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有义有人生:《论语・子张篇》(1)

沐浴墨香张一 2024-08-15 22:22:34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子张说:“士在国家和民族危难时刻,能主动接受命令,全力以赴完成命令,甚至是献出自己的生命;遇到利益获取时考虑是否符合义(的要求);祭祀时考虑自己是否严肃恭敬;面对礼崩乐坏的现实,应该感到悲哀;(做到以上四点,)就可以算作一个标准的士了。” 《论语・子张篇》的主旨是“孔子之道”的传承。孔子68岁回到鲁国后,开始著书立说,通过广收门徒,进行传道。孔子去世后,传道的任务自然就落在了他的弟子们的身上。当时,很多弟子都保存一些记录孔子讲课时的文字记录。这些弟子守丧三年期满后,有的就带着这些对孔子老师追忆的文字,为官的为官,授徒的授徒。这些记录孔子的话,也成了孔门弟子讲课时的重要资料,甚至是教材。本篇章记载了子贡、子张、子夏、曾子、子游五个孔子弟子的言论。大概当时颜回、子路已去世了,孔子的高徒子贡和孔子晚年收的弟子,如子张、曾子、子夏、子游成了重要传承者。 子张(公元前503至?)复姓颛孙,名师,字子张,比孔子小48岁,与子夏、子游齐名。春秋末年陈国人。子张从陈国开始跟随老师,周游列国时到过蔡国、楚国,后来到了鲁国。孔子去世后,子张可能受到曾子、颜路等人的排挤,离开了鲁国,后在陈国定居下来,收徒讲学。《韩非子・显学篇》记载:“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子张之儒”列入“八儒”之首!公元739年,子张被追封为“陈伯”。公元1009年,子张被加封为“宛丘侯”。公元1116年,被改封为“颖川侯”。公元1267年,进封为“陈国公”,被增补为“十哲”之一。公元1738年,子张又列为“孔门十二哲”之一,受儒门祭祀,称为“先贤颛孙子”。 子张延续了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作风,本篇章句《论语》记载的“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这句话,孔子都曾说过。从子张“书诸绅”(《论语・卫灵公篇》)这则史料看,他的话是最近接孔子原意的。 《荀子》记载,孔子曰:“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有君子,有贤人,有大圣。”《论语》是一本教人做君子的书。也许是在推行教化的过程中,子张考虑到想达到君子的境界是很不容易的,但至少应该做一个士吧。 子张从以下四个方面,给“士”画了一幅像。一个合格的士标准有哪些呢?我们接着看。 一是“见危致命。” 《论语•宪问篇》记载:“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子张这是在按照老师孔子的话进行传道的,和老师讲的是基本一样。 成语见危致命出自《论语》论语,也作“见危受命”、“见危授命”。意思是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 “见”的本义是看到、看见。又有接触、遇到的意思,也有看得出,显得出的意思,还有会见、见面的意思。 “危”的本义是不安全,危险。《说文》给出的解释是:“危,在高而惧也。” “致”是极力,以致。《说文》给出的解释是:“致,送诣也。”这里的“致”指的是尽力完成的意思。 “命”的本义是指发布命令,《毛公鼎》记载:“膺受大命。”“大命”即天命,“膺受大命”意思是接受上天的命令。由天命引申出命运义,由命运义引申指生命、寿命。 本章句《论语》中,“危”有以下含义: 一、“危”是人站在高处而畏惧,要有危机意识。“士”,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当官的,国家的公务员。身处高位,高处不胜寒啊!所以在执政的过程中要“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论语・泰伯篇》),勤政爱民,你才能做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二、“危”可以理解为社会中的一些危险现象,如礼崩乐坏,道德沦丧、信任缺失等,都是“危”。你不是见到危难就跑,就逃,就推卸责任。应该像孔子一样,面对礼崩乐坏,知其不可而为之,为改善这个社会作出积极努力。 三、“危”是危难的意思。当国家有危难时,“士”就要主动接受命令,即使再艰难,也要全力以赴的完成命令,甚至是献出自己的生命。 如此来讲,“见危致命”不能理解成遇见危险时,不辨是非,就轻易地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不是儒家说的“见危致命”,是愚蠢!而是说在国家和民族危难之时,“士”应该义不容辞的接受使命,践履职责,极力匡救。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要为正义而战,这才是“见危致命”。 西汉派到匈奴的使者苏武被扣押后,匈奴贵族先以名利引诱,欲使其投降,苏武誓死不从。留居匈奴十九年,持汉节牧羊,始终不屈。十九年后,终于回到了汉朝,汉宣帝将苏武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褒赞他爱国忠贞的节操。 “见危致命”强调的是责任、担当。这一责任和担当,乃是面临生死考验上的虽死而不避,或是面临重大考验上的临危而不惧。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坚信“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在能出走的情况下,谭嗣同没有出走,而是选择了舍身取义,“杀身成仁”,用他的鲜血来唤醒沉睡的国人,真正是做到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现在的社会,一些人别说“见危致命”了,甚至“见危”,他就溜之大吉了。一个人看到别人有危险时,不能见死不救的。见死不救,其实是一种道德的沦丧,是对社会美德的践踏。前两年,一些新闻媒体上报道,街头出现老人摔倒的现象,很多人在讨论扶与不扶的话题,让人无语! 二是“见得思义。” 《论语•季氏篇》记载,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我们看,子张在传道的过程中,是不折不扣地按照老师所讲的“见得思义”进行的。 “得”的本义是得到,获得。跟“失”相对。 “得”的内容,不论是权力、财富、美色,或者是名声,我们要得到这些东西时,我们要考虑得到它来路是否正当?是不是不义之财?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该拿的拿,不该拿的别拿。现在的一些贪官,当官的目的就是贪图物质生活的享受,至于国家发展,民族大义等早就抛到爪哇国去了。面对大把大把的钞票,面对花天酒地的岁月,他们面不改色、心不跳,欣然笑纳。有些人甚至为了得到某件东西,满足自己的私欲而不择手段。拿了不该拿的,吃了不该吃的,就会应了陈毅元帅的那句话:“手莫伸,伸手必被捉。”早晚有一天,国家会给他算总账的。 “见得思义”强调的是先公后私,合乎道义。一个人能做到见得思义,说明他具备一定的道德底线,就很不简单的。 三是“祭思敬。” “祭”的本义是向神灵、祖上献上供品,并举行仪式,表示崇敬、祈求保佑。后来演变为一种对已故之人表示追悼、敬意的仪式。 商朝人尊崇鬼神,对于祭祀之事十分重视,遇有重要事情,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向神灵和先祖祈福。周朝承继了殷商祭祀的习俗传统。春秋时期,各国诸侯对于祭祀之事都非常重视,《论语・尧曰篇》记载:“所重:民、事、丧、祭。”他们将祭祀列为治理国家的头等大事。祭祀的时间比较固定,一般在宫庙等固定场所进行,周天子、诸侯一般每月举行一次祭祀,大夫、士人每季举行一次祭祀。 “士”在祭祀时,要怀着严肃恭敬的心,以这种心情对待所祭祀的对象。其实,孔子主张以真情实感对待祭礼。《论语・八佾篇》记载:“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祭祀先人应来自内心的诉求,通过缅怀祖先的恩德和功绩,最终实现“民德归厚”的结果;否则,把祭礼仪式搞得再奢华,也不会感动先人的,这样的祭祀,也就成了形式主义了。 从“祭思敬”延伸开来,那就是士做任何事情,都要想着先人的在天之灵在监视着,所以要谨小慎微,不敢丝毫辱没祖宗。如此一看,祭祀是培养“士”恭敬心的一种教育手段!近年来,一些地方竞相举办的一些“公祭”活动,虽以文化的名义“搭台”,目的却是为了经济“唱戏”,“公祭”也沾染上了铜臭味,搞得是不伦不类的。 四是“丧思哀。” “丧”的本义一般认为是逃亡,引申为丢失、失去。由此又引申为死亡。“丧”也指与人去世有关的事情,或指埋葬死者的方式。 我们先从“丧”的本义来分析,什么失去了?是春秋末年的礼崩乐坏!礼乐丢失了。 《论语•八佾篇》记载:“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我们看,孔子是从反面来讲的;而子张呢,是从正面来说的,殊途同归,都是一个意思。面对礼乐文化的丧失,“士”应该悲哀,哀莫大于心死,最可悲哀的事,莫过于思想上的麻木不仁。悲哀之后,人应该奋起,积极推行礼乐教化。 “丧思哀”的“丧”,我们也可以理解成办丧事时或者参加丧礼时,心中时刻保持一种悲哀之情。亲人的离世,士要通过居丧的形式,真诚抒发对亲人的真挚情感,感恩亲人的养育之恩,教化之恩。这么一说的话,“丧思哀”就是儒家提倡的孝道,如何能做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论语・学而篇》),如何传承对亲人未竟事业的继承,这才是“丧思哀”的关键之处。对比以上两种解释,我更愿意相信第一种解释,意境更宽宏。 一个“士”做到了这些,子张说“其可已矣。” “其”作指示代词使用时,可以指代前面列举的一个或几个分句的情况,在句中充当主语,翻译为“这”、“那”或“这些”、“那些”。 “可”是许可、认可。这里指符合要求的意思。 “已”可作动词、副词,也有完结、了结的意思,但不能用作语气词。如果表示每件事情完结了,“已”的后面还要加语气词“矣”,如“已矣”。 一个“士”能做到这四条:“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就是一个真正的“士”了。当然了,如果这四条你都没做到,这人只能算作庸人一个,甚至是小人一枚。 我们注意一下,“见危致命”用的是“致”,“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用的是“思”。“见危致命”如果换做“见危思命”,可能思考的时间会长一些,就有可能错过了践行的第一时间,面对危难,一个“士”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不用来来回回的思考。 子张的这段话,其实还在讲仁与礼的传承与践行,“士”践行仁,就要有救世安民之心,为了精神追求可以放弃生命,为了精神追求可以放弃物质的享受;而在传承礼的过程中,不管是祭祀还是居丧,都应该从内心深处守礼,而不仅仅是讲求仪式。 对照这个标准,我们尽管做不到一个君子,但也要努力做一个真正的士“士”,作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0 阅读:0
沐浴墨香张一

沐浴墨香张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