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从老家到北京出差,游走在这座城市的同时,我们从一些个体身上可以感受到疫情冲击对经济造成的影响是深入到骨子里的。发现真正实现全部复工复产还需要一段时间,这背后隐藏着诸多不确定因素,局势仍然不容乐观。
情景之一:滴滴司机收入锐减
在和滴滴司机的交谈中得知,以前他们不分白天黑夜的工作,每天工作时长高达16个小时,每天可以收入1000元,每月流水达到3万。因为北京要求本地滴滴车牌必须是本地,所以有很大一部分外地人司机选择租车,租车的成本是每月4500元,每天的油费大概300元,再除去固定生活成本,每个月能净赚1万多。
疫情之后,越来越多的人为了降低出行成本,选择公共交通,专车订单锐减,取而代之的是拼车订单增加。据了解,这期间滴滴新增注册司机人数暴增,与之对应的是订单的减少,导致原本竞争激烈的网约车市场雪上加霜。滴滴司机的月收入最高达到3万元,现如今不到4500元,悬殊可想而知。
情景二:实体店“出租”成常态
你进入大型商场可能感受不到疫情对实体店的影响,毕竟商场店大多是知名连锁品牌,应对风险的能力较强,倒闭的是少数。但如果你走在街边可以随处看见“出租”的字样,街边店商家承受不住房租压力已经退租,房东不得已重新转租。事实证明是很难再租出去,因为疫情造成的恐慌情绪不知会持续多久,现在接盘很容易砸手里。
情景三:疫情加速企业智能化
出差期间入住一家酒店,发现整个酒店的员工不超过五个人,还有几个机器人。重复劳动力已经慢慢被人工智能取缔,既提高了客户体验,还赋予了“智能+酒店”的特色风格,关键降低了人力成本。疫情之后将加速企业的智能化和数字化进程,劳动密集型的行业正在被先进技术重塑和改造,失业潮会不会加速上演令人深思。
情景四:部分企业仍有半数员工未归
这几天拜访了影视、医药、科技、咨询等类型的公司,发现写字楼的防疫检查工作仍然是“战时”状态,公司工位的员工大多数未复工。有些公司老板为了降低人力成本,把可线上操作的工作岗位暂时放在家里,工资减半,只有必要岗位的工作人员留在在公司。
这其中,影视企业受到的冲击最大,他们为了自救开始寻找新的出路,包括做短视频和直播,布局新业务对于他们来说是有优势的。医药企业的影响并不大,毕竟处于产品和技术研发阶段,但他们和科技类企业都面临着资金难题,研发背后是需要资本持续推动的。做政府项目的咨询公司出现了逆势增长,一方面政府客户的付费能力强且可持续,另一方面线上业态不受疫情冲击,人才驱动的智力服务成本是可控的。
对于个人而言,捂住钱袋子,开发第二职业成为刚需;对于实体门店而言,及时退出止损似乎是更好的出路;对于企业而言,探索创新型业务、降低经营成本、加速融资进程和业务变现成为当务之急。目前来看,想要全面实现复工复产还是有难度的,这牵涉到整个产业链的恢复程度。除此之外,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是复工复产和业务订单、人力成本之间的矛盾。
企业营收下降导致员工收入减少,员工收入减少导致消费支出减少,消费支出减少导致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营收减少,周而复始,多米诺骨牌效应显现。
就在今天上午,手机推送了一条新闻: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2020年4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3%。食品价格上涨14.8%,涨幅回落3.5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2.98个百分点。食品中,猪肉价格上涨96.9%,涨幅回落19.5个百分点。
受疫情冲击,居民收入水平降低的同时物价上涨,这背后是庞大的商业系统出了问题,有些看不见的事情正在发生......
月入3千变3百[呲牙笑]
你这小便太夸张了,3万1个月的滴滴在哪里坐?不要瞎编
滴滴三万脑残
3千变400,别吹了
造谣传谣信谣,等吃牢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