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近些年取得了非常傲人的成绩,GDP在十年超越十三城、多年增速全国第一,2022年GDP更是达到了12013亿元,综合实力站稳全国二十强。这几年合肥的称呼也特别多,如“黑马城市”、”最牛风投城市“、“中国最牛的风险投资机构”等等。
因为2007年合肥拿出全市1/3的财政收入“赌”面板,投了京东方,2011年合肥拿出100多亿元“赌”半导体,投了长鑫/兆易创新,2019年,又“赌”新能源,拿出100亿元投蔚来,均获得非常丰厚的回报,有数据显示,2022年合肥市资本到访量均排名全国第4,仅次于北京、上海、深圳。
这一切的背后,让人难以想象合肥过去只是一个仅有几万人口的小县城,今天我们就借助历史影像和地图,见证一下高速发展的合肥。
1949年,合肥城区仅有几条主要街道,两纵分别是德胜门街(今金寨路)、北门大街(今宿州路)、南门大街,两横分别是后大街(今安庆路)、前大街(今长江路),这一年皖北新华书店总店成立(淮河路步行街位置)、逍遥津公园建园、淮南铁路修复全线通车、合肥汽车站成立,不过仅有货车、搭棚客车2辆。
《合肥市志》写到,1949年合肥城区7.5平方公里,人口6.9万。
1952-1955年,合肥成立了西市区、东市区、车站区,其它均为郊区,陆续建成金寨路、长洒路、徽州路、黄山路、芜湖路、淮河路、滁州路、蚌埠路、宿州路、阜阳路、六安路、安庆路。1952年环城马路建成,1952年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成立、安徽医学院迁至合肥现为安徽医科大学,1954年安徽农业学院迁至合肥现在安徽农业大学、江淮大戏院落成,1955年合肥工业大学迁至合肥。
1952年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撤销皖北、皖南人民行政公署,成立安徽省;8月25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在合肥市正式成立,合肥成了新安徽的新省会。
那一年,合肥的人口数为19.4万,全市工业企业也仅有36家。
1955-1965年经过多次调整,至1985年,合肥市区划分为西市区、中市区、东市区、郊区,郊区范围有所扩大,1956年第一条柏油马路-长江路竣工、安徽省博物馆开放、安徽省图书馆搬迁至目前所在位置,1957年合肥火车站扩建,1958年国务院批准建设合肥钢厂。
1958年9月16日,一代伟人视察安徽来到合肥,同年安徽大学成立,1959年编制合肥《城市总规划》,”三叶风扇型“总体规划布局是亮点,1960年董铺水库开始蓄水。
合肥接受了大量来自上海的外迁企业,根据相关资料记载,1960年前,合肥共接受了来自上海的56家工业企业。
1966年后,一批道路、地名改为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名称,比如包河公园改为人民公园,长江东路改为大庆路、寿春路改为向阳路,金寨路改名为大寨路……。
1970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从北京迁至合肥,是这几年最大的亮点,1969年12月,中科大师生正式搬迁。所有设备、书籍以及档案等资料装了35000箱,货运装车七十多次,运货量有865吨。中科大师生最终分20批,约6000人次,相继来到合肥。
这次搬迁总共耗费了77万元,历时11个月,直到1970年10月,中科大才算正式在合肥安家落户,合肥虽然不富裕,但也是倾尽所能服务中科大。
1974年合肥市区一些标准性建筑相继建设完成,存留下来的都被划入历史保护建筑,成为时代的见证者,亳州路商场、省展览博物馆、长江饭店、稻香楼宾馆、邮电大楼、华侨旅行社、工人文化馆、汽车站、市体育场、红旗旅社、新华书店、百货大楼、省体育场……
至1996年,合肥市形成三县(肥东、肥西、长丰)、四区(东市区、西市区、中市区、郊区)的区域划分格局,而且四个行政区的格式一直保存到了现在,不过名称变为包河、蜀山、庐阳和瑶海。
1977年合肥骆岗机场建成通航,1978年中科院等离子物理研究所进驻董铺水库西北侧半岛,合肥科学岛开始名扬世界,1991年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1993年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1995年合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成立(现更名为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995年安徽省第一条高速公路-合宁高速建成通车,同年五里墩立交桥开工建设,其规模在当时是华东第一,也是合肥城市建设的标志性建筑,1996年合九铁路正式运营,同年合肥市一环、二环相继成型,合肥市有了城市快速路。
也是这些年合肥凭借家电产业,走上”制造业强市“道路,合肥甚至有两条以家电品牌命名的道路一条叫美菱大道,一条叫荣事达大道,美菱在1988年生产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变容式冰箱,荣事达在1998年产出了世界上第一台仿生洗衣机,包括全球第一台VCD,也是产自合肥的万燕公司。
1997-2003年的地图就是现在大家熟悉的四个行政区+三县的城市格局,2000年宁西铁路安徽段开工,2004年通车,2002年合肥政务文化新区开始建设,2003年大房郢水库建成蓄水。
2002年合肥市区将原来的东市区、西市区、中市区和郊区重新划分并命名为庐阳、蜀山、包河和瑶海,并一直延续至今。
2006-2011年合肥城市格局基本形成,从2006年开始滨湖新区建设正式启动,2008年合肥第一条高架桥金寨路高价桥通车、合肥绕城高速全线贯通。
2011年合肥迎来建市以来最重要的区划调整,原地级巢湖市拆分后庐江县划入合肥,原巢湖市居巢区变更为省辖县级巢湖市交给合肥代管。
美菱2006年被四川长虹成为控股股东后,已经更名为长虹美菱,「合肥荣事达三洋电器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更名为「惠而浦中国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又被广东格兰仕完成控股收购。美菱大道、荣事达大道也早已不复存在。
2013-2018年地图与现在看到的差距很小了,2013年新桥国际机场正式启用,2014年合肥南站建成使用,2016年合肥地铁一号线开通运营,2017年地铁二号线开通运营。
2008年引进京东方,2012年押注半导体、2016年豪赌长鑫存储,2019年抄底蔚来,为合肥带来大量投资,也带来大量上下游企业,也让合肥获得了最牛风投城市的称号。
建国前的合肥,只是一座默默无名的小县城。经济总量不足亿元,全部家当只有4个“5”:5平方公里、5万人、5条路、5家企业(含3个铁匠铺)。
现在,根据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7月底,合肥实有人口1234.4万人,其中户籍人口805.3万人,流动人口429.1万人。
2022年,合肥常住人口增速位居全国24座GDP万亿城市第三位,合肥常住人口仍以迁移增长为主,2022年合肥迁移增长人口同比拉动总量增长1.4个百分点。
2006年,合肥GDP超过1000亿元,2022年合肥GDP达到12013亿元,从2016年,合肥第一条建成运营的地铁线路开通运营,至2022年底,建成投运5条线路,在建9条线路。
合肥曾公开回应:“合肥不是‘风投’是‘产投’,不是‘赌博’是‘拼搏’,赌博是有今天没明天,拼搏是抓今天赢明天;赌博靠的是手气,拼搏靠的是手艺。”
从没有路灯的小县城,发展到如今潜力无限的新一线城市,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多链融合”的发展“合肥模式”已进入良性发展态势,吸引了全国乃至全球关注。
合肥2035年的远景目标是,成为“国家中心城市”,这一天也许并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