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天养生做好五防,让你健康度过一整年

北京德胜门中医院 2024-07-25 14:28:19

进入三伏天后,多地进入了“桑拿模式”和“蒸烤模式”。俗话说,“冬养三九,夏养三伏”,伏天做好养生工作,可为一年的健康打下基础,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防感冒

三伏天是各种疾病容易“扎堆”的时候,其中,感冒特别常见,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暑湿感冒

这是夏天特有的感冒,也就是老百姓俗称的“热伤风”,特点是发热重、恶寒轻,一般病人没有寒冷的感觉,只是发热,出汗多但是不解热。

此时宜选用藿香正气水,其含有苍术、陈皮、厚朴等,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作用,适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胃肠型感冒有类似症状的也可用。此外,该药还可芳香化浊,常用于脾湿胃浊引起的食欲不振、舌苔厚腻、腹泻等。

暑热感冒

重要特征是热象突出,会出现发热、微恶风寒、汗出热不退、心烦、口渴、苔黄等症状。这时可用的中成药包括暑热感冒冲剂、清凉冲剂等。

预防夏季感冒,要做到避免忽冷忽热,晚上睡觉别贪凉。

防中暑

中医认为,中暑也分阴阳,两者症状不一样,容易中招的人群也不同。长时间暴露在烈日下,易中“阳暑”,表现为头晕、乏力、口渴、头痛、大汗、面色发红、体温升高等。

阳暑

阳暑往往发展很快,一旦发现有人出现上述症状,必须尽快救治。可让患者服用仁丹,其含有藿香、豆蔻、冰片、朱砂等,具有清暑开窍的功效,适合因暴晒导致的中暑患者服用,能有效缓解中暑后出现的头晕、恶心、胸闷。

阴暑

伏天里,暑热常夹杂湿邪。很多场所冷气开得很足,使得户内外温差很大,长期在这种环境中工作的人,很容易中阴暑,特点是头晕、恶心、乏力、没食欲、大便稀、舌苔腻。

防上火

上火在夏天很常见,但火有虚实之分,治疗时需要区别对待。

实火

实火的表现有高热、头痛目赤、口干口苦、咽喉肿痛、烦躁、腹胀痛、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干或鼻腔出血等。

治疗上宜采用苦寒泻火、清热解毒的原则和方法。这时可以吃一些泻火药,如京制牛黄解毒片,其由人工牛黄、大黄、冰片、石膏、黄芩等成分组成,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缓解由火热内盛造成的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等症状。

虚火

虚火的临床表现有口燥咽干、咽喉干痛、五心烦热、颧红、盗汗、失眠、舌质红、无苔或少苔等。

此时,应该补阴滋阴,而不是泻火,补阴的食物和茶饮有梨、甘蔗、琵琶、银耳、百合、沙参、玉竹、麦冬、天冬、石斛等。

防苦夏

一到伏天,很多人就会出现烦躁不安、倦怠无力、食欲不振等“苦夏”症状,建议饮食上做到三个“一”。

一把豆

缺钾会引起倦怠、无力、胃肠蠕动减慢,建议每天吃一把富含钾的“豆”——大豆及绿豆等淀粉豆。

一杯奶

钙缺乏会导致人体疲乏无力,牛奶钙含量丰富,建议每天喝一杯。

一两红肉

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影响组织修复,降低抗感染能力,红肉富含优质蛋白质,建议每天吃一两。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服用生脉饮,原为生脉散,最早就是为防治“苦夏”而设。其组成有红参、麦冬、五味子三味药物。其中,红参是主药,能大补元气,麦冬可养阴清热,五味子为敛汗生津,后两味起辅助作用,三药合用,一补,一清,一敛,共同发挥益气生津,敛阴止汗的作用。

防脾虚

高温天气下,很多人靠空调、冷饮“续命”,但这些却在不知不觉中给脾胃增加了负担。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是人体气血生化的关键,脾虚则百病起。

脾胃病的高发人群以青壮年和老年人为主。

老年人的脾胃病主要是因为年老体衰、脏腑机能衰退导致,保养的关键是饮食有度、节律有制。

青壮年脾胃病则是由于工作忙、压力大、饮食不节制、不规律等原因导致,需要从规律饮食、作息方面进行保养。

此外,还可以服用补中益气丸,由补中益气汤演化而来,为金元时期四大医家之一的李杲所创。补中益气丸由黄芪、党参、白术、甘草等组成,临床常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的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便溏久泻、胃下垂、胃溃疡等,服用之前需咨询中医师。

0 阅读:19

北京德胜门中医院

简介:传递健康理念,传播健康中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