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幸的《道德经》“幸运”的老子

杨章林文化 2024-06-21 12:27:54
老子,一个在图书馆石阶上晒太阳的老头·,一个管着几本书吃官饭的俗人,一个对着“古之道者”邹眉头的智者。曾几何时,写了几千个字,被后人冠以《道德经》的书名。 从古至今,“道”的世界都是神秘而又不可言说的。两千多年前的老子,对这一现象作了直接而又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否定。开篇就开门见山地说:“道可道,非常道······”。意在告诉世人,“道”就是一个多义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是不一样的。并且,在文章里边直接亮明观点:“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对稍有知识的人来说,这几个字应该都不难理解,不就是讽刺那些自以为很懂“道”的人,他们不是在开启民智,而是在愚弄大众? 叫人无语的是,这篇文章竟然成了圣人主张愚民的“罪证”,你说老子冤不冤?直接的表述被误解,有点“弯弯绕”的被曲解就“顺理成章”了。 在《道德经》第十五章,老子对“古之善为道者”的各种心理进行了多方面的讽刺,“趣味横生”的是,“道者”们都不约而同地把讽刺当作了勋章,兴奋之情昭然脸上。 老子说:“微妙玄通,深不可识”,他们就摆出一副大海样。我们虽然讲人心难测,那是形容多变。谁“深不可识”?有吗?最多故作高深装模作样罢了。 “犹兮,若畏四邻”:老子是形容“道者”们五心不定,没安全感。“道者”就说这样的人警惕性高,随时提防敌人的进攻。秀才遇到秀才,有理也说不清。这一句的解读就略见一斑了。 《道德经》就是我们民族文化宝塔上最耀眼的明珠,非常遗憾,被人为的层层迷雾包围了。《道德经》第六十三章,对德的定义非常准确。非常遗憾的是,一个德字至今谁懂?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抱怨以德。······”:这可以说是最富于生存智慧的一句话。 “为无为”:做事必须有详尽的计划、步骤和安排。 “事无事”:具体做事的,努力把工作干好就行。 “味无味”:处理事情不能有亲疏厚薄。 “大小多少”:无论什么事。 “抱怨以德”:就是面对满含怨恨的矛盾,都必须得注意你的方式方法。德就是方式方法。 孔老夫子对这这个观点提出了质疑:“以德报怨,何以报德”?认为应该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其中的“直”被解为公平正直,怎么做到呢?“德”又怎么回报德呢?老子的“德”,孔老夫子都误解了,我们不懂也在情理之中。 社会生活中什么最珍贵?官位、财富、友情、亲情、自由······? 这个问题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老子则认为,美好的语言行为最珍贵。如果有疑问,请一同走进《道德经》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这篇文章以道字开头,对“道者”而言,无疑是一根此路不通的花杆。所有认为“道”是神秘而不可言说者都不可能读懂。里边的三个道字,指的都是美好的语言行为。 一、语言行为的重要性。“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好的语言行为是所有生命中最为神秘珍贵的东西,它是善良之人的生存法宝,而品行不端的人却把它们“搁置一旁”,根本不晓得它们的价值。 二、美好语言行为的作用。“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美好的语言可以赢得交流者的尊重,美好的行为可以为做人加分。 三、品行不端的人本身就缺乏这些品质。“人之不善,何弃之有?”:你连美好的语言行为都没有,有什么可丢弃的呢? 四、炫耀财富,还不如拥有美好的言行。“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因此,那些所谓的天之骄子,整天炫耀出身高贵、地位显赫、财富众多,还不如拥有美好的语言行为。 五、良好的语言行为,为什么会被广为推崇?“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古人为什么这么看重良好的语言行为?不用说,是为了有所收获,即便是有错误(有美好的语言行为)也能减轻责任,所以被大众推崇。 天上真的会掉馅饼。 满载生存智慧的《道德经》至今还在迷雾之中,而作者老子却收获了无上荣光。 一个否定“道者”的贤人,却误打误撞成了道家鼻祖,一个行走在阳光下的智者,却成了道教的太上老君。 不幸的《道德经》“幸运”的老子。
0 阅读:22
评论列表
  • 2024-08-19 20:01

    知识解释不了智慧,连道不知道在哪,要认识道首先要知道河图洛书,甲子(阴符经)要懂阴阳,八极,懂得返天印,宇宙万物行为和自由都在那里看到。

杨章林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