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7月28日,中国科学家秦大河同来自美、英、苏、法、日等其它五个国家的五名队员组成的国际横穿南极考察队,从南极半岛的拉尔森冰架北端出发,开始了徒步征服南极的壮举。
肩负着祖国人民的期望和科考探险的重任,秦大河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每天艰苦的探险结束后,他又继续开展自己的研究工作。当考察队遇到险境,不得不轻装上阵时,秦大河不顾严寒,把自己穿的衣服精减了,却将雪样保存了下来。
历经220天,行程5986公里,1990年3月3日,国际考察队胜利抵达了终点——前苏联和平站。
抵达终点的国家考察队
一时间,秦大河成了英雄,世界上所有炎黄子孙都为此感到自豪。面对鲜花和掌声,秦大河只淡淡地说了一句:“我是一个很普通的人。”
那么,秦大河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走向南极的?这就要从他经历的几次人生转折谈起。
第一次人生转折
1947年1月,秦大河出生于甘肃省兰州市。小学时,因为父母工作的缘故,辗转换了三所学校。1959年秋,他考入兰州回民中学(现兰州西北中学)。高中毕业后,他又考入了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
进入大学后,秦大河了解到学地理的人,一辈子都要与山川河流打交道,所以必须要有强健的体魄。他注意到身边的老师和同学们都对锻炼身体抓得很紧,系里的一位老教授,虽然当时已经是60岁的人了,可每天还是坚持锻炼。野外实习时,爬山如履平地,这让秦大河非常羡慕,所以他也给自己制定了一个目标,每天不管刮风下雨,都要出来练习长跑。
秦大河大学一年级的时候,某一天他在资料室里翻阅期刊杂志时,偶然在1964年的《地理学报》上发现了一篇由施雅风和谢自楚两位教授编写的《中国现代冰川的基本特征》一文。秦大河把文章仔细看了一遍,虽然没有完全看懂,不过仍对里面的内容很感兴趣,从此冰川学在他心里深深扎下了根。
中国“冰川学之父”施雅风
1970年大学毕业后,秦大河被分配到甘肃省和政县第一中学教数学。教书期间,他一边教课,一边注意着冰川学研究方面的进展。
秦大河一直有个心愿,想拜访自己心目中的偶像——施雅风和谢自楚两位前辈。终于在1974年放暑假回家的空隙,他来到了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所。
虽然他谁都不知道,但还是壮着胆子来到冰川所传达室,说自己想要见施雅风和谢自楚。
传达室的看门人说:“施雅风出差了,只有谢自楚在,不过今天是星期天,你明天再来吧。”
“那我到他家去找吧,他家住在哪里?”秦大河不甘心地问道。
传达室的老同志看他如此急切,便告诉了他谢自楚家具体的楼号和门牌号。
秦大河来到谢自楚的家,让他大吃一惊地是,虽然谢自楚当时已经是一位有名的科学家了,但是住房条件却很差,只有一间简陋的屋子。
秦大河说明来意后,与谢自楚攀谈了起来。两人越聊越投机。最后,谢自楚不无感慨地说:“现在根本没有人想搞冰川,都认为干这个太苦,你却自己找上门来了,我真高兴啊!”
秦大河临走前,谢自楚记下了他的工作单位和名字,并送给了他一些冰川学方面的资料。
没想到,这次见面竟成了秦大河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第二次人生转折
1978年5月,秦大河接到通知,被调进了兰州冰川所。当时调动一个人的工作并非易事,更何况是从偏远的县里调到省里的科研单位。但是谢自楚先生凭借自己的一辆破自行车,到处奔走,四处游说,历经几年的辛苦终于得偿所愿。
秦大河也不负众望,同年7月他通过了研究生考试,考取了兰州大学地理系硕士研究生,师从李吉均教授。李教授考虑到秦大河今后从事专业的需要,便在冰川气候变迁方面教会了他许多研究方法,这些知识也使得秦大河在此后的南极科考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1980年10月,秦大河硕士毕业后返回兰州冰川所工作。当时的中国已经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各项事业也开始蓬勃发展起来。一些冰川学家也不时向中央上书,提出“考察南极刻不容缓”的呼吁。从此,国家科学规划中首次出现了南极这个字眼。
1981年11月,谢自楚教授以冰川学家的身份参加了澳大利亚南极考察队,当他的双脚踏上南极大陆后,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谢自楚教授
谢自楚在澳大利亚设在南极的凯西站约20公里的南里奥交汇点建立了一个观测站,被澳大利亚队员亲切地称为“中国观测站”。谢自楚心想,总有一天中国也要在南极建立自己的考察站。在南极考察期间,谢自楚极力推荐秦大河作为中、澳两国南极冰川合作研究项目的后继人选。
1983年9月,秦大河到达澳大利亚,在澳大利亚国际南极局冰川低温实验室做适应性研究。1984年1月,秦大河登上飞机,向目的地——南极洲飞去,开始他的第一次南极考察。
1984年2月,在参加中国科学院召开的“竺可桢野外科学工作奖”大会后,获奖的32名科学家联名致信党中央和国务院,建议中国在南极建立科考站。同年8月12日,中央正式批示,同意中国在南极大陆建立科学考察站,这也拉开了中国独立考察南极的序幕。1985年2月20日上午(当地时间),在南极洲的乔治王岛上,中国南极长城站正式成立,这标志着我国南极科考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988年4月,秦大河获准第二次到南极科考,并任中国南极考察队副队长。
第三次人生转折
5月的一天,在与北京的通话时,秦大河意外得知的一个消息,这又一次改变了他的人生。
那还是在1986年夏季的一个晚上,在北极率队徒步探险的美国人维尔.斯蒂克和独自一人徒步到达北极点的法国人路易斯.艾蒂安不期而遇。两位探险家兴奋地在帐篷里畅聊,彻夜未眠。随后二人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即组织一个国际南极探险队,徒步横穿南极大陆。
南极洲
他们在北极会晤不久,就开始到处游说,并得到了1100万美元的资助。1987年由美、法、英、日、苏五国组成的国际考察队成立,开始在格陵兰大冰盖地区进行2700公里的长途拉练。
当时路易斯.艾蒂安正在北京与中国南极科考委员会签订合同,拟邀请一名中国人参与国际科考队。
秦大河在得知这个震撼的消息后,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当晚便向北京发了电传,毛遂自荐参加国际考察队。
1988年12月,秦大河突然接到了来自北京的一个神秘电话,对方让他量量身体各部位的尺寸,秦大河预感到要发生什么事。果不其然,第二天从北京传来好消息,通知秦大河将手头的工作转交给其他同事,立即回国参加国际横穿南极科学探险考察队的活动。
1989年5月,当秦大河回到兰州后,没想到家里却突遭意外。他的妻子在单位附近不幸遭遇了严重的车祸,肋骨骨折,秦大河只好在医院里做陪护。北京方面在得知秦大河家中的变故后,便打电话询问他是否放弃这次参加国际考察队的机会。
当妻子得知这件事后,对秦大河说:“这已不是我一个人,也不是我们一家的事,而是中国的事情。要是你秦大河不去,六面国旗中就没有咱们中国的国旗了。”秦大河听后深受感动。在医院待了10天便行色匆匆地登上了去往美国的飞机。
秦大河来到美国一个叫做伊利的小镇,这里冰天雪地,与南极的情况非常相似。其他5名队员和他们的狗早已到达。秦大河将要在这里接受为期两个月的强化训练,学会驾驶狗拉雪橇和滑雪。
六国队员合影
第四次人生转折
一天,队长让秦大河去看口腔医生,检查的结果是要拔掉10颗牙齿。秦大河听后大吃一惊,但医生说,要在极地生活下去,必须要摄取足够的营养,必须吃下干缩食品。如果探险中牙齿出现问题可没法医治,而且很快就会有生命危险。秦大河心一横,10颗牙齿全拔掉了。从此,秦大河只能靠假牙吃东西了。
接下来是在探险的合同上签字,合同里写得非常细致,条件也非常苛刻。比如人身保险,合同条文是“如果因为探险死亡,考察队仅按民航的规定支付赔偿费,不负任何责任”、“如果因为参加横穿活动而丢失身体的某个部位,赔偿不得超过这个赔偿费用的10%”、“如果受伤不能参加横穿活动,考察队只负责将你抢救后送回你的国家,不负担任何医疗费用”等等诸如此类的不合理条文。
这无疑是一张生死状。此时此刻,平日里嘻嘻哈哈的队员们都变得严肃起来,六个人认真阅读起那些可怕的条款,然后庄重地拿出笔来,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一切准备工作结束后,众人乘坐飞机向探险的起点飞去。
横穿南极的挑战每天都在上演。考察队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暴风雪,南极被称为“暴风雪的故乡”,一刮起来就犹如一股飞奔而来的洪流,人在暴风中根本就站不住脚。暴风雪有时甚至能刮几天几夜,让人寸步难行。
暴风雪后的秦大河
科考队遇到最危险的则是巨大冰裂隙。冰裂隙是冰下地形剧烈变化而造成的冰川裂隙,表面上看起来覆盖着冰雪,下面则是几米甚至几十米的深沟。有一次科考队拉雪橇的狗掉进了冰裂隙,在大家的努力下好不容易才被救上来。
恶劣的天气和自然条件使得考察队的行进大受影响。为了避开南极的冬季,考察队决定加快速度,通过气温最低的“寒极”地带。为了轻装上阵,考察队决定扔掉一切不必要的物品。秦大河精减了随身衣物,可却将沿路搜集的样品和样品瓶保留了下来。
最终,凭借坚强的毅力,国际科考队徒步近6000公里,于1990年3月3日抵达终点,成功横穿了南极大陆。秦大河也采集到了横贯南极洲东西最长路线上的800多瓶表层雪样,成为我国首位也是目前唯一一位徒步横穿南极大陆的人。
当有人问秦大河为什么要去南极,秦大河说:“南极就在那里,所以我一定要去!”
秦大河
冰川雪在中国还属于冷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