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六十行,行行都不易,要想做好每一行,都离不开聪明才智,哪怕是做盗贼,也是如此,所谓“盗亦有道”,正是如此。下面且说两则智盗的故事——
一、名盗尉九
宋代高邮有个名盗尉九,此人天生腿脚灵便,奔跑如飞,一天能跑几百里路。他身材魁梧,跑起来气势又急又猛,非得抓住一棵树才能停下来,否则根本止不住脚步。尉九白天在高邮城里开了一家食肆,卖些汤饼小吃,表面上是个正经生意人,可到了夜里,他就化身为盗贼,四处行窃。他的盗技高超,行踪诡秘,附近的淮人都深受其害,却始终抓不到他。

尉九的食肆开在高邮城的一条热闹街巷里,白天人来人往,生意兴隆。一天清晨,尉九刚开门营业,一个身穿灰色道袍的道人走进店里,点了一碗汤饼不紧不慢地吃着。道人吃完后,走到尉九面前,低声说道:“师父,可否借一步说话?”尉九一愣,心想自己并不认识这人,但还是跟着道人走到店后的僻静处。
道人突然跪下,恭敬地拜了一拜,说道:“师父,我早就听闻您的大名,今日特来拜师学艺。”尉九皱了皱眉,问道:“你是什么人?为何叫我师父?”道人答道:“我也有几分偷盗的本事,但比起师父您来差得远了。听说楚州城外有一户富家,家财万贯,我想请师父一同前往,若能得手,定有厚报。”
尉九听了,脸上不动声色,说道:“既然如此,你先去楚州城外等我,我随后就到。”道人点头答应,转身离去。到了晚上,尉九却并未急着离开,他见仆人做事马虎,气得责骂了他几句,还动手打了仆人。仆人被打得鼻青脸肿,愤愤不平,跑到街上喊来了巡逻的厢官。厢官将尉九和仆人一起抓了起来,关在牢里,准备第二天送交官府。尉九悄悄对厢官说道:“我与您交情深厚,家就在这里,绝不会逃跑。您先放我回去,明天我一定回来受审。”厢官信了他的话,便将他放了。

尉九一获自由,立刻飞奔出城,一夜之间跑了二百多里路,赶到楚州城外。此时已是二更天,道人果然在约定的地点等候。见了尉九,道人喜出望外,尉九却冷冷地说道:“你在外面守着,我进去看看。”说完,他纵身一跃,从富家的屋顶窗户钻了进去。
富家的房间里堆满了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尉九看得眼花缭乱。他随手抓起几匹锦缎,从窗户扔了出去,道人在外面接住,装进两个大布袋里。尉九又从窗户跳了出来,道人见他身手如此敏捷,心中暗想:“天下恐怕只有尉九比我厉害,若不除掉他,日后必成心腹大患。”于是,他悄悄拔出匕首,趁尉九不备,一刀砍向他的脖子。
只听“咔嚓”一声,尉九的头颅应声落地。道人正得意,低头一看,却发现那头颅竟是纸做的!他大惊失色,再抬头时,尉九早已从另一扇窗户跳了出去,消失在夜色中。道人背着沉重的赃物,行动迟缓,还没走出多远,就被富家的家丁追上,扭送到了楚州官府。道人在狱中供认自己与尉九一同行盗,官府派人到高邮查证,却发现尉九当晚确实因与仆人争执被拘捕,根本不可能参与盗窃。道人这才明白自己中了尉九的圈套,最终只能认罪伏法。

尉九凭借狡诈的计谋,不仅逃脱了法律的制裁,还让道人替他背了黑锅。他的盗技和智谋,令官府和百姓都无可奈何。
二、官员遇盗
京城里有一位官员,因调任官职,暂时住在一家旅店中。旅店门前有一家茶坊和一家染坊,官员每天无事时,便坐在茶坊里喝茶,顺便观察街上的行人。

一天,官员注意到有几个形迹可疑的人在染坊前来回走动,目光不时瞟向染坊里晾晒的绸缎。他心中起疑,但并未声张。过了一会儿,其中一人突然走到官员面前,低声说道:“官人,我们是做买卖的经纪人,看中了这家染坊的绸缎,打算今晚动手。请您高抬贵手,不要声张。”
官员听了,觉得好笑,心想:“这染坊的绸缎就晾在大街上,众目睽睽之下,你们怎么可能偷得走?”于是他摆摆手,说道:“你们的事与我无关,我不会多管闲事。”那人拱手道谢,转身离去。

官员心中好奇他们如何行盗,便一直坐在茶坊里,打起精神,暗中观察那几个人的举动。只见他们时而左顾右盼,时而交头接耳,似乎在商量什么。到了傍晚,天色渐暗,那几个人竟然消失了。官员心想:“这些人果然是在吹牛,根本不可能偷走染坊的绸缎。”
他回到旅店房间,准备吃饭,却发现自己的行李被人翻得乱七八糟,值钱的财物全都不见了。官员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那几个人根本不是来偷染坊的绸缎,而是故意用话迷惑他,趁机偷走了他的财物。

官员懊悔不已,但为时已晚。他这才明白,盗贼的狡诈远超出他的想象,自己一时大意,竟成了他们的猎物。
呼啸山庄
有个樊先生,他专门给豪门大户办白事撒纸钱,这样的买卖并不多,可是由于他收费高,所以他这号买卖:是三年不开张,开张是顶三年。
呼啸山庄
水满则溢,月盈则亏,盛极而衰,极盛难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