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人清明节烧纸祭祀故人,宝玉却说,祭祀在心,不必烧纸;故人祭祀准备丰厚的祭品,宝玉却说,一炉香、一杯水即可。
即便是现代人,清明节时,也会烧许多纸钱,有的地方甚至烧纸做的楼房、别墅、家用电器等,应有尽有。可以说,宝玉的祭祀观,比现代人都先进。
《红楼梦》第五十八回"杏子阴假凤泣虚凰"一回。贾宝玉正在慨叹自己错过了杏花,就发现一股火光,将雀儿惊飞。

宝玉吃了一惊。又听外边有人喊道:“藕官,你要死!怎么弄些纸钱进来烧?我回奶奶们去,仔细你的肉!”
宝玉赶忙过去查看。只见藕官悲悲戚戚,满面泪痕,蹲在山石后面,手里还拿着未烧完的纸钱,身旁是一堆纸钱灰烬,她正对着这些纸灰,默默流泪,仿佛每一缕轻烟,都承载着她无尽的哀思。
宝玉见状,连忙上前问道:你这是在为谁焚烧纸钱?快快别在这园子里烧纸。若是为了家中的父母兄弟,你但说其名姓,我即刻吩咐外面的小厮们准备好纸钱等物,细细写上名讳,寻一处更妥帖的地方替你烧纸,寄托哀思。

然而,面对宝玉的询问,藕官只是默默垂首,泪水止不住地流,她一言不发。
唐宋以后,清明扫墓祭祖成为民间普遍的习俗,烧纸钱也成为清明节的重要活动之一。
芳官告诉宝玉,藕官祭奠的是药官。“药官儿一死,他就哭的死去活来的,到如今不忘,所以每节烧纸。”
这里的每节,一个是清明节,一个是七月十五鬼节。
北京杏花一般在三月末四月初开花。清明节时,杏花开始飘落。从杏花落这个时间点可以推测:藕官烧纸在清明节。
藕官在清明烧纸钱祭祀故人。

当时的人们在祭祀的时候,要烧纸钱、准备丰富的贡品,寄托哀思。有的人家贡品是三牲,贡品越贵重,烧的纸钱越多,说明对故人的感情越深厚。
唯独宝玉其他人的祭祀观不一样。
宝玉让芳官转告藕官:
“既如此说,我有一句话嘱咐你,须得你告诉他。以后断不可烧纸,逢时按节,只备一炉香,一心虔诚,就能感应了。我那案上也只设着一个炉;我有心事,不论日期,时常焚香,随便新水新茶,就供一盏,或有鲜花鲜果,——甚至荤腥素菜都可:只在敬心,不在虚名。以后快叫他不可再烧纸了!”

这段话,说明了宝玉对祭祀的理解:只要心诚,一炷香、一杯水,对方都能感应到;祭祀不在于物质多少,或鲜花,或瓜果,甚至甚至荤腥素菜,皆可祭奠。祭祀在心,不在虚名,不要烧纸。
贾宝玉独特见解,折射出他超越世俗的祭祀观。即:祭祀不在于烧纸,不在于形式,不在于祭品,只在于心。
未完待续,明天写贾宝玉的祭祀美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