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里没有的南明(7)

是烟火江湖 2022-11-28 10:48:55

01

1645年,清顺治二年七月,鲁王朱以海正式在绍兴出任监国。

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封赏有功之臣。

很快,张国维、朱大典等人就被任命为大学士,组阁;

孙嘉绩、熊汝霖、钱肃乐为右佥都御史,掌管义军;

方国安为振东侯,王之仁为武宁侯,掌管官军。

政权建立后,辐射周边的部分占领区,也开始出现反清的苗头。

对于清廷而言,这就好比自家门口住了个隔壁老王,成天跟自家媳妇眉来眼去,虽说目前还只是量变,但质变是迟早的。

于是,八月,清廷策划了针对鲁王政权的大规模围剿。

然,在钱塘江,被早有准备的明军狠抽了一个大逼兜子,伤亡不小。

明军趁机渡过钱塘江,在各地义师的配合下,于八月末一度逼近浙江省会杭州!

(绍兴、杭州和钱塘江)

十一月,朱以海晋方国安为越国公,王之仁为兴国公。在钱塘江边筑坛,拜方国安为大将,统领前线诸军。

十二月,明军再度出击,目标杭州!

朱以海携妃张氏,亲临前线犒军。

朱以海原希望于这场渡江攻杭战役能顺利占领杭州,继而沿杭州北上,占领南京,抢先祭拜孝陵(朱元璋的墓),建立巨大的威望,证明自己监国地位的正统性。

只可惜,渡江攻杭之战,明军惨败,光被清廷俘虏的明军副将就多达十一名。

杭州作为浙江省会,有重兵把守。朱以海想凭一己之力单刷杭州副本,属实是有些为难手下人了。

同时,经过此战,方国安等彻底打怕了,老老实实呆在浙东,经营着所谓的钱塘江防线,再不敢北上。

随着军事上的失利,鲁王政权的内政逐渐开始出现问题。

02

在南明几位统治者中,鲁王朱以海的能力大致能排第二,仅次于同时期的隆武帝、唐王朱聿键。

但这并不是说朱以海的能力很强,相反,他的能力其实很一般,连良好都谈不上。

之所以能排到第二,那完全是同行衬托。毕竟其他几位竞争者都是些什么牛马,大家也都有目共睹(参考朱由崧朱常淓)。

朱以海执政,其最大的问题在于用人。

和刘表不能善善恶恶不同,朱以海的症结相对简单,就是辨别不清好坏。

这倒不是说他缺乏一套正确的评判标准,而是说他缺乏识人的能力。

朱以海不明白“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的道理,用人很急,不能做长期考察。

当然了,锅也不能全让朱以海背。

毕竟鲁王政权偏居一隅,可用的人才本来就少,形格势禁之下,也不可能给朱以海留多少时间去考察官员。

(绍兴、台州、金华为鲁王政权所有)

但是,朱以海用人的另一个问题,就完全是他自己的锅了。

这个问题叫做用人唯亲!

造成的后果,就是出现了一个凭一己之力祸乱朝纲的大奸臣:

国舅张国俊。

03

按派系划分,张国俊是典型的外戚集团,外戚干政了属于是。

外戚干政,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屡见不鲜屡禁不止了。比较有名的,像东汉的窦宪,还有北周的杨坚。

而皇帝之所以冒着被架空甚至被篡位的危险起用外戚参政,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对大臣集团不信任。

朱以海也是大多数情况中的一个。

鲁王政权成立不久,就面临来自隆武政权的挑战。

关于这个事,我们一会儿会细讲,这是只简单提一下。

隆武帝为了逼朱以海下台,发挥钞能力,收买了很多鲁王政权的官员。

拿钱办事的官员们联合起来挤兑朱以海。

朱以海一度被气得孤身返回台州生闷气。

虽然这场争端最后被平定了,但朱以海也不再信任自己手下的这帮官员。

不信任官员,那还能信任谁呢?

思来想去,好像也只有至亲的舅舅了。

张国俊从此发家了!

大权在握,爱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

但张国俊很快发现,自己虽然大权在握,却还是有很多掣肘。

阻力来源于政权里那些正直之士。

指望张国俊自己一人打败这些正直之士,那可真是猪八戒娶嫦娥——做梦去吧。

自知能力不足的张国俊抓紧时间寻找狐朋狗友组建自己的奸臣小团体。

很快,他就找到了两个十分难得的人才。

这两个人才大家应该也都不陌生。一个叫马士英,一个叫阮大铖!

这可真称得上是鱼找鱼虾找虾、乌龟专找大王八了。

在张国俊的举荐下,马阮二人很快跻身于鲁王政权高级官员的行列中,以老迈之躯不遗余力地继续发热发臭。

后来,张国俊又为这个小团体吸纳了另外一位人才。

这位人才就是谢三宾。通过行贿张国俊,在鲁王政权里捞了份礼部尚书的差事。

这种人都能混到礼部尚书的官位,实在是朱以海的失职。

接着,马阮二人又建议张国俊再拉个武将入伙!

他俩真是一点套路都不带改的。

张国俊没啥文化,对两位人才很是器重,当即开始踅摸哪位武将能为己所用。

找来找去,发现一众武将里,就属方国安人菜野心大,很好利用。

于是,张国俊迫不及待地向方国安伸出了橄榄枝,很快得到后者的积极回应。

最后,张国俊又找来了朱以海宠信的宦官客凤仪、李国辅。

奸臣集团最终形成了!

它以张国俊为首领,马士英、阮大铖、谢三宾为核心,外有方国安,内有客凤仪、李国辅,爪牙遍布朱以海的朝堂。

鲁王政权也将在这帮人的把持下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04

新的一天开始,朱以海像往常一样以监国的身份主持朝会。

此时的他不会想到,一场与鲁王政权前途命运汲汲相关的辩论将在今天展开。

朱以海刚刚坐下,一个等不及的人就抢先奏报:

“殿下,臣有要事启奏!”

“依臣看,是时候重新规划下各地粮饷的分配了!”

如何分配呢?

方国安、王之仁的官军吃正饷,孙熊钱的义师吃义饷。

所谓正饷,是浙东百姓按时上交的赋税,来源稳定,数量充足。

所谓义饷,则是富家大户的接济或百姓的捐赠,来源不稳定,下限无限趋近于零。

这就是南明历史上的“分地分饷”之争。

这场争端由方国安、张国俊等人策划,意在断绝义师的粮饷来源,进一步瓦解义军势力,打击孙熊钱三位手握兵权的忠良。

如此大事,朱以海不敢擅自拿主意,因此将此事交与廷臣商讨。

廷臣们一眼就看出了张国俊的用意。

正义的官员们被张国俊的无耻气得火冒三丈,纷纷反对,并提出了很多更为合理的分配方案。

户部主事董守谕就提出,粮饷的调拨应该统一归户部管理,按所需分配。至于义饷这玩意哪有准头,岂能作为粮饷的来源?

但如此正常的建议很快就遭到方国安等人一票否决。

另一户部主事邵之詹见状,改口建议绍兴的赋税归中央,宁波府归王之仁,金华归朱大典,其他地方全部归方国安。

邵之詹的提议也是尽可能为义军争取一些固定的粮饷来源。

但即使如此退让,方国安依旧不同意。

关键时刻,朱以海用实际行动展现了自己的治国能力。

对于方国安的无理要求,朱以海照顾自己老舅的面子,竟然全盘答应了。

但他又不想得罪义师,于是从中和稀泥,自以为是的给钱肃乐升了个大官,以为这样就可以平息义师的怒火了

官员们悟了,原来没能力也是一种能力!

钱肃乐更是被朱以海的脑残行为逗乐了。

大哥,我要的不是官,是钱粮!

就你给的这官,它能值几斗米啊!

钱肃乐急急忙忙进宫,想要为国家的前途命运再据理力争一把。

但看着油盐不进的朱以海,和弹冠相庆的张国俊,老钱最终还是心冷了。

由于没有了粮饷,义师很快解散了。

钱肃乐以忠义相劝,也只能是留住了区区数百人而已。

其他几位义师首领,如孙嘉绩、熊汝霖、郑遵谦,情况和钱肃乐基本一致。

但张国俊还不满足,在马阮煽风点火下,又发动亲信弹劾钱肃乐。

这下子,钱肃乐连绍兴都待不下去了,只能黯然离去,和其他义师首领一道去石浦投奔张名振。

张国俊的阴谋成功了。

05

之前说过,璐王降清后,明朝的遗民相继在浙东和福建建立了鲁王和隆武政权。

隆武政权建立的时间更早,而且已从监国转为称帝,相较之下它比鲁王政权更具有法理性。

而鲁王政权,其实更像是信息不通导致的错误。

因此,隆武帝在得知朱以海浙东监国后,坚决要求朱以海取消监国,退居藩位。

对于这等要求,朱以海自然不答应。

隆武帝火了。

给你体面不体面,那就只能帮你体面了!

当然,同室操戈兵戎相见这种事,隆武帝还是做不出来的,毕竟传出去影响不好。

但硬刀子不行,软刀子也可以杀人!

软刀子是什么?

真金白银!

隆武帝发动钞能力,连续收买朱以海身边的亲信大臣,比如方国安。

等大臣收买的差不多了,接着就是一记结结实实的杀招!

九月,兵科给事中刘中藻前往绍兴,径直宣读隆武帝的诏书!

在诏书里,隆武帝慷慨许诺,所有鲁王政权的官员,都可以在隆武政权里,担任其原在鲁王政权里担任的官职!

当时,隆武政权得到了包括福建、广东、广西、湖南、贵州、江西、四川等地区的承认,纸面实力远高于鲁王政权。

有了隆武帝的许诺,再加上钞能力诱惑,群臣想不动心都难!

鲁王政权的官员很快分成了两派。

一派以朱大典、钱肃乐、方国安为首,主张两家统一,共御满清。

另一派以张国维、熊汝霖、张国俊为首,主张自立门户,不听隆武帝指挥。

朱以海的朝堂上立时分裂出一片勃勃生机的景象,双方围绕着统分问题争吵不休。

当然,主张统一的不一定是为了国家好,主张分家的也不一定是为了一己私利。

眼瞅着想要跳槽的官员越来越多,朱以海气不过,干脆躲回台州生闷气!

如此一来,政权更是变为一团散沙。

被隆武帝收买的官员们趁机嚷嚷着要当众宣读隆武帝的诏书。

只要诏书得以宣读,隆武帝的这一手基本是稳了。

决胜关头,大学士张国维突然爆发!

他先是严词训斥了主张奉隆武帝为正朔的官员,又联合熊汝霖,把朱以海迎回来。

回归监国位的朱以海是退一步越想越气,觉得朱聿键真是欺负人欺负到家了,好歹是同宗,就这么对我?

你能贿赂大臣,我就不能挖你的墙角?

于是,报仇心切的朱以海也搜集来重金,派左军都督裘兆锦、行人林必达去福州,贿赂隆武政权的实权人物郑芝龙!

隆鲁双方互相出重金,互相挖对方墙角,陷入了同样的恶性循环。

双方谁都不能百分百投入抗清的斗争中,大臣们也都心怀鬼胎,争名逐利。

隆武政权体量大,花点钱倒无所谓。

但鲁王政权就不一样了。它总共就只占有浙东的那一亩三分地,挖地三尺也挖不出多少金银来。

旷日持久的挖墙脚斗争,加上张国俊贪污腐败,鲁王政权被搞得疲惫不堪。

而在政权最虚弱的时候,来自北方的威胁又一次开始蠢蠢欲动。

06

1646年,也就是鲁王政权建立的次年,形式对鲁王政权越来越不利,完全就是在苟延残喘了。

五月,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来了。

这年五月,浙江遭遇了经久不遇的大旱,钱塘江水流绢细,无法再抵御清军。

在博洛的指挥下,清军兵分两路,从杭州出发直扑绍兴!

方国安的钱塘江防线一触即溃。

方国安本想劫持朱以海投靠隆武政权,但朱以海总算是精明了一次,提前出逃,在钱肃乐等人的保护下乘船逃往海上避难。

眼瞅着清军鲸吞蚕食浙东的领土,方国安开始逐渐怀疑,反清复明的事业到底能否成功。

方国安反清,本质上是希望在反清斗争中捞到好处,并不是什么忠义所激。

现在,反清即使能捞到好处,背后的风险也已经不小,远大于收益了。

因此,道德底线灵活的方国安当即决定:

爷降清了!

方国安降清,但王之仁还在钱塘江上苦苦支撑。

他不能降清,因为他是降清后复叛之人,清廷不会再接纳他了。

可怜他本就已经独木难支,偏偏隆武政权的肃虏伯黄斌卿还偷袭了他,夺走了他的补给和几乎全部的舰队。

王之仁彻底绝望了。

但他还是决意为朱以海死节。

王之仁凿沉了载有自家亲属的小船,看着自己的亲人被江水淹没。

随后强忍悲痛,独自一人架着一叶小舟,来到钱塘江附近一处有清兵把守的港口。

港口里的清兵以为王之仁是来投降的南明高官,忙不迭把他送到南京。

时任江南招抚大学士的洪承畴亲自接见了王之仁。

结果两人见面后的第一句话,就给洪承畴整不会了。

王之仁看着洪承畴,笑着说,别费那么大气力了,我这趟不是来投降的。

洪承畴糊涂了,你不投降你干啥来了?

王之仁收起了笑容,一字一句的说,我来南京,是为了赴死的!

洪承畴更不懂了,你想要找死,死在江上就是了,为啥非要跑南京来送死?

王之仁昂然答道,我是明朝的大将,不明不白的死在江上,有谁会知道我的壮举?

就是死,也要在史书上留下光辉的一笔!

洪承畴还想劝王之仁回心转意,但王之仁一转攻势,声色俱厉的大骂洪承畴不忠!

被戳了软肋的洪承畴气得浑身发抖,下令将王之仁绑缚刑场处死!

同样殉节的,还有张国维、朱大典等。

谢三宾则伙同阮大铖一起降清。

马士英不降,积极参与反清的起义,后被清廷逮捕处死。

曾经寄托了浙东无数仁人志士期望的鲁王政权就这样灰飞烟灭了。

2 阅读:1031

评论列表

远方

远方

3
2023-05-16 23:54

明朝后期是由封建社会转型资产社会,资产阶级代表东林党是最大的势力,保皇派魏忠贤也仅能维持皇权的苟延残喘,崇祯没了魏忠贤的帮助,那就是完全的被社会抛弃。崇祯的罪过是跟虚君的时代潮流对抗,输光了还宁死不南迁,给社会带来更大的动荡。如果能南迁到资产阶级大本营,皇权虽正式落幕,但明朝也就正式完成资本社会的进阶。

用户15xxx38 回复 05-17 11:48
你们这种明粉不停的粘贴复制吗[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一模一样的评论出现在评论区

是烟火江湖 回复 用户15xxx38 05-17 21:41
我也是,无数次看见这段评论,真不知道这帮人从哪里复制来的。

是烟火江湖

是烟火江湖

平凡人讲平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