处州民变时,刘伯温就被江浙行省征召,协助镇压叛乱,后来与当时还是浙东道宣慰副使的石抹宜孙镇守处州。
1357年,石抹宜孙因功升为行枢密院判官,刘伯温为经历,这是个从五品的官职。这对于仕途多舛的刘伯温来说聊足欣慰。
在协助石抹宜孙的过程中,两个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刘伯温常常为其出谋划策,讨平了丽水、青田、金华等诸多民变。
不过,圣旨的到来改变了一切。石抹宜孙升为二品大员,刘伯温则降为从七品的府判,而且不准参议军事。这就有明显的针对性。
刘伯温贬官,这个在正史中寥寥数笔的细节,却有值得解读之处。
一方面,刘伯温本来级别就不高,职位升迁用不着上面的圣旨;另一方面,石抹宜孙已经是二品大员了,而且他和刘伯温诗友唱和,关系很好,他能看着兄弟的遭遇而坐视不管吗?
而《明史》给出的解释是:因为方国珍兄弟(方国珍屡降屡叛,后来被招安,刘伯温强烈反对)的缘故,中书省官员有意贬抑刘伯温。
其实,想想也未必。此时的方国珍,已经拥有庆元、温、台之地,日子过得逍遥快活,根本犯不着大费周章来搞刘伯温。
当然,也有另一种可能。那就是朱元璋搞的鬼。
刘伯温在浙东,尤其是在处州境内讨伐农民起义军时,军事才能,声名在外,朱元璋不可能不知道。况且,朱元璋的身边还有个对刘伯温知根知底的宋濂。
最为关键的是,当时朱元璋军取兰溪、逼婺州、下金华,下一步就要进攻的是处州。在进攻之前,朱元璋用尽手段把刘伯温支走也不是没有可能。
当然,还有一种更糟糕的说法。部分资料表明,刘伯温受贬,弃官归田与朱元璋进攻的时间其实是有交集的。这就是说,在抵御明军对处州的进攻时,刘伯温很有可能仍在石抹宜孙幕下效力,而且参与了部分的战事。
如果上述猜测为事实,朱元璋和刘伯温心中也是有隔阂的。只不过,这一点被官方正史所不载,我们已经看不到事情的本来面目了。
一段记载不太清晰,甚至是有所争议的史料,一个出人意料的贬官令,让人心生无限遐想。与石抹宜孙分别后,年近半百的刘伯温在仕途上第四次跌入谷底,从此远离了元朝官场,也远离了与朱元璋可能发生的正面冲突。
刘伯温回到家乡才一年多,就被朱元璋请至应天,委任他为谋臣。先把他从对手的身边赶走,然后以最大的诚意收揽到自己帐下。这越来越像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局。
这种手法或许不光彩,但是翻开史书,甚至演义小说,君王不都是这样做的吗?人才难得,无论用什么方法,能为自己所用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