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荣,本是郭威夫人之兄柴守礼的儿子。郭威显赫之后,柴荣自少寄养于他们家。郭威无子,便收他做了养子,很是喜爱。等郭威称帝之后,封他做了晋王,主持兵事,深受大家敬爱。郭威即位三年即死。遗命柴荣继位。
北汉王乘柴荣初立,人心不稳之际。联合契丹攻周。柴荣决定御驾亲征,他率军兼程速进,与北汉的军队在高平相遇。柴荣亲自骑马督战。没想到将领樊爱能等率骑兵逃走,步兵则投降。于是军心会散,危急之间,柴荣率领亲兵,亲冒石矢,冲阵杀敌。
周军士气大振,个个以一敌百,北汉军队大败而逃,契丹见势不妙,也跟着逃跑。柴荣命人把逃跑的将士全部抓起来,军法处置。他乘此机会,整顿军纪。他又对大臣们说兵在精不在多,农夫百人,未能养一战士;何必要无用之物?于是下令裁军,招募壮士,于是士卒精强,战无不克。
此后柴荣虚心纳谏,肃清污吏,招揽人才。此时中国正处于割据时代,群雄并立,外面还有一个强大的契丹虎视眈眈。柴荣为人有大志,渴望一统中国,安定民生。他专门恳请手下要多提点建议,他还点名让20多位翰林大学士写两篇文章:《君难臣亦不易论》《平边策》。他认真审读完之后,他欣然同意了王朴“先易后难”的方针,以此制定统一大计,付诸实践。
周境西连后蜀南接南唐,都是富庶之地。后蜀主孟昶昏庸奢侈,滥向民众收税。民众深受其苦,上书世宗,请收归中原管辖。
世宗自然高兴,派兵攻蜀。秦、凤、成、阶四州望风投降。孟昶写信求和,世宗也就作罢,把所俘蜀将全部释放。
世宗又将目标转向南面,他再度亲征,连战连捷,取南唐六州。由于水师不利双方在寿州相持不下。世宗发现水军准备不足,经济也感到吃力。于是留下大将李重进,自己班师回朝。
柴荣回去大集工匠,建造船只。令所俘的南唐士兵教周军水战。待到时机成熟之后,柴荣再次率军围攻寿州。南唐军队抵抗不住,开城投降。随后周军乘胜追击,再取五州。
南唐皇帝知道不能抵抗,于是决心求和,割让江北,划江为界。因为不愿意称藩打算让位他兄弟。世宗回信表示,我一定罢兵,你不必让位。我的目的是打算征讨契丹,南征是因为解决后顾之忧,和扩张财源。
待周围都已经平定之后,周世宗把目标朝向了契丹。中原大乱之际,契丹乘机崛起,而后石敬瑭为了巴结契丹,将极为重要中原的门户燕云十六州割送给契丹。得此富庶之地,契丹更是强大。此后又多次勾结各路割据的汉奸图谋中原之地。
雄谋大略的周世宗自然想收复这燕云十六州,远驱达虏。将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周世宗再次御驾亲征,进入契丹境内,都走小路,使契丹防不胜防。
宁州刺史王洪本是汉人见周军到,即开门投降。周世宗予以奖赏。随即命韩通从陆路,赵匡胤从水路,两路齐发,溯流西上,直达益津关,守将亦投降。随后行军至瓦桥关,又举城投降。随后大军直抵瀛洲关下,瀛洲刺史自知不敌,也投降了。
这次出师,仅四十二天,行军一千五百里,兵不血刃,连收三关三州,共十七县。正当世宗雄心勃勃打算一展宏图之际。岂料天有不测风云,柴荣生病了,长期不愈,只得回京。不久一代雄主英年早逝。
他曾许下宏愿,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可是上天只给了他五年。他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后世宋王朝的统一打下基础,结束了数十年的乱世。若是上天再给他点时间,或许中华就不会蒙羞后几百年的屈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