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为什么会产生斗争?

鹰哥爱写文 2024-02-25 03:30:49

​《亲密关系》作者:克里斯多福·孟

​上一节,我们说到,在亲密关系的月晕阶段,人们会把自己想象中的完美情人投射到伴侣身上,但这种做法只会增加彼此的负担。那么,在这一节中,我们更进一步,进入到亲密关系的幻灭阶段,看看为什么在亲密关系中会产生斗争。

心理落差产生偏差行为

通过月晕阶段,我们会发现,人们想象中的人或事,总比现实来得更美好。比如我们在社交平台看到某个网红打卡地,看着那些经过修饰的照片和视频,内心总是无限遐想,认为自己到那里去,会玩得有多开心。可当我们真有机会去了,或许又会产生极大落差,发现很多地方并不如网上宣传的那样美好。

人们常说距离产生美,那些最初让我们欣赏、喜欢激动不已的人,他们似乎发着光,令我们为之着迷。可当我们开始与之相处,渐渐发现他们的不完美,曾经的期望会转变为失望、压力和愤恨的累积,让我们在关系中品尝到苦涩的味道。而意识到这个真相后,我们就进入了亲密关系的第二个阶段——幻灭。

从亲密关系的角度来看,幻灭并不是一件坏事。它让我们不再被自己的错觉所迷惑,让我们看到真相。相反,如果不驱除这些错觉,那我们就像是自我禁锢的囚徒,在一段又一段的亲密关系中打转,永远得不到真正的平静与喜悦。

很多人曾经认为,只要选择对的人,爱情中就不会有烦恼,自己的需求就总会被满足,快乐就会源源不断。这其实是浪漫主义者的幻想,终有一天他们会明白,人的情感需求不能归因于他人,快乐的源泉并不在别人身上。

因此作者克里斯多福说,幻灭是灵魂给我们的礼物,让我们能从外向内,从原本的错误思想中跳脱出来。然而在幻灭开始的时候,人们免不了产生破碎和绝望的感觉,认为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理想和现实产生了巨大落差,慢慢出现一些偏差行为,并由此引起我们和伴侣间的斗争,将亲密关系推向更复杂、困难的境况。因此我们需要引起警觉,格外留意这些偏差行为。

在亲密关系中,常见的偏差行为有四种,分别是刻意表现、权力斗争、报复和自我放逐。它们源于人们从小产生的情感需求,又作用于成年后的亲密关系,并对亲密关系产生强烈影响。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先来看看前两种偏差行为。

刻意表现:确认自己的重要性

刻意表现就是通过一些非常规的行为,引起对方的注意,以此确定自己的重要性。

在儿童时期,这种表现有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讨好性质的。比如某个孩子渴望被父母看见,被老师表扬,他会表现出很乖很懂事,遵守大人教导的样子。这个时候,如果大人们不吝啬地表扬,会让他们感觉自己很重要。

另一个方向则是对抗性质的,比如某个孩子觉得自己的存在感不足,就故意调皮捣蛋,引起身边人的注意。如果这时父母、老师表现出很生气,孩子也会感觉到自己在大人心里很重要。如果家中不止一个孩子,同时要面对身边同学、朋友的压力,那么他还要和哥哥姐姐,同辈人去竞争,用各种不同的办法吸引更多关注、更多重视以满足内心的情感需求。

作者克里斯多福通过观察发现,当人们成年之后,在亲密关系中与伴侣互动相处的方式,和孩童时期的内心模式几乎一模一样。这是因为即使人在成年以后,亲密关系往往能让人回到小时候的行为模式,只不过形式更加复杂。

当我们从伴侣那里无法满足需求时,会产生失望、愤恨的复杂体验,随之便想方设法取悦伴侣。比如,装作很可爱的模样,表现出亲切温和,善解人意,让对方意识到,我们需要帮助,应该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

如果我们觉得伴侣不够重视,也会找借口发脾气、用不讲道理的形式去引起对方的重视。比如,一位女孩为了引起男孩的注意,可能会对男孩说:“为什么你昨晚睡前没给我打电话?你是不是不爱我了,你变了……”这会让男孩感到疑惑:一个电话能证明什么呢?简直是无理取闹!但事实上,在这种“无理取闹”的背后,是感情中需要关心和重视的特殊表达。

人们变换不同的方式,付出这一切只是为了让伴侣引起重视。很多人把感情中这种相互拉扯、猜测的小心思描述为“恋爱感”,仿佛这样做,就能延长爱情的“保鲜期”。但是,实际上大部分人过不了多久就会感到疲惫,因为这不是真正的自己,对方也会很快意识到,这些都是伴侣索取更多关注、认可和重视的手段。总有一天,我们会感到厌烦,感到这种行为背后的期望所带来的压力。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为了引起伴侣的注意,每天都挖空心思去行动,得到的结果却越来越少。这很快就会引发出第二种偏差行为——权力斗争。

权力斗争:为显示权威而控制对方

当亲密关系出现权力斗争,这是非常考验双方情感的时刻。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争取主动权,情侣间总是充斥着争吵。他们会不断提出各种要求和控制,感情也从最初的甜蜜欢乐,变成了紧张和冲突。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人们总希望自己是重要的,不论是从小在家庭中,还是长大后在亲密关系中,我们都希望别人能够按自己的意思去做。举例来说,当某个女孩子在工作中遭遇了挫折,被领导指责了,回到家里,她向爱人倾诉这件事,希望对方能安慰自己,体量自己,为自己缓解紧张的情绪。

可是对于男孩来说,可能会觉得,工作中被领导指责不是很平常的事吗,没什么大不了的。于是他生硬地对女孩说:“不就是被领导说了吗?下次注意不就好了。”女孩马上不解地说道:“我也没说要怎么样,不就是想你安慰我一下吗?为什么不能按我的需要去做呢?”

这就是权力斗争的逻辑,双方都很努力想要对方按照自己想的去做,却不愿意改变自己。时间久了,我们对伴侣的耐心和接纳就会越来越少,心中的“刺”也会越来越多。

面对这种情况,一般有以下几种选择:一是进行恐吓、强迫伴侣改变生活习惯,说话的方式、穿衣风格等等。二是养成圣人般的忍耐力,忍耐让步,尽量按照伴侣的要求去做,同时也让自己内心积压更多不满。三则是离开现在的情人,另觅新欢。一般情况下,人们通常会选择第一种,坚持认定自己是对的,伴侣应该配合,权力斗争就这样愈演愈烈。

这些斗争有许多不同形式,但人们常常表现出两个极端。一方面是激烈的斗争,人们在开始的时候,总是克制地、小心翼翼地争辩,然后发展成争吵,双方都将积压许久的不满向对方宣泄出来。这时人们会变得面目狰狞,对彼此大吼大叫,互相摔东西,甚至歇斯底里,完全控制不了情绪。

当然,在争吵的背后隐藏了许多悲伤,无论我们是否直接表现出来,但亲密关系的双方都会感到孤独,感到自己不再被爱,非常伤心。

权力斗争的另外一种极端表现是冷战,双方在争吵中精疲力竭,然后对问题避而不谈,开始对彼此冷漠隔离。这也是人们常用的方式:如果一个人不在乎自己,那就要用更加不在乎对方的方式进行“回击”。同样的,冷战也会让两个人的距离越来越远,这也是最初的激情消失后,一个必经的阶段。

斗争的背后是人的惯性心理

那么,在亲密关系中,到底是什么原因引发了伴侣之间频繁的权力斗争呢?对此,作者克里斯多福举了一个很生动的例子来解释。

他小时候特别挑食,非常不喜欢吃胡萝卜和西瓜。可是家里面经常吃这两样食物。于是他开始和父母斗智斗勇,想尽了办法躲避这两种事物。比如,偷偷把这两种食物扔掉,假装肚子疼,故意哭闹等等。

但不管他使出什么计策,父母都是这样一句话:“快吃吧,这些食物有益于你的健康。”就这样,克里斯多福的挑食计划从来没成功过。

最后他得出一个结论:人生中尽管有些不愉快的经历无法避免,但人们总会有挣扎和拖延的倾向,误以为自己能够避开这些经历。

事实上,人们在亲密关系中,也会采用相同的原则进行权力斗争。当人们发现伴侣不如自己想象中完美,也不愿按照自己的想法改变,内心逐渐感到痛苦,并认为这是伴侣带给我们的伤害。但是这些痛苦,在我们童年时代就已经存在于我们的内心了。只不过人们不愿去接受,不愿面对那种痛苦的感觉。

比如小时候,由于父母的工作很忙,陪伴和照顾我们的时间很少,我们常常会感到自己很不重要,这种不重要的体验很伤心,即使是小孩子,也不想一直经历这种伤心,而是想让它消失。

那么,在亲密关系中,当我们面对那种受伤的感觉,并不会将其作为亲密关系成长的“阵痛”,而是认为对方不够好,让我们感到难受。

人们总是宁愿争吵,也不愿意面对从小就存在的伤口,因为生气总是比面对心碎简单得多。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会觉得正在经历的创伤难以承受,现在我们长大了,就应该用更加成熟理性的态度来处理权力斗争,不能总让过去的伤痛一直存在。

为此,克里斯多福提出,在亲密关系中,我们要特别注意,要跳出思维的惯性模式,不能总因为内心的痛苦,就一遍又一遍重复孩子式的行为,要善于跳出自己长久以来坚持的立场,充分沟通,适当考虑对方的观点。因为对亲密关系中的大部分问题来说,并不存在一个“标准答案”。

比如,有的母亲认为,孩子应该多上一些课外辅导班,让课上学习的知识更加牢固;父亲则认为孩子不用上太多辅导班,应该多放松、玩耍,因而发生争吵。实际上,类似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双方协商解决,不需要爆发斗争。

0 阅读:0

鹰哥爱写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