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龙争虎斗的伟大时代,风云际会之际,必有英雄横空直出,书写属于时代、属于自己的热血传奇。波诡云谲的战国时期,更是一个群雄争霸、血肉横飞的战场,无论是列国朝堂、还是征战沙场,都是英雄们各显其能、斗智斗勇的战场,虽然充满着尔虞我诈、你死我活的血腥厮杀,但也正是这些拼杀斗法的英雄们推动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商鞅就是其中之一。
商鞅剧照
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楚国从最初的五十里扩张到了五千里,齐国田氏取代了姜氏,北方的燕国也日渐强盛,地处西陲的秦国已不复穆公时代的霸气,就连地处淮泗之间的一众小国都瞧不起它。认为秦国就是野蛮部族,东方诸侯耻于与其为伍,天下士子更是不屑入侵百有余年。
公元前362年,年方二十一岁的秦孝公继位。这时候的秦国被新崛起的魏国牢牢锁在华山以西不得动弹,国家内部更是被世家大族折腾得混乱不堪,随时都有被其它强国吞并碾碎的风险。面对这样强敌环伺、国力衰弱的艰难局面,秦孝公心有不甘,下定决心要重修德政、变法图强,带领秦国恢复穆公的霸业,开辟东进中原的崭新道路。
商鞅就是在这时来到了秦国,在秦孝公的全力支持下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变法行动,创造了属于秦国的无上荣耀,书写了属于自己的铁血传奇。
01、初仕魏国不得志在战国初期,魏国经过李悝变法成为当时最强大国家,也成了天下英才趋之若鹜的高地。年轻的商鞅离开家乡卫国后,第一站来到了魏国,投奔到魏相公叔痤门下,希望能在魏国建立一番功业。
但他运气似乎差了点,他到魏国不久,公孙痤就一病不起、生命垂危,眼看着就没了希望。
但魏惠王对这位老臣却极为倚重,听说他病重后亲自来府中慰问,并征求他百年后谁能继任相国。
魏惠王
这无疑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于是公孙痤在病榻上向魏惠王推荐了商鞅。说他虽然年轻,却是一个奇才,希望能以国事相托。但魏惠王反应冷淡,公孙痤立马又建议魏惠王,如果不打算用商鞅就杀了他,千万不能让他去别的国家。
阅人无数的公孙痤深知商鞅的能力,希望在临终前要么为国举荐一位良相,要么为国除去一个强敌。然而,魏惠王对他的良苦用心却不以为然,反而认为他已经老糊涂了。所以既没有用商鞅也没有杀商鞅,任其从容地离开了魏国投奔了秦国。
几年后,魏惠王将会为这个决定付出惨重代价,到那个时候他即便把肠子悔青都没有用了!
02、转投秦国愚明主公元前361年,秦国新继位的国君秦孝公发布了极其重要的诏令,遍求天下英才共建伟业。其文如下:
“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这份诏令字数不多,但信息量极大。概括起来共有四点:一是回顾穆公霸业,激发秦人民族自信;二是反思衰败之痛,引导秦人知耻后勇;三是总结献公功业,提振国人奋进信心;四是出台优惠政策,招募英才变法强秦。这份诏令既是秦孝公变法图强的政治宣言,也是面向国人的动员令,更是面向天下英才的招贤令榜。
秦孝公
他对天下英才的承诺是“尊官分土”,这是国家能给予人才的最高荣誉,也是列国士子奔走追求的终极目标。秦孝公之所以开出如此优厚的条件,目的是为了吸引天下最优秀的人才。
当然,如果没有两把刷子,对此你也就是听听。但商鞅来说,者都不是事,因为他有这个本事,所以就义无反顾地来到这个虽然落后,但充满希望的蛮荒之国,决心以一己之力打造一个天下无敌的超级强国。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商鞅在魏国之所以没有得到重用,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机会直接向魏惠王陈说自己主张。所以,来到秦国后,他直接找了孝公的宠臣景监,让其把自己引荐给秦孝公。
年轻的秦孝公求贤若渴,所以一见面就直奔主题,问了商鞅这么一个问题:“ 列国纷争,秦国当何以自处?”
商鞅虽然也很年轻,但他却颇有城府,并没有一开始就把自己的底牌亮出来,而是要先试探一下,看看秦孝公是否值得自己全身心付出。
于是,他以尧舜炎黄为例,讲了一通顺天而行、无为而治,使百姓安居乐业,让军士解甲归田的大道理。结果把秦孝公给讲得睡着了,两人的第一次见面就这样结束了。
五天后,秦孝公再次召见商鞅。商鞅这次搬出了孔子的理论,大谈一通建设礼仪之邦的道理。一看这样,秦孝公基本认定商鞅就是一个耍嘴皮子的骗子,没等他说完就冷冷地来了一句“若果人们食不果腹,破衣烂衫,礼仪又有何用?”,并就此结束了第二次谈话。
经过前两次谈话,商鞅已经认定了秦孝公绝非虚慕上古治世的庸主,而是一个渴望成就大业的贤君。于是,他请求景监再给自己安排一次晋见秦孝公的机会。
一方面碍于景监的面子,一方面也想看看商鞅还能说出什么话来,秦孝公答应再见他一次,但对他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所以一见面他就调侃道 :“先生还有何高见啊?”
这次商鞅也不再藏着掖着,而是拿出了看家本领,以春秋五霸为例,讲起了霸王之道。秦孝公一下子就来了精神,听着听着就发起了感慨:“想我穆公当年是何等的威风,不知道我在有生之年,能否重振大秦雄风。”
听到此言,商鞅就从分析天下大势开始,详细讲述了法家的治国理念,详细阐述了自己的治国方略,也为秦孝公勾画了一幅国富兵强、雄霸天下的宏伟蓝图。
这一席话说到了秦孝公的心坎里,商鞅所谈正是他心中所想。就这样,一个胸怀霸业的年轻国君和一个身负强国之道的年轻士子结成了牢不可破的政治同盟,决心联手来一场空前绝后的变法,让秦国重新屹立于诸侯之林,成为人人仰慕的天下强国。
03、舌战权贵定大计自古以来,变法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虽然秦孝公愿意变法,商鞅也愿意倾心辅佐。但秦国的贵族大臣们却不乐意,秦国的老百姓也不支持,变法一开始就面临着不小的阻力。正如《史记·商君列传》所载:“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
为了争取大臣们的支持,孝公决定召开一次朝会,就变法进行一场辩论,给大臣们来一次头脑风暴,尽量说服他们支持变法,最起码也要做到不阻扰变法。
当然,这场辩论的力量对比极其悬殊,正方只有商鞅一个人,反方却是秦国所有权贵,但好处是辩论裁判官是商鞅的坚定支持者。即便如此,对商鞅来说,这也是一场艰难的战斗,是一场只能胜不能败的孤军作战,对此他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舌战权贵
果然,辩论一开场,商鞅就遭到了权贵们的唇枪舌剑。在他们看来,治国只能因循成法,这样官吏才熟悉规矩,老百姓也能保持安定而不致发生社会动乱。实际上,他们心里想的就是如何最大限度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因此都统一口径反对变法。
商鞅却认为普通人只知道安于旧习,学者们也都沉溺于自己的学问,这些人做官守法可以,共谋大事却一点都不行。因此霸气地对说道:“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不能和普通人商量开创的计划,只能分享成功的利益,圣贤之人为了强国,从来不会拘泥于旧制,秦国只有变法才能强大,守成没有任何出路。”
最后,秦孝公用一个“善”字肯定了商鞅的观点,终结了这场事关秦国国运的辩论,并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全面主持变法事宜,而自己则退到后台,给予商鞅坚定不移地大力支持,把前台让给商鞅,让他放开手脚大干一场。
秦孝公之所以这样做,是为自己留下了转圜的余地,他十分了解这些权贵们的实力,自己的父亲献公之所以迁都栎阳就是为了躲开这些难缠的旧贵族。更何况在秦国历史上,有两代君王死于世族权贵之手,他不想步其后尘,因此把变法事宜交给商鞅是最好的选择,这就是帝王权术的高明之处。
另外,和这些权贵们斗争,他需要一把得心应手的利剑,而商鞅就是最理想的剑锋。他相信,商鞅一定能帮助他实现雄霸天下的抱负。当然万一变法失败后,商鞅可以成为最好的背锅侠、替罪羊,自己则可以进退自如,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04、铁血手段推新法接受任命后,商鞅立马施展平生所学,总结魏国李悝、吴起的变法经验,结合秦国实际制定了详细的法令制度和实施办法。内容庞杂精细(详情可参阅《商君书》),是对秦国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的一次全方位变革。
变法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强化什伍连坐。将平民编为五家一伍、十家一什,互相监督,犯法连坐。举报奸谋与杀敌立功同等,隐匿不报按临阵降敌予以处罚。
二是论功确定封爵。按照军功大小确定爵位等级,分别配给田地房宅、奴仆侍女、衣饰器物。无军功者不得封爵,私斗内讧者处以刑罚。
三是奖励垦荒耕织。凡是开垦土地、耕田织布而勤劳致富的免除赋役,不务正业而懒惰贫穷者全家收为官奴隶。
四是废除贵族特权。以废除井田的名义取消了世族领地,把全国编为由国家直辖的郡县,公室子弟无军功者不得列入宗室享受尊崇。
五是统一教化风俗。取缔山野愚蛮风习,已成家的父子、兄弟不得同户,彻底废除妻妾人殉等残忍陋习。
六是统一赋税标准。废除随意征税的旧制,实行农按田亩、工按作坊、商按交易纳税的新法。
变法的实质就是从贵族手中夺取土地、人口、税收等国家资源的控制权,就是针对就贵族集团进行的一场赤裸裸地利益剥夺,目的是强化君权、摸清家底,增加国家储备、厘清税源兵源,为实现富国强兵、雄霸诸侯的秦国梦建立强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基础。
因此,这次变法也是新旧势力间的殊死较量,商鞅要想推行新法,不但要有钢铁般的意志、过人的胆略和智慧,而且还必须要有非一般的超强手段。
秦孝公相信商鞅有这个能力,授权他可以采用一切可以采用的手段。作为变法的主导者,商鞅丝毫不会退让,他推行新法手段既充满智慧又铁血无情,用遇神杀神、遇佛杀佛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一是赏金徙木树立信义,为颁布新法造势
新法制定后,商鞅并没有马上颁布,而是选了一个好日子,在都城市场南门树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悬赏十金让人搬到北门。
城门立木
这么轻松的活居然能获得十金的赏赐,告示宣布后都觉得太不可思议了,只是你一言我一语的纷纷议论,没有一个人真的去搬那根木头。
一看这样,商鞅直接把悬赏提高到五十金,这可相当于上等人家一户的全部资产。在重金的诱惑下,终于有一个勇敢的人站出来,把木头搬到了市场北门,立马就领到了五十金的赏金,人们才知道商鞅是一个令出必随的人。
商鞅就是以这种方式昭告天下,只要是国家法令是一定是要遵循的,以此为推行新法制造了声势,然后才正式颁布了法令,正式开启了中国古代史上最伟大的一次变法。
二是惩罚帝师以申明法令,向秦国权贵开战
实际上,变法的最大阻力来自高层,也就是秦国的世家大族,这些虽然虽然摄于孝公的权威,不敢明着反对变法,但却在暗地里找机会阻挠新法推行。当然商鞅也在寻找合适的时机给这些贵族们致命一击,让他们彻底断了对抗新法的念想。
很快,这几机会就来了。就在新法实行刚满一年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极其敏感的违法案件,引起了朝野上下极大的关注。因为,违法者不是别人,而是秦国太子嬴驷,也就是后来的秦惠文王。
按秦律,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话嘴上说说可以,但真要是把嬴驷抓起来处刑,显然是不现实的。但如果放任不管,新法的权威将荡然无存,最后的结果就是变法失败,商鞅的性命都可能不保。
这件在一般人眼里处理难度极大的案件,却成了商鞅击垮旧贵族的杀手锏,显示出了极其高超的政治智慧,既维护了新法的权威,又极大震慑了企图阻挠变法的旧贵族们,达到了意想不到良好效果。
公子虔
当然,商鞅不会真傻到给太子治罪,而是成功地把责任转嫁到了旧贵族身上。商鞅认为太子是国之储君,不能被处以刑罚,而太子之所以犯法,是因为他的老师没有尽到教导的责任,因此太子的老师必须承担责任。于是,他对太子的两位老师进行了处罚,其中公子虔(孝公的兄弟)被处以刑罚,后来又因为其它行为处以劓刑(割鼻子),另一位老师公孙贾被直接处以黥刑(脸上刺字)。
这样的处罚不但伤害性极大,而且侮辱性极强,对那些妄想对抗新法的权贵们产生极大震慑,从此以后秦国上下都小心翼翼地遵守法令,没有人敢轻易违反。
三是大开杀戒以管控舆论,向平民百姓立威
除了贵族势力外,秦国的平民一开始也不认同新法,上书言说其不便者达数千人之多,形成了强大的反变法舆论压力。
对此,商鞅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大开杀戒。据说,他曾经在一天之内就在渭水边上亲自监斩700多人,满河的水都被染得血红。一看这架势,马上又有1000多人争着上书言说法便利,商鞅认为这些人也都是乱法的奸人,被统统迁到了边远地区充实边疆。关于变法,他要的是全国上下的一体遵行,而不是有人对其评头论足,在他的血腥弹压下,秦国再也没有人敢于议论新法,新法的推行变得极其顺利。
经过一系列猛如虎狼的操作,商鞅把全国的土地、人口、税收大权都统统收到到国君手中,秦国也因此进入了发展快车道,迅速超越三晋齐楚等国,成为当时最强大国家。《资治通鉴》的描述是:“(新法)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于是,周显王封秦孝公为诸侯之长,东方各国都派遣使者前来致贺,秦孝公则命令公子少官与诸侯在逢泽会盟以朝见周天子,秦国终于恢复了穆公当年的威风。
此后,秦国开始频频向东方诸侯用兵,不断扩大势力范围。特别是公元前340年的秦魏一战,商鞅虏杀魏军主帅公子卯,大破魏军于西河,迫使魏惠王献出先前占领秦河西几百里土地求和,并把都城从安邑迁到大梁。
商鞅也因此战受封商於之地十五个县邑,号为商君,这才有了商鞅这个名字。秦孝公兑现了变法诏令中“吾且尊官,与之分土”的承诺,商鞅也迎来了自己人生的高光时刻。
至此,魏惠王才意识到当年没有杀掉公孙鞅是多么愚蠢,到今天除了一声长叹外也别无他法。
05、商君虽死法长存商鞅变法是和秦国守旧权贵集团进行的一次殊死搏斗,激烈程度世所罕见,几乎是招招充满杀机,步步血流成河,几乎完全剥夺了旧贵族享有的一切特权。因此,以公子虔为代表的贵族们早已对其咬牙切齿,恨不能啖其肉,饮其血,随时都可能发起疯狂的反扑,让他死无葬身之地。
商鞅也清楚地知道这一点。为了以防不测,他为自己制定了周密的安保措施,每次出行都有几十辆战车护卫,车上都是披甲的武士,旁边还有手持矛和戟的卫士,将自己的乘车围得水泄不通。
即便这样,他也没有办法保全自己,因为自己最大安全保障就是秦孝公。一旦孝公驾崩,任凭他再严密的防范措施,都没法挡得住整个贵族集团的反攻倒算。
更何况,他当初治罪太子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等于公开宣布太子有罪,成为嬴驷一生的政治污点,公子虔后来被施以劓刑后八年闭门不出,他对商鞅更是恨之入骨,一旦嬴驷继位,商鞅的死期也就到了。
公元前338年,商鞅最坚定的支持者秦孝公驾崩了。他深知商鞅因变法树敌太多,已然没了后路,一旦太子继位,绝不会放过商鞅。为了保全秦国,保全新法,保全商鞅,他甚至想过禅位于商鞅,商鞅当然不敢接受。据《战国策》记载:“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
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嬴驷继位后,闭门八年的公子虔一下子就跳了出来,指示门人状告商鞅谋反。秦惠文王嬴驷当然是第一时间下令逮捕商鞅。
为了保命,商鞅隐姓埋名准备出逃,但到了边境关口却无法住店。因为按照他制定的法令,任何人住店都必须提供身份证明,如果店家不让不明身份的人入住,就会被收监治罪。于是,商鞅仰天叹息道:“没想到我制定新法却遗害到了这一步。”
后来,商鞅设法逃到了魏国,但魏人恨他诱杀了公子卬,又大败魏军,将他捉住后又送回了秦国。
回到秦国后,商鞅逃回封地,发兵攻打郑县,做困兽之斗。秦惠文王出兵讨伐,将他杀死在彤地,将尸身被带回咸阳车裂示众,并诛灭了商鞅全家。
车裂商鞅
商鞅死了,没有一个人同情他,百姓们拍手称快,贵族们弹冠相贺,惠文王也是如释重负。据《战国策》记载:“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商鞅之死,对惠文王来说是好事,他一方面报了当初朝堂受辱的仇恨,另一方面也借此树立了君威。因为在孝公时代,秦国上下只知道商鞅而不知有孝公,因为孝公为了秦国的强大,甘愿站在商鞅的身后做一个“虚君”,新继位惠文王要树立君威,商鞅便是最好的祭品。
商鞅死了,惠文王获得了贵族们的支持,掌握了秦国大权,但他并废除商鞅的法令,秦国依然沿着商鞅设计的变法之路继续向前,而且此后的每一代君主都坚定不移地执行这一基本方略,是为“商君虽死,秦法未败。”
都说商君相秦,用法严酷、为人刻薄。然而,身处尔虞我诈、你攻我夺的战国乱世,面对几百年积重难返,被天下诸侯围困在华山以西的弱小秦国,若没有商君以猛药治重疴,哪有140年后的秦始皇统一天下。
所以,秦统一六国是从商鞅变法开始的,正因为商鞅的颠覆性重塑,秦国率先实现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从而极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秦国的再次崛起和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正是商鞅,以大无畏的勇气和胆略,以秦人的血和自己的血为秦国铺就了强盛之路,为整个华夏民族铺就了统一之路。正如毛泽东主席所说:
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商鞅之法惩奸究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福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贪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商鞅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彻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仅限于当时,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