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起义,傅作义下令察绥军首先出城改编,罗荣桓为何坚决反对?

度度狼观抗战 2024-01-13 13:35:34

1948年12月19日,东北野战军参谋长刘亚楼将军,专程来到河北蓟县八里庄,代表平津战役总前委的三位首长,会见了傅作义的两位和谈代表崔载之和李炳泉,刘亚楼根据总前委指示,阐明了我军关于和平解决平津问题的五项基本条件,崔、李二人当天就将全部内容电告了北平方面,结果傅作义看见电文第一时间就炸了。

(刘亚楼)

刘亚楼当时提出的这五项原则性条件是:

1、傅作义所指挥的部队,不论是中央军还是察绥军,一律放下武器,绝不允许保存武装力量(这是按投诚处理的意思)。

2、不允许通电全国建立华北联合政府。

3、如同意和平解决平津,可以保障傅作义本人及其部属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私人财产免受损失。

4、蒋系顽固的军、师长反抗,应先将其逮捕。

5、可以给傅作义编两个军。

这也是双方的首次谈判接触,不难发现,刘亚楼代表我军开出的的条件,与傅作义心中的想法差距甚远,尤其是在平津约40万守军保存完整的情况下,傅总司令当时很有些受辱的感觉。

不过傅作义仍然强压火气,在回电中只是强调,别的什么都不说,只说条件的第4点,北平城内中央军的兵力远远超过“察绥军”,贸然逮捕不肯就范的军长、师长,这样的做法“实不宜实施”。

傅作义的基本部队脱胎于“晋绥军”,抗战前期开始在绥远单独作战,在重庆方面的刻意拉拢和分化下,逐渐脱离了阎锡山的掌控,形成了一个自立门户的小型军事集团。

军事历史上一般称傅部为“绥远系”部队,根据第四野战军的战史纪录,我军当时则称其为“察绥军”,以区别于蒋系中央军和阎系的晋军。

傅作义虽然担任“华北剿总”的总司令,但是无权指挥阎锡山的太原绥靖公署,即便是华北剿总的所属部队,也分为中央军和察绥军两大部分,那么傅作义的嫡系察绥军,在北平城内究竟有多少兵力呢?

一、察绥军在北平处完全劣势

实际上,察绥军的大部分主力,彼时都集结在绥远和察哈尔两省,傅作义的亲信大将董其武和孙兰峰,分别率兵驻于归绥和张家口;陈长捷手下的天津警备部队,则基本为中央军,只有北平城内,才是察绥军和中央军混驻的状态,且中央军实力更大,让傅作义颇为忌惮。

北平守军大约有25万人,除华北剿总的机关和直属队外,属于中央军系统的部队有:第四兵团、第九兵团以及下辖的第13军、第16军、第31军、第92军和第94军,而完全属于察绥军系统的只有:第35军、第101军和第104军,即使从建制和番号上看,中央军对察绥军也有5:3的优势。

更加要命的是,第35军和第104军都是被歼以后重建的,因为这两个军的主力,之前在新保安战役中早已覆灭,是傅作义以留守部队和大批新兵重新扩充起来的,不仅部队缺额较大,战斗力也大不如前。

总体来看,傅作义在北平城内可以依赖的嫡系力量,确实不超过6万人,中央军对其构成的实际优势至少在3:1以上!

(蒋、傅在北平)

在中央军系统中,第四兵团司令兼北平警备总司令李文、第九兵团司令石觉以及第16军军长袁朴等人,皆是黄埔嫡系,思想上也非常顽固,对于北平和平起义这事,根本就不会同意。

而且几人手中握有重兵,傅作义如若武力逮捕这些中央军将领,必然会引发武装叛乱,后果不堪设想。而且在1948年12月底这个时间点上,甚至傅作义本人,也仍然存在着不切实际的幻想。

傅作义在担任张垣绥靖公署主任。以及华北剿总总司令的早期,曾于华北我军周旋了近三年,由于华北军区部队并非我军精锐,在大部分时间里,傅部是占据战场优势的,所以心中仍有不甘和不服。

更重要的是,从傅作义到各个兵团司令和军师长,他们根本不清楚东北野战军有多么厉害,无知者无畏!

与此同时,北平和天津都筑有坚固的城防工事,粮弹充足,无论是察绥军还是中央军将领,都认为我军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破城,幻想着还可以固守待援,以待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变化。

傅作义对援军当然是不抱希望的,也清楚坐困孤城的最终结果,但是多年未遭大败的军事生涯,让他心气还是蛮高的,甚至萌生了“组建华北联合政府”这样荒谬的念头,而非接受我军的和平改编。

因此关于北平和平解决的谈判,断断续续谈了小一个月,双方开出的条件仍有较大差距,主要原因就是傅作义的有些想法完全不切实际,因此,迅速攻克天津以打促和,成为平津战役总前委的必选项。

二、傅作义严防中央军作乱

1949年1月14日,刘亚楼亲自指挥东北野战军25万大军,在坦克大炮的加持下,仅用29个小时即全歼天津13万守敌,生俘中将警备司令陈长捷,消息传来,不仅傅作义呆若木鸡,也极大震慑了北平的中央军将领。

李文和石觉等人毕竟久经战阵,形势已看得非常清楚:天津13万中央军,被25万东野部队一天多就拿下,足见东野战力之强大;北平也不过25万守军,而围城的东野大军和华北军区部队高达90万人,怎么可能守得住?

因此从天津解放起,北平城内的中央军将领们,全都收起了之前的骄狂之色,不再叫嚣什么“与北平共存亡”,傅作义也不再抱有幻想,开始认真进行和平起义的谈判和准备,是故天津一战,确实意义非凡。

1949年1月17日,东北野战军司令部作战处长苏静,代表总前委首长亲自入城谈判,在傅部人员的护送下,苏静经德胜门到达东交民巷的御河桥2号,这里是傅作义总部的接待机构“联谊社”所在。

次日傅作义在副秘书长王克俊、崔载之等人的陪同下,亲自出面会见了苏静,完全同意和平解决的方案,并且当场表示:“怎样的解决办法都行,你们可以算是双方的全权代表了”,随后苏静与王克俊等人达成了一个18条的具体协议。

苏静将协议全文电告总前委,林罗聂首长再向西柏坡发出请示电,至1月21日,终于得到了可以签字的命令,北平和平起义正式启动。接下来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傅作义如何处理中央军的将领们了。

傅作义主要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成功地稳住了中央军部队,保证了北平和平起义的实施:

(苏静中将)

第一、加强总部机关的警卫力量,傅作义在原有“剿总”警卫团的基础上,加调察绥军有力一部,进驻到内城附近,保证其本人和总部机关的安全,使指挥体系保持了顺畅,也使中央军不敢轻举妄动。

第二、利用单独接见李文的机会,讲清了北平城内外的军事形势,使较为顽固的部分中央军将领们明白,抵抗是毫无意义的,必然被东野大军很快粉碎;如果中央军不遵号令,或者与察绥军发生火拼,则东野大军一定会趁乱破城。

第三、利用自己的“合法身份”,做好绝大部分军政官员的工作,因为南京方面并未解除傅作义的职务,那他就还是北平城内的最高指挥官,由他来说服思想摇摆的军政官员们,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第四、答应南京方面的要求,给不愿意参加起义的中央军将领以“出路”,同意他们携带家眷和财产,乘飞机离开北平,既然有了后路,这帮人也就不会搞鱼死网破的愚蠢之举了。

(傅作义)

三、罗荣桓看问题一针见血

1949年1月23日,傅作义在居仁堂召开了高级将领会议,正式宣布北平和平起义,同时宣读了18条协议内容,会场陷入短暂的沉静,突然有人痛哭流涕起来,一边大叫“对不起校长呀”,果然还是李文、石觉和袁朴等人。

这就是走个形式,其实这几人也知道事不可为也,无非当众表演一下罢了,在各方面压力下,李文等人最后还是同意了协议的全部条款,并表示他们将飞离北平,同时指定了各部队代理指挥官的人选。

实际上中央军此时已经很不稳定了,就在1月18日的晚上,驻扎在朝阳门自来水厂的第13军部队,就曾发生了兵变,好在傅作义还能掌握局面,迅速调集部队进行了镇压,没闹出大乱子来。

中央军头目们的问题总算解决了,下一个难题,是25万守军如何有序开出城外接受改编,按傅作义的意思,察绥军应该起带头作用,首先撤出原阵地,同时与解放军完成换防,然后中央军部队再出城。

苏静不敢做主,又驱车从东直门出城,赶到了总前委驻地通县宋庄,向“林罗聂”首长当面汇报,听完苏静的介绍,三位首长短暂地沉默了一会,向来话不多的罗荣桓政委,突然发问道:“为什么傅作义让他的嫡系部队先开出城外”?

能够成为东野的作战处长,开国中将苏静当然是绝顶聪明的,他马上领会了罗政委的意思:首长们担心察绥军主力过早开城外,会影响傅作义对北平的整体控制,一旦中央军出而反尔,北平就免不了一场战火了。

(罗政委)

苏静打心眼里佩服老首长的敏感和警惕性,于是解释说:“察绥军骑兵第4师首先开赴城外,听说是师长刘春芳比较听傅作义的话,对北平和谈表现积极,部队阻力小,工作好做,该师先开出城外,可以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苏静进一步说明道:“同时骑兵部队在城里时间长了,草料也是问题,真正能控制城里局势的,是我军兵临城下的强大军事压力,这一点从他们的谈话中能够听出来,傅作义在城里几万人的力量,是根本镇不住中央军的”!

话是这么说,可罗荣桓仍然不同意傅作义的方案,为保证北平城防交接的顺利,最后经总前委讨论决定,傅作义的嫡系骑4师率先出城不变,但控制“剿总”司令部和几个城门的察绥军部队,要暂缓行动。

事情决定以后,罗荣桓对苏静说:“好了,你马上回城去,转达我们的意见,还要利用时间看看,指挥机构进城以后,驻在哪个地方合适”!

尾声:北平顺利解放

苏静领命而去,当天傍晚再次赶回城内的联谊社,拉上邓宝珊一起去见傅作义,转达了总前委的意见,傅作义表示完全同意,随即与众人重新研究和制定了部队出城接受改编的方案。

根据傅作义的命令,1949年1月22日,骑兵第4师首先列队出城,随后中央军第四兵团和第九兵团的部队完成集结,将城内要点和治安移交察绥军第104军,然后于1月26日分批出城,开赴指定地点。

直到1月30日的下午,傅作义才在警卫团的护送下,离开总部赶往西郊的公主坟,那里曾经是他在城外的指挥部所在,是东野围城后才迁入城内的,期间北平也没有出现什么大乱子,堪称有惊无险。

1949年1月31日中午12时30分,东野第41军从西直门入城,正式接管北平城防,期间只与傅部311师发生了一点误会,这也跟傅作义的最后一道命令有关,察绥军倒是“站好了最后一班岗”,千年古都至此顺利回到人民手中。

开出城外的察绥军和中央军计有8个军25个师,理论上包括战斗人员19万人、后勤人员6万人,不过其中存在一定数量的空额,再加上出城期间出现的逃亡,根据统计,解放军实际进行改编者为197000余人。

1949年2月21日,刘亚楼参谋长代表总前委正式发布命令,北平和平起义部队将改编为25个独立师,同时明确了各师的指挥关系和补给关系,开始接受政治和军事改造,这也标志着伟大的平津战役,取得了完全彻底的胜利!

(傅作义到西柏坡)

13 阅读:2762

评论列表

老何

老何

11
2024-01-14 09:30

傅总和平起义大功一件,按政策应授元帅(实际行政三级一一元帅级别)

度度狼观抗战

度度狼观抗战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