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李舜臣没有在露梁海战中牺牲,他就会到明朝为官吗?

借东皇立花国 2023-11-26 06:22:03

有一种说法,壬辰倭乱时,朝鲜名将李舜臣受大明水军提督陈璘邀请到明朝为官,若是李舜臣不在露梁海战中牺牲,那么他将随陈璘来到大明,从此就是明朝的海军将领了。

壬辰倭乱

陈璘

事实上真的如此吗?

首先明朝还真没有登用朝鲜国的人到内地为官的案例,按照明朝体制,理论上朝鲜人是可以到明廷为官的,洪武三年向高丽、安南、占城三国颁科举诏,其中一条是“高丽、安南、占城等国,如有经明行修之士,各就本国乡试,贡赴京师会试,不拘额数选取”。高丽派了朴实等三人去明朝参加科举,和中国士子同台竞争。

此后再无高丽人去明朝科举乃至留学之事,更别说为官。即便后来高丽灭亡,朝鲜建立,两国关系恢复。

永乐十年,朝鲜大臣请求派人去明朝留学,朝鲜太宗拒绝道:"今帝多疑慮,本朝人至,必令內竪暗察,不可與元朝混一時比也。"后来朝鲜世宗曾打算派金淑滋等人参加明朝科举,但也无果而终。所以终明一朝不像唐朝、元朝那样拥有大量外籍官吏。

据《李忠武公全书》记载,陈璘曾以写诗的方式向李舜臣表达招揽他来大明为官的意思。

陈璘诗如下:

不有将军在,谁扶国势危?

逆胡驱襄日,妖氛倦今时。

大节千人仰,高名万国知,

圣皇求如切,超去岂容辞!

按照此书说法李舜臣被陈璘招揽,但是没有代表他答应了陈璘。李舜臣回复也以写诗的方式回复陈璘:此心已定,不慕荣华。

接着看《李忠武公全书》的记载,露梁海战后,陈璘曾问李舜臣的儿子李荟要不要到大明为官,由于李荟深陷父亲战死的悲痛之战,根本没有兴趣到大明为官,也同样拒绝了陈璘。

《李忠武公全书》:都督亦下马掺手痛哭。问曰。尔今何官。荟曰。父丧未葬。非得官之时。都督曰。中国则虽在初丧。不废赏功之典。尔国缓矣。

陈璘邀请李舜臣到明朝为官这件事仅在《李忠武公全书》记录过。朝鲜正史《朝鲜实录》等均未记载,更别说《明实录》等史料记录。

李舜臣

《李忠武公全书》是后世朝鲜人收集了各种关于李舜臣的记载而整理而成的一本书。类似岳珂收集祖父岳飞的平生事迹而整理出书。这种古籍不是官修史书,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但可信度明显不如正规史书,更像是野史。

极有可能是《李忠武公全书》为了彰显李舜臣不慕荣华富贵的品德,才编出“李舜臣拒绝陈璘去大明做官”的故事。

陈璘和李舜臣

一些人便把《李忠武公全书》的情节断章取义,只提前半段陈璘邀请李舜臣,并没有提后半段李舜臣父子拒绝陈璘。于是就盛传起了这个谣言。

一些人还嫌编的不过瘾,添油加醋说“李舜臣一听说能到大明为官,就激动上头了,然后追击过程中弹身亡。”

说这种话的人麻烦你把李舜臣想要争夺功劳的相关史料发出来。明朝大将邓子龙想要争头功的念头的记载倒是有。

诸葛元声著《两朝平攘录》:子龙欲奋头功,亲率家丁二百余齐上高丽船冲锋…邓副将皆家丁皆被砍死。李统制使见邓将有失奋勇前救,亦及于难。

《两朝平攘录》原文

日本史料《日本史记》也记载邓子龙是由明军误伤

无论是李舜臣还是邓子龙,即便真的是为了抢功也没有必要被说三道四,毕竟他们参与的是保卫战,而不是入侵战。

自1592年壬辰倭乱爆发以来,李舜臣一直统领水军抵御入侵者,期间李舜臣被人诽谤下狱,但依然没有改变他保家卫国的信念,尤其是他入狱期间,朝鲜水军被全歼了,多年战友和得力部下都死光了。出狱后,他依然带着仅剩的13条船抵御敌人。(这就是鸣梁海战的故事)

截止到1598年明朝海军驰援朝鲜,李舜臣仅凭本国水军在海上奋战了六年。

难道李舜臣参加露梁海战就是为了到大明为官?

即使历史上陈璘真的邀请过李舜臣到明朝为官,结合实际情况,李舜臣也是不会答应的。

大明水军刚到朝鲜时候,日本水军侵犯折尔岛,听说倭寇来犯,李舜臣和陈璘带领舰队出击迎战。这是明国水军在朝鲜的首场战斗,陈璘本想通过此战展示他的实力。

可到了战场,不少明国战船遇到倭船竟然掉头就跑,陈璘拦都拦不动他们,接下来明国水军只躲在远处海域观望,不敢与敌作战。接下来战斗就是李舜臣和日本水军的事情了。

《朝鲜实录》:頃日海中之戰, 我軍銃砲齊發, 撞破賊船, 賊屍滿海, 倉卒之際, 不得盡爲鉤斬, 只斬七十餘級。 天兵望見賊船, 避入遠洋, 一無所獲。 及見我軍斬獲之數, 陳都督立于船舷, 頓足叱退其管下。

陈璘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朝鲜水军杀敌立功,为此十分恼火,不断责骂部下。

最后这支日本船队被李舜臣打跑了,日本水军损失不少人,光被朝鲜水军砍下的首级就有七十多颗,掉到海里捞不到的尸体就更多了。

明国水军斩获数量为零,毕竟全程没介入战斗。

明代战船

折尔岛海战刚结束,陈璘很是懊恼。李舜臣为了安抚陈璘,便将斩获的首级分给陈璘一些,总共给了陈璘40颗。他还说明国水军参战就是功劳。

陈璘收下了,并很是感激。另个明军将领季金听说此事后,也厚着脸皮向李舜臣要了五颗首级。

但事后李舜臣给朝鲜朝廷汇报情况时候却说是陈璘恐吓他,胁迫他将斩获的首级分给明军部队。

《朝鲜实录》:(陈璘)恐嚇臣(李舜臣)等, 無所不至, 臣等不得已送分四十餘級。 季遊擊亦送家丁求級, 臣送五級, 皆作帖謝之。

我们先不讨论大明海军见到敌人撒腿就跑是否属实。如果是假的,李舜臣为何要编这个谎?那只能证明李舜臣厌恶陈璘这个人。

实际上自从跟陈璘合作后,李舜臣经常跟朝鲜国王抱怨,不愿意服从陈璘的安排。

《朝鲜实录》:陈都督招臣谓曰:‘陆兵则刘提督总制,水兵则俺当总制,而今闻刘提督欲管舟师云,是乎?’臣对以不知矣。臣整齐舟师,虽欲下海,乘机剿贼,每为提督所抑止,不胜闷虑’云。

在当时朝鲜,不止李舜臣,整个朝廷几乎人人都只希望大明派陆军过来增援,并不希望派海军来,更不希望本国海军和大明海军一起携手。就在朝鲜朝廷听说大明派陈璘来的时候,朝中竟然有人公开唱衰,还说朝鲜水军会不会毁在陈璘手里。

《朝鲜实录》:东征将士,无不贪饕,陈璘贪人之功,以为己功。若此而望其成功,不亦难乎?

《李忠武公全书》:廷中忧之曰,李舜臣军,必为此军(陈璘)所挠。又将败矣。

即使是在露梁海战后,朝鲜国王和朝廷为了否定陈璘的功劳,也不惜将同样参与此战的李舜臣等朝鲜将领功劳一概否定。

《朝鲜实录》:都督不過海上一戰之捷耳。 兇賊之退去, 初非以此捷也。 豈至於平定一方, 馬伏波之上乎? 況其斬級之數, 時未計驗, 亦未知戰狀之如何耳。 且予私竊疑之, 行長之得以晏然揚帆而去者, 恐陳都督未必不與聞于此也…唐將處事, 率多詭譎, 其心不可測也。

朝鲜朝廷之所以不有余力抹黑陈璘乃至大明海军的功绩。因为他们再怎么否定大明陆军,但他们无法改变他们本国陆军打得稀巴烂的事实。若是否定大明海军,那他们至少还有可提的战绩。

况且朝鲜水军毁灭这件事比较意外,是他们国王中了小西行长的离间把李舜臣给逮捕下狱,然后让个庸人元均指挥,结果在一个叫漆川梁的地方一战葬送朝鲜水军力量。

尽管后来复出的李舜臣奇迹般赢得鸣梁大捷,并在战后想办法打造战船,重建破败的水军。

《李忠武公全书》:(李舜臣)又募民输铜铁,铸大炮,伐木造船,事事皆办。

可是明朝出于好心,在第二次援朝专门派陈璘统领两万水兵前去,以此弥补朝鲜在漆川梁海战失败造成的损失。朝鲜虽然不乐意,但肯定不敢拒绝吧?所以只能在那里阴阳怪气。

站在李舜臣个人的角度,他是爱国将领没错,但他也有一定的私心,如果没有漆川梁战败,结合李舜臣前六年的表现,照这么打下去大明的确不用派海军过来增援。

《讲谈社.日本历史》:全罗左道水军节度使李舜臣的活跃也值得大书特书。获得了船只和武器补给的李舜臣率领着水军,于五月七日在巨济岛玉浦击溃藤堂高虎的水军。同月底,又利用龟甲船和巧妙的战术,在泗川海战中对日本水军造成了沉重打击。他在六月击败龟井兹矩、来岛通总等人的水军,七月又在闲山岛海战中击溃胁坂安治等人的水军,连战连胜,对日本军的水上补给路线造成了毁灭性打击。

敌国日本对李舜臣的海战成绩都是持肯定态度

也就是说如果明朝海军不过来,李舜臣的功绩在后世朝鲜乃至世界史书上会更大。既然大明海军来了,那么李舜臣的功绩肯定要打点折扣了。起初李舜臣不愿意与大明海军合作也能说得通了。

所以李舜臣对大明海军的态度及看法和朝鲜朝廷一致。李舜臣更应该清楚他去了大明,在明朝的地位不一定比在原来朝鲜高,也就是说宁做小池子里的大鱼。仅凭这点李舜臣就不会接受陈璘的为官邀请。

从明朝自身战略角度来看,假使李舜臣活下来,让他留在继续执掌朝鲜水军也是最好的选择。现在来看露梁海战是七年壬辰倭乱的最后一战,但当时角度来看,尽管战争发起者丰臣秀吉已经离开人世,但无论朝鲜还是明军高层都担心日本再次发兵即第三次入侵朝鲜。

明军提督麻贵不但认为日本人会回来的,而且到时候会更加歹毒。

《朝鲜实录》:(麻贵)曰: 今次賊退之也, 或出於關白之死。 早晩更來, 其肆毒必甚矣。

明廷派副总兵陈蚕(戚继光生前爱将)统领两万大军进驻要地釜山,直到两年后的1600年,陈蚕才受命离开朝鲜,至此半岛再无明军。

战后陈璘也颇为关心朝鲜海防情况,通过一次向朝鲜国王追忆李舜臣的机会,他觉得朝鲜水军统制使一日不可无人,陈璘觉得一名叫李纯信的人可以接替李舜臣的位置。

《陈璘写给朝鲜国王揭帖》:自有貴國口碑, 不必煩贅, 而統制使李舜臣, 身先士卒, 中丸而殞。 本官忠愍, 想簡在殿下, 更不必道。 惟是統制之職, 不可一日缺官。 意者, 就以李純信陞補, 第不知於貴國銓衡相合否耳。

如果陈璘真的有招揽李舜臣的想法,他既然发掘了一个新的朝鲜人才,怎么不顺便把李纯信带回明朝?

无论是李舜臣还是李纯信,他们是朝鲜人,自然比明人更懂当地的水流、军情等,若日本真的再次入侵朝鲜,他们就是第一道屏障。

如果海上屏障被日军攻破,明军又得派大部队支援朝鲜陆地,消耗更多人力、财力。这种事情已经在前两次倭乱上演过一遍了,第一次壬辰倭乱是因为李舜臣当时还不是庆尚道水军节度使,远在全罗道,小西行长船队才能顺利从釜山上陆。第二次丁酉再练是因为李舜臣被革职入狱,朝鲜水军由饭桶元均执掌,所以又没能从海上堵截日军。

事实上招揽朝鲜人才对于明廷是多此一举,甚至可能会得不偿失。

所以我不知道一些人编“李舜臣不死到明朝为官”这话意义又是什么,只能证明他既不懂朝鲜历史,也不懂本国明朝历史。

明朝虽然没有想过拉拢朝鲜人,在七年战争中,明廷的确尝试挖过日本墙角。比如日本大名岛津义弘、小西行长曾被明廷尝试拉拢过。

《明史》:同沈惟敬往日本,王给金印,行长授都督佥事。《明实录》:圣谕小西飞等奉表入京,许久该部从厚礼待以体怀来远人之意。《明史》:诏小西飞入朝,既至石星优遇如王公,小西飞等殊扬扬过关不下。

明代很多将领一辈子都无法升为都督佥事,就拿壬辰倭乱将领举例,副总兵邓子龙在露梁海峡战死后,也才被追封为都督佥事。

根据日本史料记载,泗川之战前,明军提督董一元曾派名叫张昂的人劝降敌将岛津义弘。岛津义弘的儿子岛津忠恒收到信后拒绝投降,并说:“明人可速来,击歼之。”张昂碰了一鼻子灰后就走了。

这也不是明朝第一次策反岛津家,早在几年前,1594年时福建官员许孚远就制定了策反岛津义久反抗丰臣秀吉,然后明军趁势进攻日本本土,最后这事也不了了之。(出自《万历朝鲜战争与16世纪末的东亚》)

但无论是小西行长还是岛津义弘,或则其他日本将领均未被明廷拉拢成功。他们拒绝的原因也许跟前面猜想的李舜臣一样,如果到了明朝,地位不一定比在原来日本高。

总结

一、陈璘邀请李舜臣入明为官是《李忠武公全书》编的段子,此书是野史,记录的事情不能当正史参考。再按照《李忠武公全书》说法李舜臣和他的儿子都拒绝了陈璘。

二、《明实录》《朝鲜实录》等中朝两国正史均为提及陈璘向李舜臣发出为官邀请。

三、历史上明朝没有登用朝鲜王朝的人到内地为官的案例。

参考材料

《明实录》

《朝鲜实录》

《李忠武公全书》

《讲谈社日本史》

《万历朝鲜战争与16世纪末的东亚》

0 阅读:0

借东皇立花国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