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钩沉:芜湖十里长街史话(一)

自然与社会 2025-01-11 18:02:44

引子

本文摘自《芜湖文史资料》第二辑(1986年11月),市工商联组稿,许知为执笔原标题《芜湖十里长街史话》

正文

前言

芜湖是东南胜地、商业名城。长街昔乃芜湖精华,江左明珠。自西门口至宝塔根、店铺林立,鳞次栉比,互连“十里”。店铺五六百另,生意兴隆、财源茂盛者绝多。其由小到大、日渐发展、历几十年乃至百年不衰之原因何在?我们对此几经探索,如实记载下来,作为当前城市经济建设、发展商业之借鉴。另对长街历史上重要事件、著名商人、独具江城特色的商品、轶事遗闻和风情习俗,亦加以搜集,供后人研究。

一、十里长街的历史概貌

长街历史有多久:十里长街,应是宋代筑芜湖县城墙时开始形成的。东吴孙权黄龙年间(公元二二三——二二九年),将芜湖县治自黄池移至今北门鸡毛山高地。那时鸡毛山周围还是一片湖泊,可能只在县治附近有原始的集市。唐代以后,开始大修东南水利,疏河道,筑东坝,使中江之水分流而入江归海,太湖之水不致倒灌芜湖。到了宋代,在芜湖郊区大事围垦农田。水落后,鸡毛山周围陆地随之扩大,人口增多,商业兴起。特别是筑城以后,商业街道,相继出现。这座宋代城较之明万历三年(公元一五七五年)重筑的县城为大。宋城的范围:东至今东门外“鼓楼岗”,北至北门外“高城坂”,南至南门外的“南门湾”,西至西门外“大城墙根”。今存的“兴隆街”、“仓前铺”、“笆斗街”、“打铜巷”,“米市街”、“薪市街”、“鱼市街”、“花街”、“油坊巷”、“铁锁巷”、“南正街”、“西内街”,都属宋城内的商业区,是昔日当地各行各业的集中场所。宋城毁于南宋金、元之乱,明代重筑的县城范围大为缩小。县志云:“弼赋门西连长街大市”,说明这时西门内缩,把原来的一条西门大街截断,西门内叫西内街,西门外叫长街。所谓“长街大市”,原来也在宋城之内。所以形成十里长街始于宋代筑城。因此,从宋代算起,长街迄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明代建都北京后,户部设置芜湖关。官府文书传送,朝廷官员往来,都要通过江口,故从县衙门到江口修建一条高出水洼地的官道,以便人马通行。在江口还建造了一所“接官厅”设有官驿站(现在还有巷名官驿,在寺码头附近),以便送往迎来。这条官道也是青弋江的堤岸,作作防洪设施。官道两旁,自然是开店设摊的好市场。所以西门口的“长街大市”,逐渐延伸到江口,形成一条十里长街。

十里长街独擅长江特别是长河青弋江水上运输之利,这更促进了长街商业的迅速发展。县志云“长河汇宣泾诸水,由东而下,直逼南城,经浮梁西达于江。”(编者按:浮梁指浮桥)长街的后沿,紧靠长河北岸,有徽州码头,寺码头;有头道渡,二道渡,有老浮桥,利涉桥,后来又有中山桥,都通向长街,因而水陆交通,极为便利。长街货物进出长河,可以直达皖南的宣、泾、南、繁以及苏南地区;进出大江,可以上溯湘赣鄂川,下达宁沪苏杭,北至无、含、和、巢庐、合等地,因之商贾踵至。百货咸集。这就是十里长街商业发展的优越的自然条件。

长街有多长:据县志记裁:“宣统二年,安徽巡抚朱,派委会同关道赵、丈量西门口至宝塔根六百一十五丈九尺。”按一百八十丈为一里,长三里又七十五丈九尺。即长街实际长3.42里。“南北平约三百四十九丈七尺,合算总面积为二十万五千三百八十平方丈,拆合为六平方里”。

县志又载:“清代由新市街(即市街)出弼赋门(即西门)西抵江口,名十里长街。”这里说的起点是薪市街,上面说的起点是西门口,两者不一致。因此,市工商联主委胡恩森于一九八五年夏季,派员实地丈量,得出确切数字:从鱼市街顾顺兴酱园至西门口,共长343米,自西门口至江口宝塔根,长1440米,合计为1783米。按 500米折算一里计,长街的东西长度为3.56里。长街南北宽度平均为200米,长街占地面积约为356,600平方米。

这两种起点不同的算法,其长度同为三里多,但其面积则大不相同。原因是宣统二年的南北宽度,以南至长河沿岸,北至蒲草塘(北门外九莲塘附近)沿老电灯公司、陶家沟(弋矶山南边)一线。按这个平均宽度,要占长街长度的一半以上,把长街的范围扩大了。在宣统二年还没有中山路和二街市面。这个宽度,几乎把当时芜湖零散商业地点都包括进去。可见宣统二年丈量的十里长街,意味着是芜湖除河南岸以外的整个商业区域。

长街商业逐渐发达了,城里的商业逐渐西迁因而冷落下来。但是人们还习惯把城里的西内街至鱼市街一段,叫作“长街头”把长街分为三段,酉门口至状元坊一段,叫“上长街”,状元坊至宁渊观一段,叫“中长街”,宁渊观至江口宝塔根一段,叫“下长街”。整条长街两边还有许多横向的巷道,

也是附属于长街的商业区。兹附“芜湖十里长街示意图”

长街的店房:现存的长街老店房,是太平天国以后清同治、光绪年间重新修建的。此后的商店概数为493号,其中大致如下:

鱼市街(自长街头顾顺兴酱园西店起至堂子巷上首止)1号至64号。

西内街(自堂子巷下首起至西门口止)1号至69号。

上长街(自疏菜公司门市部起至状元坊上首止)1号至148号。

中长街(自状元坊下首至中山桥东首)1号至146号。

下长街(自中山桥西首至寺码头上首止)1号至66号。

共计商店493号。

这里要说明两点:(一)据访问在宝塔根开设“大成德”杂货店的店主吴本浩老人说:他开的店是当时的下长街464号。解放后沿河筑埂,靠南边沿河店房拆除了,现在靠沿河的房屋门牌已不算是下长街而是沿河路了。如果按抗战前门牌实际计算,就可以把宝塔根与寺码头以及沿河建埂拆除的门牌计算在内,以“大成德”杂货店门牌为终点,应增加门牌98个号,即商店总数为591号。(二)一家门面里面,有的设几家商店或作坊,加上横向巷道商号,其商店总数,不下六七百家,“殷实商店,尽萃于此”。

据商界老人谈,原先长街店铺是沿官道也就是长河堤埂两边搭草屋、本板瓦房,或露天摆摊设点,低洼积水路段,还设有店铺,大商店还在城里和西门外一带。这大概是指宋代的长街而言的。

明初,江南地区生产发展了,货物骈集于芜湖,长街成为闹市。据明史记裁:“成化七年设芜湖,杭州、荆州关,征竹木钞,后改银。”芜湖关设在今泗关街。其时芜湖商埠地位已在杭州、荆州之上了。清初顾祖禹说:“明天启中(公元1621—1627年)设榷关于此。”榷关是征收货物税的机关。至崇祯年代,芜湖关银,年达七万两。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向长街市面计间(编者注,按店屋房间数量)派征“江夫河篷差银”,年达两千三百零四两。这说明长街此时已是很繁茂的市场。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重筑芜湖县城,“弼赋门西接长街大市”。可见此时西门外长衔已是店房林立。到清初才有“芜湖长街七里长”的民歌。

县志记有“十里长街”的名称,大约此际长街店房,方延伸到江口。但是咸丰年间(公元1851年——1861年),十里长街全毁于太平天国之战,“肆壥为墟”。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中英签定《烟台条约》,芜湖辟为对外通商口岸,镇江米市移至芜湖,江城遂成为闻名全国四大米市之一,商业大兴。在此前后,李鸿章家族来芜,大量投资于房地产,兴建房屋,开辟新街道如二街、中山路、四明路(今新芜路)等,其中长街店房属于“李府”修建的占很大比重;长街原来店主以及富有绅商,也同时在长街修建店房,出租或自行营业,因而长街商业,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县志也有记载:“繁盛视昔有加”。所以现存的十里长街店房,基本上是同治、光绪年间建筑的。

长街阛阓[huán huì]之盛:长街两边店房骈立,都讲究店面装璜,美奂美仑,争奇斗盛,以广招揽,门楼大都高耸,飞翠流丹,如银楼之类大店门面更为堂皇,古雅牌楼式样,雕砖刻木,油绘彩色“福禄寿”三星神像,栩栩如生;店家一律高悬大小不一的金字黑漆招牌,闪光耀眼,还立金字竖匾,书“财通四海,利达三江”,“货真价实,童叟无欺”、“招财进宝”等字样。这些大店招牌匾额,很多出自名家手笔,如武进唐驼写的颜柳体,于右任写的行书,最引人注目。“魁陛斋”招牌字是谭延闿之弟谭延泽书写的。其他名人写的也很多。这种名家题匾,足为商店增添光彩,招引顾客。还有写上“大减价”“划一不二”之类的市招,临风飘拂,五彩缤纷。店堂之内,货物山积,货架之上,琳琅满目。由于街道长而窄狭,来往顾客如云,人头拥挤,更显得长街之长之远,店房之高之大。其人声之嘈杂,场面之壮观,真不愧为“甲于江左”的闹市。招牌、门面宏伟,是显示财力雄厚、货物充足的重要方式。商家懂

得这一点,顾客重视这一点。

重修长街街道:据商界老人谈:长街街道原是土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路面泥泞,后以鹅卵石铺垫。到清朝中叶,官府拨款,商家集资,购荆山麻石,凿成石板铺之。但经轮车长年碾压磨损,已成沟槽,槽深达三、四公分。1931年大水,长街水深过膝,自江口至西门,路面被冲坏浸毁,石板松动,排水沟道淤塞,不但推、拉、扛、抬货物极感困难,就是徒手步行,也很不便。灾后街道,急待修建。

31年秋,大水退后,官商即着手筹划重修十里长街。名为官商合办,实际是由商家出钱。据直接参加施工的老石工过裕隆和管理财务的老药师王礼卿与知情人金仲平等老人介绍:施工规划是县政府“市政建设委员会”和商会共同制订的。商会成立了“修建长街筹备处”主其事。“市政建设委员会”负责人为邵立洲、刘兆庆。修建长街筹备处管经费的是正裕布店经理徐馨圃,管银钱出纳的是张恒春中药店经理王子勤。经费来源以房铺捐附加名目向各商店和房东征收。

承包施工,采用投标方法。商会召集全市二十多家石匠店开会,按设计要求,公开招标。结果由十三家石匠店集体中标。领首的有裴祥记、汪义兴、胡家徐三家石匠店,由其店主裴宏祥、汪绪乐、胡家徐三人负责安排施工。

筹备阶段:时间——31年大水退后到年底的半年时间。准备工作—①调集石工:共集中了一百二十把锤(石匠大师傅才称一把锤)。除本地石工全力以赴外,还从合肥、巢县请来一些石工相帮,并集中大批杂工,担任抬石料、挖下水道、砌涵洞以及后勤等工作。②备料:到枞阳县花山采购大量麻石加工,运回备用。

施工阶段:时间—自32年(民国二十-年)春节开始施工,33年(民国二十二年)夏季全部竣工,费时一年有半。铺设长条石路面,长1783米,宽1.2米,还有两边石板砌成的街沿;砖砌下水涵洞长1783米及两侧街沿阴沟;整个街道皆用长三尺五寸、宽一尺二寸条石三条并列联结铺成中心路面,两旁各铺横一块直一块的长石条,再铺一块长五寸宽四寸的厚石板,砌成街沿,直到两边店屋墙脚。一色条石,整齐美观。

施工期内,采取分段施工方法,预搭跳板。不但便利行人过街,而且不影响店家做生意。用拆下的旧麻石块,凿平沟漕,铺砌街沿,既省工又省料。全线工程,耗资两万五、六千块银元,投入施工的总人数约两千多人,仅短短的一年半时间,能完成规模这样大、质量这样高的工程,真是难能可贵。

六十多年过去了,这条街道已经磨光的路面,出现了坎坷不平之处,似乎标志着芜湖十里长街所走过漫长的历史足迹。

资料来源:

《芜湖文史资料》第二辑(1986年11月)

0 阅读:13
自然与社会

自然与社会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