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王氏边缘人物,王莽为何能受封大司马?班固四个字道出真相!

映菡历史趣闻 2025-03-29 21:40:37

公元前7年,汉成帝暴毙在婕妤赵合德的床上,皇太后王政君得知儿子死讯后暴怒不已,逼迫赵合德自尽而死。

因汉成帝膝下无子,只得推立其侄子赵欣为帝,是为汉哀帝。汉哀帝登基后,尊赵飞燕为皇太后,将亲祖母傅太后迁入北宫,以王政君和王莽为首的王氏外戚岌岌可危。

如今说起王莽,世人大概都对他的来处更为好奇,然而在历史的描述中,王莽的形象大多是负面的,工于心计,演戏高手,是个不折不扣的窃国贼。

当年,王莽趁汉哀帝刘欣早逝,皇权旁落之际,夺取皇权,登上帝位,建元“始建国”,随后积极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

大概不会有人想到,曾经的王莽不过是王氏家族中的一个小透明,因其叔叔王凤病重,王莽连续数日衣不解带侍奉在侧,才得以有机会进入官场。

其实,只有真正了解王莽的身世,熟知他的青年时代,才会明白他为何会有如此野心。

01

王莽的姑姑王政君虽贵为汉元帝的皇后,母仪天下,可实际上,她在后宫的地位远不如汉元帝的另外两位宠妃,冯婕妤和傅婕妤。

可王政君实在是一个好命的女人,她虽不被汉元帝所喜,但是春风一度,竟然就有孕在身,生下的儿子刘骜颇受汉宣帝宠爱,被封为太孙,汉元帝继位后,刘骜顺理成章地被封为太子。

汉元帝驾崩后,刘骜顺利登上皇位。俗话说,母凭子贵,王政君被尊为皇太后,其身后的王氏外戚可谓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最先得势的要属王政君的几位兄弟,先后有九人封侯封爵,其中有五人担任大司马,一跃成为了当时大汉王朝最显赫的外戚家族。

王氏家族一步登天后,如同穷人乍富般,生活开始奢靡无度,日日声色犬马,视鼎如铛,视玉如石,野心也开始日益膨胀。

然而,在王氏的这群外戚中,有一人是例外,此人便是王政君的异母弟弟王曼。王曼去世得早,因此在王氏一族大封特封的时候被遗忘了,不免显得有些寥落。

身为王曼的儿子,王莽自幼便缺乏父爱,王政君荣登太后之位时,也不过13岁的年纪,没有了父亲的庇护,没有家族的扶持,少年时期的王莽也就没有了骄奢淫逸的资本。

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王莽成长为谦卑折节、勤俭爱学的青年。当时,身为儒生的王莽好以大儒为师,博学强记。生活中也尽心侍奉母亲与寡嫂,抚育长兄的遗腹子,言行十分谨慎捡点。

虽然日子清贫,但王莽衣食不缺,身处王氏大族,也时常有机会结交一些贤达。同时,他对于身居高位的叔叔伯伯们也是礼数周到,谦卑恭敬,给他们留下了很不错的印象。

作为当时世人皆侧目的王氏一族,出了王莽这样一个优秀的人,不仅是大臣们感慨,连老百姓都交口称赞,俨然将王莽捧成了那个时代的道德典范。

此时的王莽还未尝到权力的滋味,作为儒家子弟,他还沉浸在儒家构建的天地秩序的理想之中,不仅克己复礼,还仁而爱人。

公元前22年,此时王莽已经24岁了,身为王氏一族的成员,与他同辈的青年都意气风发,封爵列侯,可他还没有出仕的机会。

王莽的内心大概是焦躁的,虽然荣华富贵不是他此刻所求的,但是想要实现儒家的理想,若是没有一官半职,那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好在,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只不过,王莽的机会不是在殿堂上,而是在病榻前。

当时,王氏外戚中权势最大的大将军王凤一病不起,而他的子侄兄弟们多年来锦衣玉食,没有人愿意去侍奉一个半死不活,缠绵病榻的老头。

这个时候,王莽来了,数月时间,他衣不解带,嘘寒问暖,尝药试水,让饱受病痛折磨的叔父王凤大为感动。

虽然王凤身居高位,但在王政君没得势前,也曾贫苦落魄过,尝遍世间冷暖的他深知王莽此刻对自己的耐心周到完全是出自真心。

因此,在弥留之际,他挣扎着起身,给王政君写了一封奏疏,极力推荐王莽入朝为官。不久后,朝廷便下诏,拜王莽为黄门郎。

黄门郎的职级并不高,但主要是负责随侍皇帝,传到诏命,属于内朝官员,这样好的机会,即便是贵族子弟,也不一定能谋求到这样的职位。

况且,当时与王莽一起的同僚中,如刘歆、扬雄等也皆是儒生,闲暇之际,王莽总是和他们一起研习学问,臧否人物,在熟悉宫廷政治的同时,学业和见识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王凤死后,王政君又想起了哥哥的嘱托,于是又将王莽提拔为射声校尉。虽然只是个尉官,但是俸禄却有两千石,若王莽不是王政君的内亲,以王莽的年纪也不可能当上。

按理说,王凤死后,代替其大将军职位的应当是王政君与王凤同父同母所生的王谭,但是令所有人都大吃一惊的是,接替王凤的居然是王氏家族的远房堂兄弟,御史大夫王音。

原来,王凤在世时,王谭根本就不将亲大哥王凤放在眼里。恨极之余,王凤死前便上疏汉成帝,痛斥了自己的几位弟弟,并请求皇帝谨慎选择继任打井军的人选。

王凤的这篇奏疏充满了大义灭亲的意思,而在奏疏中,他极力赞赏了王音,说此人大公无私,可堪重任。

原本汉成帝就一直对自己这几位嚣张跋扈的舅舅心存怨气,看了王凤的奏疏后正合自己的心意,于是当即下诏,让王音接替了王凤做了大将军。

如此一来,不仅王谭生气,连王氏五侯的兄弟子侄也个个痛心疾首。但皇命难违,数日之内,王谭竟将自己活活气死。

王谭死后,王氏一族更是雪上加霜。而此时,身为王氏后辈的王莽也站在了自己的亲族一边,坚定地支持自己的叔父成都侯王商。

王莽十分冷静和老练,他深知此时的朝廷,皇帝的话未必有用,大汉帝国此刻真正的最高发言人是自己的姑姑王政君。

事实证明,王莽没有站错队。汉成帝见母亲王政君因为舅舅的离世整天泪眼朦胧,不禁又心软了,为了安抚母亲,他竟下令重新启用因僭越之罪而便贬的舅舅王商。

此刻,朝廷上下也终于认清,汉成帝最信任的始终还是自己的亲舅舅。

王商起复后,为了报答王莽的支持,特意上疏汉成帝,要求将自己的部分封邑转赠给王莽,更是对王莽的品德和才干赞不绝口。

作为王氏一族的后起之秀,王莽已然进入了汉成帝的视线。

此时,不仅仅是自家叔父称赞他,还有很多名士也对他赞不绝口。中郎将陈汤就曾上疏,褒扬王莽的才干,请求汉成帝能提拔王莽。

公元前16年,汉成帝刘骜下诏,封王莽为新都侯,食邑1500户。不久后,王莽又被迁为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一时间荣宠无比,这一年,王莽正是而立之年。

声誉渐隆,爵位益尊,王莽却越谦卑。他虽然俸禄多,却从不贪财,反而将自己的俸禄全部用于接济名士,结交士大夫,不仅官员为其说好话,连民间极具影响力的贤达也为其宣扬。

一时间,王莽的名声日益响亮,与他那些贪渎成性、巧取豪夺的叔伯兄弟们相比,王莽确实是一股清流,也获得了百姓们的拥戴。

然而,王莽明白,光靠钱财给予他人好处也不是长久之计,想要获得更多的支持,必须要让世人信服。

王莽的哥哥王光离世后,留下了一个独子王光。为此,王莽为侄子王光延请儒学博士为师,每到休沐日,便会大摆排场,满载珍馐美酒带着侄子去拜访那些儒生、博士。

作为王氏外戚,汉成帝重用的官员,王莽能如此礼遇文士,更是使得诸生纵观,长老叹息,王莽的声誉得到再一次的提升。

但是,他仍觉得不够。为了巩固自己的声誉,他又给自己的儿子王宇和侄子王光同时娶亲,甚至于侄子王光的婚礼规格要高于自己的亲生儿子。

酒宴之中,有仆人来报,王莽母亲身体不适,他更是坐立不安,没吃几口就匆匆离席,回到后院侍奉母亲汤药,使得在场的人都感叹他是个至孝之人。

此时的王莽俨然是当时的道德楷模,但是脱去道德的外衣,他也有自己的七情六欲。

他曾暗中买了一位貌美的丫鬟放于房中。不久后,族中子弟知晓此事后,纷纷开始议论,认为王莽平时都是装出来的,其实不过与自己无二,言行不一。

王莽知道后,当即将丫鬟当做礼物送了出去,还解释道:“后将军朱子元一直膝下无子,我听说后倍感焦急,听说此女很能生养,因此买来放家中调养,只待身体养好后便送予朱将军。”

当时的朱将军正苦于子嗣问题,听说王莽替他找到了能生育之人,自然十分高兴,与王莽的关系也日益亲近。

此时的王莽已然不是曾经文质彬彬的少年,而是长成了一个颇具城府的官员。他的所作所为是为了掩饰住自己真正的欲望,博取好名声而已。

有人说,王莽实在是会装,他的演技放到如今肯定是影帝级别的,而班固在《汉书》中,也用四个字道破了王莽的真实面目:匿情求名!

如今的王莽声誉渐隆,官爵频升,一般的官职他已然不放在眼里,他唯一觊觎的便是大司马大将军的位置。

可即便是此刻的王莽,这个位置也并非他唾手可得,他面对的事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此人便是他与汉成帝共同的表兄弟淳于长。

淳于长出生于汉朝贵族,他的母亲王君侠是皇太后王政君的亲姐姐,作为王政君的亲外甥,淳于长在王政君心中的地位与王莽无异。

而对于淳于长的上位史,与王莽也十分类似,淳于长也是通过侍奉王凤得到了升迁的机会,不同于白身的王莽,当时的淳于长已经是黄门郎。

王凤临死前,向汉成帝和王政君举荐了王莽和淳于长,但是显然,淳于长的仕途之路要快王莽一步。

当时,汉朝大将军的位置已经由王根接替,他的位置无人敢惦记,但是自从他身患重病后,身为卫尉侍中的淳于长便开始蠢蠢欲动。

他当时的职位已然是大将军大司马的副手,加上其皇太后亲外甥的身份,日后接替王根之位也是名正言顺,更重要的是,当时朝廷内外对王氏外戚都十分愤恨。

而淳于长虽然也属于王氏外戚,但是他不姓王,这一点对他来说非常有利,也便于消除王氏一族把持大将军之位所带来的非议。

而且,身为大司马的王音也特别支持淳于长,因此作为王莽的竞争对手,此刻的淳于长各方面似乎都优于王莽,而王莽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只有道德名声。

淳于长是个典型的花花公子,放浪形骸,贪污受贿,无所不为,声名狼藉。因为有皇太后亲外甥这个身为保驾护航,才得以坐上如今的高位。

如此厚颜无耻之人,与王莽这个道德楷模相比,差得不是一星半点,但是在汉成帝执政时期,道德水准并不是当官的标准。

王莽不可能直接挑拨淳于长与姑姑王政君的关系,更不可能直接向汉成帝参淳于长一本,于是,他又故技重施,转而去侍奉重病在床的叔父王根。

02

王根缠绵病榻多日,王莽衣不解带,殷勤侍奉,数日如此,王根十分感动,相比之前,殷勤侍奉王凤的淳于长此刻连面也不露。

此时的淳于长以为只要王根一死,大将军之位唾手可得,因此再没心思去巴结即将一命呜呼的舅舅王根,反而借口在宫内值班,整日没事便到尚书省溜达,置办自己一应的办公物件。

淳于长与王莽的所作所为,王根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孰亲孰疏,一目了然。但是,淳于长毕竟不是王氏子弟,更兼是朝廷重臣,似乎也没有义务来侍奉自己。

见王根对于淳于长的态度有所动摇,善于察言观色的王莽便向王根说道:“叔父,淳于长如今看您卧病在床特别高兴,准备随时接您的班,人员都提前安排好了。”

短短几句话,气得王根差点晕过去。

在官场混迹多年,王根当然知道王莽所言非虚,若任由淳于长接替自己当政,王氏一族定不会安稳,因此愤怒过后,他便问王莽:“可有把柄在手?”

王莽当即将准备好的罪证全部交给了王根,王根看完后,当即决定将此罪证呈报给太后王政君。呈报之时,王莽更是大肆渲染处于长暗中与被废的许皇后所有勾结。

淳于长此人也确实肆无忌惮,他不仅娶了许皇后寡居的姐姐许孊为妾,还贪图许皇后家中的财产,于是让许孊牵线搭桥,想要为许皇后说情,试图让汉成帝重新立许氏为左皇后。

许皇后如抓到救命稻草一般信以为真,将家中所有财物都拿来贿赂淳于长。以为通过淳于长的劝说,真的能让皇帝回心转意。

然而淳于长却从未想要为许皇后求情,他一边心安理得的挥霍着许皇后送来的金银珠宝,纵情声色,无事生非;一边在与许皇后来往的信件中显露出挑逗之意。

而王莽掌握的罪证,便是淳于长与许皇后往来的信件,以及他对许皇后姐姐许孊审讯的供词。

王政君看到这些罪证后勃然大怒,她深知若是许皇后重新入主后宫,意味着许氏外戚会重新死灰复燃,不止是她的地位,她身后的王氏一族也岌岌可危。

思及此处,她再顾不得与淳于长的亲情,当即将汉成帝召来,又将此事添油加醋的诉说了一番,让汉成帝赶紧料理了此事。

汉成帝听罢后,怒火中烧,当即下诏免去了淳于长的官职,罚他回自己的封地反省,此刻,即将要接替王根大将军一职的淳于长,在王莽的运作下彻底告别了政治生涯。

此刻,如丧家之犬的淳于长被朝廷押解回自己的封地,若是此后能夹着尾巴,老老实实做人,定然能保性命无虞。

可淳于长已经尝到了权力的滋味,哪肯就此罢手,急于回到政治中心的他做出了此生最错误的决定。

为了能重新回到京城,淳于长开始大肆贿赂自己的舅舅红阳侯王立,央求其在王政君面前为自己说几句好话。

王立虽然是淳于长的舅舅,但是两人之间有非常大的仇怨。

当时,王立一直想当辅政大臣,但一直没能如愿,因此就怀疑是淳于长从中作梗,两人之间向来是剑拔弩张,连汉成帝都深知两人之间的宿怨。

但是,钱能通神,淳于长搭上了王立的儿子王融,通过王融向王立送了大量的金银财宝。王立本来听说淳于长被免,不免有些幸灾乐祸,可当看到这么多金银时,又瞬间倒戈了。

王立向汉成帝上疏,替淳于长叫屈,希望汉成帝能召回淳于长。汉成帝虽然昏庸,但并不愚蠢,他深知两人虽为甥舅,但形同水火,王立如何会为淳于长求情!

汉成帝立刻命有司前去询问,得知消息的王立立刻慌了神,为了撇清自己与淳于长的关系,竟然逼迫自己的儿子王融自杀。

王融死后,汉成帝明白这是要杀人灭口,更加愤怒,当即下诏将淳于长逮捕了。淳于长被关进监狱后,害怕受刑,将自己的罪行一股脑的全招了。

其实,收受贿赂这些罪名根本不算什么,但是他与许皇后之间的来往细节让汉成帝愤怒异常。最终,淳于长被定罪:戏侮长定宫,谋立许皇后。

按照汉朝律法,这属于大逆之罪,皇太后王政君也不好再替自己的外甥求情。因此,淳于长最终没能回到政治中心,还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淳于长死后,许皇后也受其牵连,被汉成帝赐自尽。

淳于长被诛杀后,为了斩草除根,王莽又派人将淳于长的儿子淳于酺杀了,还将淳于长所有的家眷都赶出京城,至此,王莽最大的绊脚石终于被清除了。

淳于长的倒台虽然王莽暗中做了不少手脚,但是他一直处于幕后,而台前自然少不了人配合,此人就是当时的丞相翟方进。

翟方进是汉朝赫赫有名的儒生丞相,以帝师的身份入仕,门生子弟遍布天下,在朝廷内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关系网。

翟方进虽然出身儒家,但是搞起政治斗争来却是游刃有余,他在刺史任上时,就特别会卖弄成绩,靠着自吹自擂被擢升为丞相司直。

作为丞相的幕僚,翟方进的权力十分大,入京之后,他便立刻参与弹劾,将当时的司隶校尉陈庆拉下台。

而后,他便利用当时儒家的道德标准,逮谁咬谁,生搬硬套地给别人下套,而且专门找名声大的官员弹劾,给自己立了一个不畏强权的人设。

由于他学问深厚,又敢于谏言,因此在汉元帝和汉成帝时期十分受宠。到了汉成帝永始二年,翟方进已经升任御史,位列三公之一,地位仅次于丞相,没过多久,就如愿坐上了丞相之位。

翟方进看似不畏强权,却是个惯会见风使舵的小人,淳于长得势时,他与这位皇帝表兄交往密切。可淳于长一朝失势,他又十分害怕。

他明白,汉成帝知晓他与淳于长的关系,害怕皇帝追究,于是主动上疏要求辞官,汉成帝没有同意,还劝慰他说:“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见皇帝不予追究,翟方进为了撇清关系,立刻反咬一口,向汉成帝上了多道奏疏,严辞攻击从前与淳于长交往密切的官员。最终,这些官员全部被免职,翟方进业如愿与淳于长划清界限。

因此,淳于长败落后,王莽没有费丝毫力气,翟方进便已经替他扫清障碍,将淳于长的势力一网打尽。

淳于长倒台后,王莽水到渠成地被推上了大司马的位置,登上了汉朝的权力巅峰,这一年,王莽才38岁。

即使当上了大司马,王莽对外依旧一副谦恭的模样,在朝中友爱同僚,在家中厉行节约,关门闭户,不结党营私。于公于私,王莽的优秀有目共睹,拥戴他的人也越来越多。

在当时,王公贵族各个阶层都腐败透顶的年代里,王莽这样的道德楷模宛如一股清流,让百姓们都对他翘首以待。

可此时,王莽的面前还有最后一个障碍,那就是翟方进。他能将淳于长从高位上拉下,自然也能将自己拉下。

为了确保自己能稳坐大司马的位置,他想尽办法要将这位丞相除掉。

公元前7年,荧惑守心出现,占星官上奏汉成帝,此乃大凶之兆,如果不移祸大臣,恐怕国家将陷于危难,汉成帝信以为真。

就在此时,在王莽的授意下,翟方进手下一位名叫李寻得官员率先发难,他上疏皇帝,上天如此警示,丞相应自告奋勇担任此次祭品。

汉成帝看了李寻得奏章甚觉有理,于是召来丞相上朝斥责他为相多年,朝廷动荡,导致天象变异,让其回家闭门反省。

翟方进回到家中,惶惶不可终日,虽知道自己难逃一劫,但还是心存侥幸,但是此时的汉成帝早已下定决心要让他做替罪羊。

第二日,汉成帝便派人给翟方进送去诏书,斥责其为相十年,为国家带来灾祸,但念其劳苦功高,不忍罢其官,还赐予好酒黄牛。

汉成帝如此作为,翟方进瞬间明白了其用意,当日便饮鸩自杀。翟方进死后,汉成帝隐瞒了其自杀的真相,还多次去丞相府吊唁,将其谥封为恭侯,允其长子翟宣承袭爵位。

翟方进死后,王莽如释重负,终于再无人能阻止他。然后,让他没想到的是,仅仅一个月之后,汉成帝便暴毙在了婕妤赵合德的床上。

03

汉成帝暴毙,因其无子,只能推立其侄子定陶王刘欣继位,史称汉哀帝。

王政君得知汉成帝暴毙在赵合德的床上十分暴怒,赵合德无奈之下只能选择自杀。而赵飞燕因扶立新帝有功,没有遭到清算,又苟延残喘地多活了几年。

汉哀帝继位后,尊汉成帝生母王政君为太皇太后,尊赵飞燕为皇太后。王政君虽然对汉哀帝此举颇有微词,但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作为外戚的王政君和王莽也只得忍了下来。

当初,汉哀帝之所以能被推立为皇帝,是因其被过继到汉成帝膝下,名义上是汉成帝的儿子,因此其亲祖母傅太后和母亲丁氏应该留在封国,不应该跟随入京。

但是,此时的汉哀帝已经二十岁了,是一位长君,有自己的政治手腕。于是,他绕过大司马王莽和太皇太后王政君,和丞相孔光几人商议,其祖母傅太后的居所。

见皇帝如此发问,做大臣的自然心领神会,于是孔光立刻建议,在长安修建一所新的宫殿,让傅太后与丁氏迁居其中。

听了孔光的建议,汉哀帝有些犹疑,此时,身为大司空的何武高声说道:“傅太后应立刻前往长安,北宫正适合太后居住。”

何武并非王氏外戚的心腹,因此想借此机会在汉哀帝面前好好表现一番。汉哀帝听后大喜过望,马上下诏,命傅太后迁居北宫。

有了汉哀帝的支持,傅氏外戚和丁氏外戚开始得势,为了避其锋芒,王莽只得卸职隐居于封地信都,闭门不出,安分谨慎。

王莽隐居期间,许多官员和百姓为其鸣不平,要求其官复原职,汉哀帝只得重新征召王莽回京侍奉太皇太后,但没有恢复其官职。

但是,王莽不会就此罢休,回到京城,他的权力之路才真正的开始!

0 阅读:0
映菡历史趣闻

映菡历史趣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