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阴用干姜、少阴用附子、厥阴用吴茱萸,这几种用药思路要牢记!

冯华养身体 2024-07-04 05:45:53

《伤寒论》是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中医典籍,他在其中详细的描写了寒邪侵袭人体的三个阶段,分别是太阴(脾胃寒)、少阴(心肾寒)、厥阴(肝寒),这三个阶段被合称为三阴证,今天冯医生就来给大家讲讲,三阴证的用药思路。

太阴用干姜

中医理论中,太阴代表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运化水谷的重要脏腑,当寒邪侵入太阴,也就是脾胃受寒时,人就会出现腹痛胃痛、头晕乏力、喜热厌凉、食欲不振,甚至上吐下泻等。这都是脾胃受寒邪侵入,导致脾胃运化、升清降浊的功能失常了。

在《伤寒论》中,理中汤是治疗太阴寒证的经典方剂,而干姜则是其中的核心药物。干姜性温热,归脾、胃、心、肺经,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的功效。寒邪没了,脾胃自然健康了。这就是太阴要用干姜的原因。

少阴寒用附子

少阴寒证,标志着寒邪已深入心肾,这个时候是人体阳气比较虚弱的阶段,多见于中老年人,或因体质虚弱、正气不足的患者。他们通常表现为受寒易感冒、手脚凉、嗜睡没精神、乏力、心脏功能下降,甚至出现低烧、关节酸痛等症状。

在《伤寒论》中,四逆汤是治疗少阴寒症的代表方剂,附子则是其中的灵魂药物。附子性大热,归心、肾、脾经,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心肾强了,身体就好了。

厥阴寒用吴茱萸

厥阴证,是寒邪侵袭人体的深层次,标志着肝经受寒。这个时候我们往往会出现剧烈的头痛、眉角痛,用止痛药也难以缓解,同时伴有口水多、总想呕吐等症状。这是肝经受寒,气机郁滞所致。

在《伤寒论》中,吴茱萸汤是治疗厥阴寒症的经典方剂,吴茱萸性热味辛苦,归肝、脾、胃、肾经,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的功效,入肝经而散厥阴之寒邪,使肝气得以疏泄,气机顺畅。

三阴证用药精髓,是中医智慧的结晶,是千百年来中医临床实践的宝贵经验。不过要注意的是,中医用药讲究对症下药,每个人用药都要根据自身情况加减,其中附子有毒,切不可自诊,要在专业的医生指导下用药。我是冯医生,以上是我分享的内容,大家下期再见。



1 阅读:114

冯华养身体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