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80年,临朝称制多年的吕后病逝于未央宫,长安城内陷入腥风血雨,一场宫廷政变雷霆骤生,吕氏家族几乎被屠戮殆尽。
诛灭吕氏之后,拥戴刘姓宗室的大臣却齐聚未央宫,共同商议大汉王朝下一任皇帝的人选,而主持这场会议的正是诛吕功臣陈平和周勃。
按照当时的汉朝礼制,父死子继,大汉帝位应当由汉惠帝的子嗣来继承。
当时,汉惠帝名下有六个儿子,虽有两个已经夭折,仍剩下四个,有的已经被封为王侯。然而,这些名义上的孩子都是吕后用移花接木的手段制造出来的,并非亲生骨肉。
如今,吕氏灰飞烟灭,若是这些吕氏扶持起来的孩子登上帝位定会后患无穷,于是,众臣当即将这四个孩子排除在外,准备从汉高祖刘邦的儿孙中选择一位继承人。
一番商讨之后,群臣一致认定,薄姬的儿子代王刘恒最为合适,最终,刘恒在群臣的拥立下登基称帝,史称汉文帝。
那么,刘恒为何会被群臣内定为皇帝呢?他为何能打败刘邦的嫡长孙刘襄成为最终继承人呢?
这日,未央宫外重兵把守,戒备森严,群臣们正在商议新皇帝的人选。此时,有人提出,齐王刘襄是高祖皇帝的嫡长孙,是最适合的人选。
这一提议得到了在场多位大臣的赞同,眼看决议即将通过,一个老头却站了出来提出了异议,并表示极力反对,此人便是琅琊王刘泽。
当初,刘泽在田子春的谋划下被吕后封为琅琊王,划分了齐国的一郡之地给他作为封地,为此,当时还是齐王世子的刘襄十分不满。
吕后病逝后,刘襄西进诛吕,为了骗取兵力,以拥立刘泽称帝为条件,将刘泽骗往齐国都城临淄扣押,将其手下军队调归齐国所有,刘泽是实实在在地吃了个哑巴亏。
刘泽是当时刘氏宗室中年岁和辈分最长的,说话有一定的分量,他答应刘襄为其争取帝位,于是,刘襄举兵入长安时将刘泽也一并带入了长安。
刘泽虽说老迈年高,但是头脑非常清晰,他清楚地知道在诸吕已灭的形势下,自己曾经觊觎皇位,刘泽称帝后定然不会放过自己,说不定还会给自己扣一个谋逆的帽子。
因此,在反对刘襄称帝这件事上是不遗余力。
可与刘襄的这桩恩怨是私事,更不能当着群臣的面说,思索片刻后,刘泽慷慨言道:“齐王刘襄为高祖皇帝的长孙,本是最合适的继承人。然其宠信自己的就就驷钧,此人乃衣冠虎狼之徒,齐国人人切之,若是刘襄被拥立为帝,驷钧作为舅父必然专权,到那时,岂非又一个吕氏之祸,因此,立齐王之议断断不可!”
众臣听罢,心中警铃大作,刘泽作为刘氏宗室的长辈,不单单是凭借辈分让自己的话有了分量,更重要的是他看清了形势,将驷钧与吕氏做了同等比较。
当时,诸吕之乱刚刚平定,长安城的腥风血雨还未完全散去,只要是与吕氏扯上关系,群臣都会慎之又慎,更是无人敢为其否定,刘泽的话几乎是一锤定音。
否定了刘襄之后,又有人提出选刘邦的小儿子淮南王刘长。但是刘长年纪太小,又是刘邦的私生子,登位有损大汉朝颜面,商议一番后也只好作罢。
最终,大臣们经过仔细讨论筛选,一致同意拥立代王刘恒为帝。
刘恒的皇位可以说是天上掉下来的,他为人宽厚仁孝,是刘邦现有的儿子中最年长的,其母亲薄姬也是温柔恭顺,从不干预朝政,名声甚好。
众臣都觉得,这对母子敦厚老实,控制起来也比较容易,拍板之后当即便秘密派出使节前往代国国都中都,迎代王刘恒入长安称帝。
刘恒的生母薄姬原本是与诸侯王魏豹的妾室,魏豹曾是西楚霸王项羽的部将,被韩信击败后,薄姬成为俘虏被押送到汉朝宫廷中充作宫女。
一日,刘邦忽然兴起,在宫女们劳作的织室中闲逛,在此劳作的都是被俘虏来的女犯人,而刘邦一眼看中了薄姬,将她带回后宫一夜临幸,生下了刘恒。
新鲜劲过后,刘邦便将这对母子抛诸脑后。刘恒七岁的时候,刘邦率兵平定了代地的叛乱,于是将刘恒封为代王,发配到西北为大汉守边,远离了是非之地长安。
高祖十一年,诛陈豨,定代地,立为代王,都中都。
代地荒凉,都城中都位于汾河之滨,城池虽小,却远离长安的政治高压和尔虞我诈,因此,刘恒也长成了一个温润有礼的少年。
大概刘邦的薄情是这对母子的福报,刘邦死后,吕雉血染后宫,手段毒辣地将戚夫人制成人彘。逼疯刘盈后,临朝称制,一步步以吕代刘,却始终放过了薄姬母子。
吕雉掌权后,曾想将刘恒改封为赵王,但是刘恒以为大汉守边为由,拒绝了吕雉的改封,这种不争不抢的性格也让吕雉对其放下戒备,并没有过多为难刘恒。
在电视剧《美人心计》中,薄姬被塑造成一个拥有权力欲望的女子,想要与吕雉一较高下,是她保护刘恒平安躲过吕雉的追杀,还将儿子扶上了皇帝之位。
其实不然,有人说,群臣内定刘恒为帝,是因为薄姬没有吕雉的手段,也无法成为吕雉,显然,薄姬作为俘虏出现在刘邦身边,没有朝廷势力的加持,她不像吕雉是原始股东。
有人说,群臣内定刘恒为帝,是因为薄姬没有吕雉的手段,也无法成为吕雉,显然,薄姬作为俘虏出现在刘邦身边,没有朝廷势力的加持,她不像吕雉是原始股东。
其次,刘邦在世时,薄姬只是个不受宠爱的后宫一员,她一心扑在儿子身上,时常教导刘恒要俭朴,要爱民。
刘恒虽然年纪小,但是薄姬并没有事事代劳,亲自参政,而是放手让刘恒去历练,去体验民间疾苦,可见她从未有过权力之心。
刘邦死后,吕雉将薄姬送去代地与刘恒团聚,薄姬也遵守不再回京的诺言,兢兢业业治理代国,与民休养,与当时的中央政策高度保持一致。
因此,吕雉也是对薄姬母子另眼相待,可以说,刘恒的成就离不开薄姬的审时度势,她不具备吕雉的野心,也没有吕雉的狠毒。
然而,天下局势瞬息万变,吕氏被灭后,皇位突然砸到了刘恒的头上,对于长安使节带来的诏书,刘恒始终小心翼翼,不敢接受。
于是,他召来心腹大臣商议,没想到,对于这个天降的馅饼,大臣们却无比冷静。
他们觉得,如今把持中央朝政的皆是高祖皇帝时期的功臣宿将,善于谋略,他们能将吕氏诛灭,日后会更加跋扈不臣,此时进长安,稍有闪失,得不偿失。
于是众臣提议刘恒,以病推脱,静观其变。
就在此时,刘恒手下的中尉宋昌占了出来,坚决支持刘恒奉诏入长安。他认为,天下是刘氏的天下,民心皆系于刘氏皇族一身,诸位功臣宿将若有不臣之心,定不能得逞,时不我待,代王因顺应天意,即刻起驾前往长安,登基称帝。
中尉宋昌进曰:“群臣之议皆非也。夫以吕太后之严,立诸吕为三王,擅权专制,然而太尉以一节入北军,一呼士皆袒左,为刘氏,畔诸吕,卒以灭之。此乃天授,非人力也。今大臣虽欲为变,百姓弗为使,其党宁能专一邪?内有朱虚、东牟之亲,外畏吴、楚、淮南、琅邪、齐、代之强。方今高帝子独淮南王与大王,大王又长,贤圣仁孝闻于天下,故大臣因天下之心而欲迎立大王,大王勿疑也。
大臣们意见不统一,刘恒一时间拿不定主意,便来到后宫询问薄太后,薄太后却说:“我一个妇道人家,天下大事做不得主,你还是自己决定吧!”
刘恒犹豫再三,最终将卜正召进了宫,让他为此事算上一卦。当时,汉朝宫廷占卜所用的是烧龟甲,烧灼之后,根据出现的纹裂定福祸。
随着一声爆裂的脆响,龟甲裂开,得到的是一个大大的吉兆,卜正当即高声贺道:“大横庚庚,余为天王,夏启以光!”
最终,刘恒下定决心,应诏前往长安。
为了慎重起见,刘恒让自己的舅父薄昭先行前往长安探查情况,薄昭回到代地后禀报,他在长安面见了陈平、周勃等大臣,众人皆对大汉忠心耿耿,诚意迎刘恒入长安继位。
直到此时,刘恒悬着的心才稍稍放下,立刻下令启程,并命宋昌等人陪同自己入长安。
几天后,当刘恒一行人来到距离长安城数十里的高陵地区后,刘恒仍十分谨慎,他命令车驾暂歇,让舅父薄昭另乘一车,陷入长安城观察城内动静。
当得知丞相陈平率领周勃等大臣已经出城外等候,刘恒才下令出发,来到渭桥。此时,文武百官纷纷跪地拜谒称臣,刘恒当即下车回礼。
见新帝如此谦逊,朝臣心中的疑虑也顿时烟消云散。就在众人刚刚行完参拜之礼后,一身戎装的周勃突然站了出来,以军礼拜见刘恒。
礼毕后,周勃对刘恒说道:“还请大王屏退左右,臣有要事向您禀奏。”
然后,从怀里掏出一个锦囊来。陪同刘恒前来的官员见状,各个大惊失色,纷纷挡在刘恒的身前,生怕锦囊中的东西对刘恒不利。
气氛瞬间紧张起来,站在刘恒身边宋昌大声质问道:“太尉有事,尽可公开面陈,若所言为公,公言便是,所言若私,王者无私!”
宋昌这话说得很直白,意思是,太尉您有何事不妨当众说明,若是公事,就当着众人讲,若是私事,我们大王王者无私!
这番话呛得周勃一时间有些下不来台,于是他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仓皇地用双手将锦囊举过头顶,宋昌接过,打开一看,竟是作为天子象征的玉玺。
这枚玉玺据说是由秦始皇所造,象征着帝王的权力,而周勃以如此方式进献,也是君臣之间的第一次较量。
史书记载,周勃是敦厚之人,是刘邦手下能臣,但刘邦死后,他倒戈吕雉,又在吕雉死后,诛灭吕氏,可见敦厚只是表象,他一直都是审时度势之人。
因此,他在迎接刘恒的时候,想当着众大臣的面,显示自己独特的地位和权力,若是刘恒接受了他的请求,屏退左右接见他,等于间接肯定了周勃的重要地位。
而周勃日后定会以新帝重臣自居,如此一来,刘恒必定会丧失王者无私,帝王决策的先决条件,因此刘恒时时谨慎,在宋昌的斥责下,没有单独接见周勃。
此时,见周勃献上了玉玺,刘恒当即显示出帝王风度,挥手让宋昌退下,双手将跪在地上的周勃扶了起来,并坚决辞受玉玺,还说道:“到府邸再议!”
众臣将刘恒拥进了长安城,一路跟随来到刘恒的府邸。
入府后,陈平当即献上了《尊帝疏》,而后根据礼仪再三劝进,刘恒再三谦让,这种心照不宣的仪式来来回回了五次,刘恒终于接受了皇帝的玉玺。
可此时,玉玺虽在刘恒的手中,可汉宫的皇位上还坐着一位皇帝,刘恒想要顺利登基,必须先将这位少帝清理掉。
众臣商议之际,忽然从人群中走出来一个年轻人,跪倒在地,向刘恒请求道:“诛灭诸吕,臣无寸功,还请陛下恩准,由臣担当清宫职责!”
刘恒仔细地打量着这个年轻人,此人正是朱虚侯刘章的弟弟,东牟侯刘兴居。
于是在刘恒的同意下,刘兴居便带着太尉夏侯婴和大谒者张释等人持剑进入宫内,并喝令少帝刘弘左右侍卫全部退出内廷。
当时,正在后宫淘气嬉戏的刘弘见此情景,被吓得惊慌失措,可转念又想到自己的皇帝身份,转而收敛神色,端端正正地坐在了皇位上。
此时的夏侯婴已经年近七十,他上前呵斥道:“你本不是刘氏皇家子嗣,不该坐于此位,起来随我走吧!”
夏侯婴一边说着,一边命左右侍卫将刘弘扯了下来,用皇帝的御辇装着就往宫外拉。刘弘不过是个七八岁的孩子,已是十分害怕,带着哭腔味道:“将军,您要带我去哪?”
夏侯婴对年幼少帝说道:“带你出宫,到客舍。”
这不过是夏侯婴哄骗刘弘罢了,最终刘弘还是没能活下来。
处理完汉少帝后,群臣当即便邀请刘恒登上皇帝的御辇,并配以相应的仪仗和车队,从刘恒的府邸出发,浩浩荡荡地进入未央宫。
使太仆婴、东牟侯兴居先清宫,奉天子法驾迎代邸。皇帝即日夕入未央宫。
公元前179年,刘恒正式登基,史称汉文帝。随后,众臣将汉武帝的母亲薄姬迎回长安,尊其为皇太后。
为了扫平诸吕留下的祸乱,刘恒将吕雉分封给吕氏的土地重新划归刘氏宗室所有,将刘盈名下的几个假儿子全部诛杀,以绝后患。
刘恒继位后,奉行节俭之风,最常穿的是粗布制成的袍子,龙袍上破了个洞也是让宫人补一补继续穿,甚至还穿着草鞋上殿议事。
一次,汉文帝想在自己的宫殿内造一个露台,召来工匠一问,竟要花费百金,相当于当时十户中等人家的财产,当即表示太贵了,不造了。
就这样,汉文帝在位的23年间,从未大兴土木,他将省下来的钱用于民生,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免了12年的田赋。还下令由国家赡养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发放米肉。
汉文帝自身节俭,为民谋福,开启了大汉的“文景之治”!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走完了他节俭爱民的一生,他下令不得劳民伤财,命刘启薄葬,将自己的治世理念奉行到最后一刻。
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有人说,汉文帝是被低估的帝王,也有人说,孝文帝为三代以后第一贤君。
明代学者谢肇淛评价其:
三代以下之主,汉文帝为最;光武、唐太宗次之;宋仁宗虽恭俭,而治乱相半,不足道也。
可以说,福祸相依是刘恒这一生的真实写照,前半生,他被父亲不喜,驱逐于荒凉的西北,在代地与母亲相伴,获得了片刻的宁静。
后半生,天降皇位,他小心谨慎,顺利登位,开启了作为皇帝济育苍生,重以明德,昇平漢道的一生。
他将自己毕生的精力和心血献给了皇权,献给了百姓,更献给了荣耀的大汉帝国,三代以下第一帝,殆非虚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