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本文摘自《繁昌文史资料》第八辑(根据文史委“十年总结”内容推测为1991年11月前后),作者束延海,原标题《皖南事变后窑头渡口的建立》
正文
保定乡在繁昌县东北长江沿岸,从这个乡的头棚村到营防咀,江岸线长15华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就有共产党的组织在活动,带领群众闹革命。抗日战争时期,谭震林同志率新四军三支队进入繁昌县。1939年春天,三支队派民运工作队员刘梦兰来此组织游击队。1940年前后,还有一位姓杨的(江西人)及金涛、束延海等在这里坚持游击活动。皖南事变后的1941年,这个乡在繁昌县境内率先建立起乡、区抗日民主政权,为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斗争,组织生产,进行减租减息,反对国民党固派的清剿,沟通大江南北交通,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保定乡长江沿线原来有三个通往无为渡口:即头棚至姚王庙,夏湖至大套沟,营防咀至复兴滩。1939年,新四军游击队来保定开展抗日活动,主要活动的地区就是姚便(头棚一带)、谢便(一百步至窑头一带)及鸭棚咀村等地。这些地方都紧靠江边。为了与江北游击队取得联系,回避三山、横山、旧县(新港)日伪清乡扫荡的锋芒,都需要过江到无为去。为了来去方便,金涛、束延海等坚持游击活动的同志,即购买了一只小木船,固定停放在窑头这个地方,听候随时使用。1941年皖南事变以后,突围出来的同志,陆续从这里过江的较多,同时,皖南的党政军机关都转移到江北,中共繁昌县委的几位领导同志,都坚守在保定乡一百步这个地方。白色恐怖最严重的时候,他们日夜都藏在胡益元家的地洞里。1941年初,经组织安排,金涛、束延海同志在一百步附近的胡益友家(胡建明),建立了一个“收容联络站”,负担起皖南事变突围出来同志的收容、转移工作。根据当时的形势,保定乡虽有三个渡口,但地理环境都不适宜革命同志来往。因为营防咀渡口离矶头山日军据点较近;夏湖村大户人家多,他们中有的人与日伪组织有来往,渡口不安全;头棚长江中有个沙洲(鲫鱼洲),来去很不方便。为了革命同志有一个来往安全、方便的渡口,金涛等同志决定,在窑头至无为六洲乡的四洲夹之间,建立一个新渡口。
于是即由当地的可靠农民胡德禄、宁正义等六人,合股购买了一只大木帆船做渡船,正式建立起渡口。这个渡口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成为我党、我军来往于大江南北的重要交通渡口之一。皖南事变突围出来的同志,陆陆续续来到这里,党组织及收容站的同志,先将他们隐蔽好,晚上即从这里渡江到无为县的根据地去。那时日军封锁严密,长江上日夜都有兵舰、汽艇巡逻。为了渡运的安全。党组织有时也将突围的同志扮成渔民,登上渔民殷兆南(地下党员)的渔船,一面佯装捕鱼,一面慢慢地向北岸靠拢,待机登陆。1941年腊月28日,36位突围出来的同志来到一百步,很快就被安排在胡德和家周围的可靠的几户人家。29日上午,又来了130多人,下午,这些同志全部集中在骆昌燮家的稻场上,县委书记向大家讲斗争形势,介绍当地情况,给予鼓励和安慰。骆昌燮家蒸的一担(一担十斗,每斗十六斤)多米的团子,都供给大家当饭吃掉了。傍晚,由组织安排,从一百步到窑头,每户住三人,在群众家过春节。群众把这些同志当作亲人一般,热情招待。可是,大年初一,三山的日伪军下乡扫荡了,群众又冒着生命危险,积极做好掩护工作,有的把他们扮着农民春米,有的安排他们磨谷子,有的将他们化装成拜年的亲戚……日伪军扫荡一无所获,只得从黄垄村经汪家套向夏湖方向走了。正月初三、初四日,当地党组织,就把大家分批送过了大江,安全到达了江北根据地。这些同志后来都成为新四军的骨干力量,为重新开辟皖南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窑头渡口建立已经五十多年了,过去的木帆船,现在已换上了机动船。这里已经发展成为轮船客货运码头,成为长江南北,上下交通的港口了。
(胡启芳记录整理)
资料来源:
本文摘自《繁昌文史资料》第八辑(根据文史委“十年总结”内容推测为1991年11月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