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家都在讨论北京环球影城?
随着9月20日正式开园,关于北京环球影城的讨论达到了顶峰。经过10余年的建设,全球第五座、也是面积最大的一座环球影城,正式携哈利波特、侏罗纪世界、变形金刚、小黄人等知名IP向公众开放。
早在今年8月份,北京环球影城内部试运营期间,大批消费者便被吊足了胃口。没有机会游玩,却总被无数刷屏的信息挠得心痒痒:各种APP每天不时推送北京环球影城的新闻;朋友圈不是打卡就是各种转发;同事间聊天,也对北京环球影城议论一番;此外,看节目、听节目时,也逃脱不了相关话题的充耳……
价格、游乐设施、名人、IP、吃喝玩乐;酒店、住宿、机票、旅游;槽点、亮点……围绕着北京环球影城,衍生出无数的话题,即便不感兴趣的人,往往也很难逃脱信息的狂轰滥炸,#北京环球影城#俨然成了当下逃不掉的热点话题。
某种程度上,环球影城已成为当下的叙事框架。一些人为了显示自己对外界事情的关注,有关无关都要带上一句,好像不提上一嘴,就显得自己不入流一样。
这种现象在某个行业或某种社会事件下,见怪不怪。比如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一开口便是蔚来、小鹏、理想;比如在奥运会期间,每日奖牌榜的变化、自己国家的金牌数,也会不自觉地成为大部分人最关注的焦点。
当然,之所以能刷到和听到这么多关于北京环球影城的信息,也有“孕妇效应”在作祟:即一旦自己关注某件事情,便会不断看到相关的信息,以致有“人人都关注”的错觉。
此外,推荐算法对人的控制也常常是导致很多人产生叙事冲动和“孕妇效应”的罪魁祸首之一。你看了什么,平台就会不断喂给你什么;你关注什么,平台就会给你推荐什么。由于频繁收到相关推送,很多人不禁觉得北京环球影城的热度似乎比奥运会和上海迪士尼开园的热度还高——其实不然,这不过是你接收的信息过于频繁,以致有过量的错觉罢了。
一旦被带入某个叙事框架,有人得利,有人就难免尴尬。比如,最近便有一些关于唱衰北京欢乐谷和上海迪士尼的新闻,并且我也收到了北京欢乐谷和上海迪士尼的推送广告。
不论承认与否,同为大型主题乐园,北京环球影城的开业势必会抢了北京欢乐谷的风头,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上海迪士尼的霸主地位。尤其对于前者而言,同样坐落在北京,游玩项目和知名度都占上风的全球超级IP——北京环球影城,无疑具备更强的号召力和吸金实力,对自身的威胁也更大。而对后者而言,北京、上海虽远隔千里,但同为全球顶级IP,北京环球影城的实力不容小觑。
从票价到游乐项目,三者都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而动辄500-600元/张的门票,单次动辄1000-2000元的消费水平,不是谁都能负担得起。从部分媒体报道和广告推送来看,北京欢乐谷和上海迪士尼显然有点急了。
而从商业投资角度看,北京环球影城仿佛一个可期的成功商业典范,四年的投资回报期,已是相当可观。而在疫情肆虐的当下,北京环球影城的开门迎客,也被不少人视为拉动当地经济的重要引擎,其对北京GDP的带动作用,或可媲美上海迪士尼。
于是,关于环球影城的投资分析报告、商业案例研究,迅速成为摆在投资人案头的一本重要参考指南。
尽管票价贵、消费高、酒店装修拉胯等问题,引发不少人的吐槽,但1分钟售罄的门票、频频崩溃的购票通道、节日期间暴涨的机票等情形,仍旧赤裸裸地展示着北京环球影城的巨大魅力,吸引着无数备足钱包,渴望一睹其风采的疯狂消费者。
不论能否达到资本层面的预期,但至少在起步层面,北京环球影城有了一个漂亮的开局,接下来就看长期运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