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美剧世界,美国的阶层分野

杂菜斋说过去 2025-01-22 15:24:38

上次说到德国人不再严谨先进了,结果这几天又有了一个更夸张的事。

因为美国要关美版抖音的关系,小红书作为替代品被推到了西方各国下载榜第一名,小红书也因此涌入了大批美国人,这些美国人来了,导致了大量对账情况。

什么是对账,其实就是比较各国的生活水平,生活条件,工作情况,这是这几十年网络世界最喜欢做的是,比如中外物价对比,中外房价对比,中外工作对比,老实说这对比其实不太严谨和公平,最简单的,中国和全世界之外的外国比,这也太过分了,尤其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好不好。但是大家就热衷于此,不过呢,在此之前,大多数是海外华人做的,这些人出于各种目的,或者在大家看来,都不够客观,尤其是说国外某些地方有缺陷的情况,一些人就说你瞎说,国外是发达国家,怎么可能这样。

就算有些在华外国人或者中文比较好的老外出来说,也会有人让他们闭嘴,你们这些老外怎么可能比我们了解外国,更多的人认为这些中国通就是为了中国流量编故事。

不过这次不一样了,因为这次小红书来的老外是对中国基本上没有太多了解也没来过中国的,和之前中国通不一样,甚至他们都不会中文,完全是翻译软件和中国网民交流,实在没有编故事的必要,更关键的是,太多了。太多的美国人抱怨了,甚至一些事,过于离谱,真要写成小说,都觉得离谱,真的是编都绝对编不出来。

但是,这些事呢,或者说对美国有一点了解,甚至看过美剧的人,仔细想想,都是真的,比如雨水税这件事,很多中国网民觉得很荒诞,其实这新闻早有了,只是大多数人不在意美国的事,不关注罢了。

再比如美国人卖血的事,其实美国提供的血浆是占全世界血浆一半还多,要知道美国才3亿人,却能提供全世界一半还多的血浆,而且还能出口,这本来就不是什么新闻,不卖血也做不到这么夸张。

作为一个几十年的美剧迷,其实对他们说的很多事并不陌生,比如要打几份工每天十几个小时连轴转养活自己,这几乎是美剧里经常出现的故事,甚至我都不用特意提出美剧的名字,多看几部现实题材的美剧,里面稍微穷一点的角色是肯定会打两份工的。

再比如医疗收费贵,这就更多了,比如实习医生格蕾有一集就是某酒吧老板得了病,因为价格昂贵,需要卖掉酒吧抵债才行,但是主角之一为他申请了教学手术,免费,才让酒吧老板保住了酒吧。

收费项目多,比如小红书里美国人提到在医院太疼了,哭也要收费,其实也有所体现,比如不止一部医疗剧,甚至不是医疗剧,里面有心理医生的场景,有时候就会出现,你这个情况太特殊,我要加钱,其实把它想象成病人呕吐的清洁费是不是就合理多了……但是我们中国人是肯定不能接受的。

当然,母亲抱自己的婴儿需要抱婴费这个确实离谱,我看了账单都不敢信这个是真的,但是比如医疗矛盾多,这也是相当普遍的事,几乎美国每部医疗剧都必然会提到,甚至不少是暴力解决,相比起来小红书上的美国人只是抱怨,相当温和了。

再比如提到的美国军人尤其退伍军人待遇,这好像更不是什么稀奇的事,美剧除非那几部主旋律剧,其他剧哪怕情景喜剧提到当兵都是很嫌弃的,中产阶级能不当兵是绝对不当兵的,总不可能是因为美国大兵待遇太好,中产阶级不要这优厚的待遇吧。

至于美国学费贵更不是啥新闻了,我读大学的时候,上世纪90年代了,老师就说你们在中国读大学是太划算了,各种便宜,比如教科书,中国的教科书这么便宜,你要知道美国教科书有多贵等等。

至于美国学生贷款高昂,读大学成本高,各种各样的美剧,小说电影都提到过,甚至80年代的美剧里都有,那还是美国的黄金时代呢,中产阶级也要从小孩出生就开始存教育基金为小孩以后读大学做准备,当然中产阶级好歹也八成是私立学校的,穷人读公立学校,除非天赋异禀比如体育天才或者学霸,否则基本上就别想读大学了,或者说,你就算读了大学,大多数都不得不中途放弃,还要背一屁股债,所以美国人不读大学也是一种战略选择,哪有可能像我们中国,教育成本低,就业后还能不断读书的。

至于美国人大量背债,买食品都要分期付,这都不需要美剧了吧,之前公知在宣传美国的美好中,这本来就是作为美国美好生活的一部分作为介绍的,只是当时都说美国人享受消费,有钱就花,乐天主义。当然现在看嘛,只能说资本家只会给打工人刚刚维持生存的收入罢了,所谓的消费主义其实是可支配收入不足罢了,比如很多美国人都提到房租要占到收入的一半甚至更多,这其实在各种美剧都有所体现,比如最近比较火的《大楼只有谋杀案》的美剧,最新一季里面的租客因为房东给了他们极低的房租,就能隐瞒房东的死亡。

说到这里,很多人说美国都住大house,不需要房租,但各种情景喜剧里,不管是生活大爆炸,老爸老妈浪漫史,乃至之前的六人行,同志亦凡人,甚至欢乐一家亲,都会提到在城市里能租到合适的公寓是相当困难的事,要知道设定里,这些主角就没一个穷的,基本上是中产阶级以上。

其实现在看看,美剧相当写实,反而是我们把美剧当成偶像剧那样的假大空了,或者说我们根本也没注意,毕竟离我们的世界太远了。

那么问题就来了,小红书那些诉苦的美国人,和传说中的美国到底哪个是真正的美国呢?

其实,这都是美国,当然,公知说的天堂一样的美国是不存在的,不过,富裕的美国是存在的,贫穷的美国也是存在的,只是看你处于哪个阶层罢了。

我在各篇文章里都不止一次提到过,美国日本欧洲其实都是阶层分界很明显的社会,上层和中层,中层和下层,隔离都相当夸张。富裕阶层确实活在一个梦想的天堂,只要他们肯花钱,而且不到底层去,那日子怎么过都行。

中产阶级的上层努力在向上攀登,但是他们需要积累资产,而且很容易跌落下来,一旦失业,跌回中产阶级的下层甚至下层都很正常。

中产阶级的中下层则是大多数,他们的日子基本上是维系自己的生活,在交完房租房贷,还要维系符合自身阶层的各种开支,比如要让自己的打扮和房屋和同一阶层保持一样的标准,这点在美国人写的《格调》一书中有明显的体现,而且至今还不过时。(其实日本人在这方面更明显。)各种开支去掉之后,其实美国人的可支配收入就不可能太高了。

这也是必然,要是可支配收入高了,都去投资置业,那谁还来打工啊,资本只会给予无产阶级刚好维系生活的收入,不会太高,太高了谁还干活啊。

至于底层嘛,就是那些没工作没住所或者从事非法交易的人,这些人是被排除在正常社会之外的,不说那些非法交易的人,就说那些流浪汉,他们大多数人掉下底层就很难回来了,别看各种救济不缺,但是因为他们没有固定住所或者担保,所以他们就很难找到正式工作,而没有正式工作,他们就没收入租房,那么没固定住所,他们就找不到工作,这就是死循环了。

而且美国人上层也歧视他们,比如出名的电影《人类清除计划》,开篇其实说的就是定期清除掉底层,美国就会繁荣。

所以看美国就全看你看的是哪里的美国,你看上层自然是各种美好,中产的上层也有各种机会,中产阶级的中下层就有点难了,不过在疫情前物价便宜,日子还算不错,尤其我们当年基建没上来之前,确实和美国有差距,但是我们这十几年基建上来了,比美国很多地方更好,叠加美国物价上涨,感觉就不一样了。

举个例子,我们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乃至世纪初,高速路都没多少,铁路还是老式绿皮车,飞机场也破破烂烂,城市基建哪怕上海北京也就是一般,地铁都没几个城市有。和当时的欧美比自然没法比。

现在呢,我们高速路全世界第一,高铁全世界第一,城市基建也上来了,地铁也基本一线二线城市普及了。这样才有资格和欧美比,不然谁愿意比。

还有美国的物价或者欧美的物价在疫情前确实在某些地方便宜,尤其是全球定价的原材料,这样对于可支配收入固定的中产阶级日子还是不错的,但是疫情后物价涨的厉害,这让中产阶级就很难过了。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很多华人留学生感觉不一样呢,比如许多去日本美国欧洲的就说那边房子便宜,工作好找。

这其实就是涉及成本问题了,比如说国外房屋成本便宜,这是拿我们国内的房价对比,然后卖了国内房子去买国外房子,而工作也是一样,许多人都是在中国完成了本科学业出去只是深造。

那么他们相对于美国人来说,就是避开了两个重大开支,一个是房屋,原生美国人日本人假如就是普通家庭,是肯定要面临房贷房租的,基本上要占据收入的一半,而我们过去的华人则是避免了这个开支,直接买房,只需要房产税,等于一开始就节省了一半收入。

再一个就是学费,在国内完成学业,避开了昂贵的国外大学费用,这就避免了日后不用背上昂贵的学生贷款,这又节省了相当的开支,也就是说许多出去的人一开始就比美国人赢在了起跑线,就算同是中产,拿同样的收入,你的美国同事要还房贷缴房租还学生贷款,你的收入则可以完完全全用于自身,那肯定比美国同事活得好啊,所以很多华人会以自身生活水平误判美国人生活水平,就是这个原因。

0 阅读:0
杂菜斋说过去

杂菜斋说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