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宗室爵位法定承袭者的保底标准】
宗室爵位可细分为功封、恩封、袭封以及考封等类别。其中,法定承袭者这一概念,特指依据规定理应承接该爵位之人。例如,亲王的某位子嗣可承袭亲王爵位,亦或亲王的某一子嗣以降级方式承袭郡王爵位。
依据清代爵位承袭制度,宗室爵位之中,除享有世袭罔替特权者外,余者均施行降级承袭之法。然而,部分读者在此问题上或存认知偏差,误以但凡遵循降级承袭规则的爵位,历经数代乃至十几代后,必然会降至闲散宗室之位。
此观点实难苟同。所谓“闲散宗室”,其指向明确为非法定袭爵之人。以亲王为例,除法定承袭者外,其余诸子历经数代,便会渐入闲散宗室之列。
而法定承袭者的情形却别具一格。据《大清会典》所载:
在清朝爵位制度中,和硕亲王爵位若递降至奉恩镇国公级别,此后便不再降低,且获许世袭罔替;同理,多罗郡王爵位递降至奉恩辅国公时,亦享有世袭罔替之特权。至于多罗贝勒,其爵位递降以不入八分镇国公为下限;固山贝子则递降至不入八分辅国公即止。而奉恩镇国公递降至一等镇国将军便不再递降,奉恩辅国公递降至一等辅国将军为终。至于奉恩辅国公以下的诸多爵位,一概递降至奉恩将军,且皆可世袭罔替。
换言之,对于获封爵位的宗室子弟而言,其家族历经数代之后,至少有一脉可保有奉恩将军之爵位,以此避免整个家族尽皆沦为闲散宗室。然而,此乃朝廷对该家族嫡系一脉的保全举措,众多旁支却并不享有这般特权。
【其二、册诰、封号、予谥】
册诰之制规定,皇子与公主步入成年阶段后,会依据既定规则予以分封。在册封环节,依据所封爵位的等级差异,施行差异化的册封规格。具体而言,亲王、亲王福晋以及公主,被划定为第一等级。此等级人员经宗人府奏请册封后,均赐予“金册”。而郡王与郡王福晋则位列第二等级,在经由宗人府请封之后,获赐“镀金银册”。
在封建爵位册封体系中,贝勒、贝子,连同贝勒夫人、郡主、县主与郡君,其相关册命均采用“纸册”形式。与之相对,自奉恩镇国公以下,直至奉恩将军及其夫人,以及淑人、恭人、县君、乡君等,册命所使用的则是“诰命”这一方式。
在封建爵位体系中,封号这一机制主要聚焦于亲王与郡王这两种位居最高层级的爵位,贝勒及以下爵位并不享有封号。对于皇室近支成员,当其成年并初次获封亲王或郡王爵位时,在册封当日,需通过奏请旨意的方式来赐予封号;而对于承袭亲王、郡王爵位者,通常会延续使用其祖父所拥有的封号。
于清代典籍及影视创作呈现中,常见诸王获封之爵号。以代善为例,当其受封亲王爵位时,获封礼亲王之号,此“礼”便为其专属封号。
清初,礼亲王封号变动频繁。顺治六年,代善第七子满达海承袭礼亲王爵位。至顺治八年,爵位名号变更为“和硕巽亲王”。而后,顺治十六年,代善第八子祜塞之第三子杰书获袭此爵,再度改号为“和硕康亲王”。直至乾隆四十三年,杰书曾孙永恩承袭爵位时,方才恢复“和硕礼亲王”的名号。
乾隆皇帝当政期间,对多尔衮进行了平反昭雪。在此之后,乾隆帝针对开国诸位藩王的爵位传承制度作出明确规定,将其定为世袭罔替,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铁帽子王”制度。与此同时,乾隆帝还全面恢复了这些藩王原有的封号。自那时起,这一系列举措正式确立并成为定制,构建起清代爵位传承体系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
在封建王朝的礼仪规制中,亲王与郡王薨逝后,朝廷依定制赐予谥号。依例,此类谥号以单字为定式。例如,代善获赐谥号“烈”,其完整称谓为礼烈亲王。值得着重指出的是,即便同属一个王爵封号的亲王与郡王,其各自所获谥号亦存有差异,此点亦构成区分拥有相同王爵名号不同人物的关键依据。
在封建等级制度体系下,爵位为贝勒及以下且兼任一品官职之人,其离世后,朝廷是否赐予谥号需经奏请圣上裁决,届时或有赐谥之例,或存不予赐谥之情形。而对于同等爵位且兼任二品官职者,朝廷则统一执行不予赐谥之规定。
【其三、诸王班次排序和分翼】
自皇太极确立宗室爵位制度,诸王于朝会时的站位次序遂得以规范化。此站位次序,依等级划分为“亲王班”与“郡王班”,旨在明确朝仪中诸王的先后位次。
自乾隆朝以降,亲王班次渐成定制,依次为礼亲王、睿亲王、郑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怡亲王、成亲王、定亲王。其中,开国诸王于班次中位次显著居前,此安排无疑体现了国家对诸王卓著功绩的高度认可。
对于其他以恩封方式获亲王爵位者的班次排序,并无确切明晰的制度规范,其位次安排大体依循皇帝的个人意向。值得注意的是,存在特殊情形。以晚清恭亲王奕䜣为例,他身兼议政王、首席军机大臣及总理衙门大臣等诸多要职,基于其重要地位,在站班排序时,理所当然位列首位。
郡王班次之序列,依次为克勤郡王、顺承郡王、庆郡王、和郡王与荣郡王。于班次方面,明确加以规定者,仅此五座郡王。至于其余郡王,其班次则依亲王之例执行。
对于诸多读者而言,“分翼”这一概念或许尚显陌生。在清代八旗制度体系中,八旗存在左右两翼之分野。具体而言,以特定规制划分,镶黄、正白、镶白及正蓝四旗构成左翼;而正黄、正红、镶红与镶蓝四旗则共同组成右翼。此乃清代在京八旗实施分翼举措所遵循的基本准则。
在八旗左翼诸王的序列中,依次为睿亲王、豫亲王、肃亲王、怡亲王、仪亲王、定亲王与和郡王。
在八旗右翼的序列之中,其排列顺序具体如下:依次为礼亲王,其后为郑亲王,再者是庄亲王,紧接其后的是克勤郡王,随后为顺承郡王,之后是庆郡王,最后为荣郡王。
在除重大国家庆典之外的常朝仪式中,诸王上朝遵循特定规制,按左右翼交替进行。具体而言,每逢单日,左翼诸王上朝;双日则由右翼诸王莅朝。鉴于参与常朝的王公数量颇为可观,其站位依据爵位高低及特定排序而有所差异,以此彰显封建等级秩序。
依据定制,于班位序列方面,王以下至入八分公,其所处班位位于丹陛之上;而其余人员,班位则列于丹陛之下。与之相应,在举行燕筵之际,王以下至入八分公以上者,于殿内就坐;其余人员,则于殿外就坐。
亲亲我的宝贝
应该是看职务高低。和珅不是王爵,但他是首席军机大臣,站班都在前面。
我喜欢孤独 回复 04-15 15:32
和坤在诸王前,站班在后,奕诉为什么排前。他是亲王兼首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