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陈风·东门之池》
先秦·佚名
东门之池,可以沤òu麻。
彼美淑姬,可与晤wù歌。
东门之池,可以沤òu纻zhù。
彼美淑姬,可与晤wù语。
东门之池,可以沤òu菅jiān。
彼美淑姬,可与晤wù言。

池:水池。或以“池”为护城河。
沤麻:将新割的麻浸在水中。沤,浸泡。麻经过水泡,才能剥下麻皮。
淑姬:淑,善,美。姬,周之姓。一说当从别本作“叔姬”,叔姬犹言孟姜,叔是排行。
晤歌:相对唱歌,即对歌。
纻:麻属,多年生草。纤维可以织布。
晤语:对话。
菅:草名,又名白华、野菅。茎浸泡剥取可以编草鞋。

东门外水塘波光粼粼,
正可以将那大麻浸泡。
那位美丽善良的姑娘,
正可以和她对歌亲近。
东门外水塘波光粼粼,
正可以将那苎麻浸泡。
那位美丽善良的姑娘,
正可以和她对话亲近。
东门外水塘波光粼粼,
正可以将那野菅浸泡。
那位美丽善良的姑娘,
正可以和她温语亲近。

诗经中很多诗歌来源于劳动,这首《陈风•东门之池》亦是如此。春秋时期,种植大麻和苎麻,待长成后,浸泡它的枝干,到一定程度剥下外皮,进行梳理和清洗得到优质的纤维,最后织成布匹,是当时青年男女一项很普遍,很繁重的劳动。
这复杂冗长的过程,原本是特别艰苦的劳动。好在,一对少男少女在劳动中互相帮助,谈笑对歌,不知不觉碰撞出火花,产生了怦然心动的美好体验,于是便有了这首朴素欢快的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