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减负就等于制造学渣?这问题切中了很多家长的痛点,真相到底如何,答案让人深思。
01近日,某省级教育部门推出小学生减负意见稿,公布了33条减负方案,其中拟规定“小学生晚9点、初中生晚10点可经家长确认拒绝完成剩余作业。”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消息迅速在网上掀起了一场不小的波澜,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更有一篇《南京家长已疯》的网文被刷屏,并发出了来自灵魂的呐喊:“来啊,一起做学渣啊!”
网友们的关注点在于孩子该不该减负?减负对孩子的成长是好还是坏?等等。最后落到了一个核心问题:减负是否就等于制造学渣?相信这是任何人都想要知道的答案,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这关系到我们孩子的未来命运。
网友们在网上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过,个人感觉网友们的评论好犀利啊。比如,网友们的高赞评论是这样子的:
从网友们的评论中不难看出,大家最担心的问题是教育部门虽然提出了减负举措,但家长和孩子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减负。
其实,网友们的担心也是不无道理的。环顾我们整个社会大环境,起码中高考这个指挥棒还摆在那,先不说上大学那么远的事,就说眼下要想让孩子上一所好的中学,招生部门还是要看孩子的学习成绩,这是任谁也绕不过去的事情。
一边是各方大张旗鼓要给孩子减负,一边却是整个教育评价机制还是换汤不换药;
一边是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学习压力过大,主张要给孩子减负,一边却是家长认为孩子学习过于轻松,嚷嚷着要给孩子“加加餐”;
一边是校内减负了,作业量少了,各种大考小考少了,一边却是校外增负了,培优补差提高班哪一个都没拉下。
给众多家长最直接的感受是经济上的压力,各种不菲的报班费让家长的钱包硬生生地瘪了下去。凡此种种,都显然是一个难以回避和调和的矛盾体。
02毋庸置疑的是,当教育传统评价机制没有改变的时候,当中高考指挥棒依旧在我们家长和孩子的眼前晃悠的时候,这都会迫使一些家长在学校未能满足孩子学习需求的情况下,为了让孩子在未来有实力去应对激烈的竞争,会另辟蹊径,花上不菲的学费帮孩子报各种补习班提高班,形成一种所谓的“堤内损失堤外补”的不正常现象。
相信,大部分家长并不是不通情理和不解风情之人,他们不是要反对给孩子幸福快乐的童年,也不是要反对给孩子减负。说到底,很多家长都可能是身不由己,被整个社会大环境裹挟着,这份焦虑来自于对孩子未来的不自信,害怕会不会因为减负而成为“学渣”的孩子在未来不能适应这个社会。
这从我的两位家长朋友前后态度的巨大转变中就可见一斑。
我这两位家长算是为孩子减负的积极响应者,他们把孩子送到了一所据说是以玩为主,倡导孩子快乐教育理念的某私塾小学,孩子也确实在那玩得过瘾,从来没有书面作业的烦恼,家长内心好像也因为孩子快乐而得到了满足,但即便是这样,在半年多之后,他们仍然产生了动摇,其中一位陈姓家长到底还是过不了对孩子未来发展担心的这一关,把自己的担忧告诉了林姓家长:“……林总,你有一个那么大的农庄,你的孩子读不好书,没有什么后顾之忧,至少以后还能当一个农庄少主。可我一个工薪阶层,孩子玩是玩得痛快,可书一旦没有念好,升不上学,就真的没有任何的退路了……”
果然,大约不到一年的时间后,多位有此顾虑的家长都相继从那所私塾小学转学了,原因就在于,谁也不敢让孩子冒着有可能丧失未来发展的风险,哪怕是有着私人产业的老板。
03发生这种情况正是家长源于一种强烈的对未来的不安全感。因为对普通人家孩子来说,一旦没念好书,就几乎是退无退路了,这是普通家庭所不能承受的沉没成本。减负对他们来说,隐藏着极大的不确定性风险。
但这是否就意味着减负一定等同于制造学渣呢?在我看来,这问题并不是非黑即白这么简单,这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孩子如何教育引导的问题,脱离了具体的个体是很难做出正确的评判。
但我们可以明确的两点是,给孩子减负不一定会制造出学渣,但孩子如果不爱读书,缺少学习兴趣,自律性又差,那基本就和学渣有缘了。
给孩子增负也不一定会制造出学霸,看那些报了一大堆补习班的孩子,他们大都没有成为真正的学霸,而真正的学霸并不是靠上各种补习班才练就的,这从历年的高考状元中都能找到答案。
当孩子未做好任何思想和心理准备的情况下,要防止出现以下两种极端:
● 一种极端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给孩子过重的学习压力,孩子本身因为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原因,就会感觉不堪重负,很容易产生厌学心理。
● 一种极端是打着为孩子减负的旗号,过于减轻孩子的学习压力,对孩子的学习是放任不管,孩子爱学不学,这会使孩子滋生出一种懒散和没有目标追求的心理,把学习看作是可有可无。
决定孩子是学霸还是学渣的最根本原因是孩子自身的内在因素,内因决定着外因。好的学习环境等固然重要,但它们必须依托于孩子的内因才能起到作用。当孩子有着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好的愿望时,好的学习环境才能最大化地发挥着价值。
真实情况是,孩子如果是真的不爱学习,缺少主动学习的欲望,哪怕为他报上N个补习班也是无济于事的,这学费只是白白送给了补习机构。
04我并不反对孩子要有快乐童年;我也不反对孩子为了学习而暂时性地放弃玩的快乐,或许在这些孩子看来,学习是比玩还要快乐的事情。更何况,快乐和读书从来就不是水火不容的一对冤家,相反,这两者之间完全可以做到水乳交融。
和单纯的玩来作对比,我们不否认学习要比玩更辛苦,但真正以学习为乐趣的孩子绝对不会把学习当作一件痛苦的事情。
我看到了很多曾经在学习上非常努力的孩子,他们在很多同龄人都把时间花在玩手机游戏等方面的时候,他们却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学习及其它有意义的事情上。从外在形式上看,他们读书确实很辛苦,但从我和这些孩子的沟通交流上,我发现他们在精神上并不感到有丝毫的压抑,相反,还有一种掌控学习、驾驭自己人生的愉悦之感。
当我们无从去改变这个教育大环境的时候,我们还有什么途径和方式可以做出改变?那就是去改变家庭中的教育小环境,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好的信心,帮孩子树立起明确的学习和人生目标。
当孩子心中有了目标之后,在学习上的任何辛苦付出都能化作沁人心脾的甘甜。而要让孩子享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关键在于家长从小对孩子的一系列正确引导。
事实上,在多年以后,那些在学生时代热爱学习、以读书为己任的孩子,他们的人生大都是精彩纷呈的,他们的格局、视野和眼光也远远超过了当初那些每天玩手机、每天疯玩、连一点点作业也不愿意做的同学,这些曾经有过快乐童年却失去了升学和深造机会的孩子,在成人之后没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大都过得不如意,缺少技能,只能从事一些要求低、收入少、活儿重,看不到任何未来前景的工作,此时,你还能认为这些孩子得到真正的快乐吗?即使有过快乐,那在孩子的一生当中也只不过是很短暂的一段时光。相信,没有哪位家长愿意自己孩子的人生是这样的。
05我们知道,由于当前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发展,优质教育资源相比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僧多粥少,难以做到满足。多数人认为,上了一所好学校,也就意味着迈入了教育的快车道,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有好的外部教育环境确实很重要,但从深层次来看,孩子的内因才是最为关键的因素。
在我老家,一座十八线的山区县级市,我对门的邻居,男主人残疾,女主人没文化,但他们的一对双胞胎女儿却都培养出来了,一个考上了清华,一个考上了北大,在当地一时传为佳话。由于经济困难的原因,他们家的两个孩子从来没有上过一天的补习班,更没有请过家教,上的也是很普通的当地小学中学,这两个双胞胎也不是什么神童,但孩子由于从小被家长正确引导,非常的懂事,在学习上很刻苦,读书成为她们最大的快乐,最终也分别考上了北大清华,实现了当初的目标,这让很多家庭条件远比她们好的家长都不由得感慨万千。
教育要回归本真,我们不是拘泥于孩子一时一刻的感受,而是要对孩子的终身发展去负责,能让孩子笑到最后才是真爱孩子。
不少家长会陷入一个教育误区,把快乐当作学习的对立面,单纯认为只要孩子童年快乐就行,却没有看到孩子更长远的未来。孩子有着怎样的精彩未来,一定都和当下有过多大的付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正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也。
回到孩子减少作业量这个减负问题上,我觉得老师还是不要简单地一刀切为好,要施行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譬如可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布置和他自身实际学习能力相匹配的作业量。那些学习能力强、自律性强、学有余力的孩子可以多布置一些作业,甚至可来点小小的难度挑战;那些学习能力弱、专注力和自控力均不足的孩子,就少布置一些作业,作业难度也放低一些,让孩子也能体验到及时完成作业的小小成就感。
此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我发现,很多孩子感到学习痛苦、且难以坚持下去的原因,大都是因为他们在学习的马拉松长跑路上是一个孤独和寂寞的行者,家长所扮演的身份只是一个倍感焦虑的驱赶者,而不是和孩子肩并肩、一路携手同行的队友。
小学生减负就等于制造学渣?你怎么看?欢迎大家在留言区讨论!
物质决定意识,外因决定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