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段时间,和几位朋友一块聊关于孩子教育的话题。其中一位朋友的分享引发了我的思考,这位朋友说,自己孩子以前不主动学习,经常拖欠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为了督促孩子,他曾经用了各种批评和惩罚的办法,但孩子依旧是我行我素。
后来不得已,他开始改变以往的教育策略,采用了各种奖励孩子的办法,实行了一段时间之后,没想到竟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在奖励的“刺激”下,孩子一改以前不主动学习的毛病,变得主动学习,这次单元考居然从曾经的二十多名挤到了班级十名以内。
这就是“奖赏效应”的妙用。所谓奖赏效应,是指当孩子有良好的行为或有突出的表现时,父母给予相应的奖励,这种奖励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物质上的奖励更适合年龄小的孩子,而精神上的奖励更适合年龄大的孩子。但不管是哪个年龄段的孩子,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用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只是不同年龄段的奖励的侧重点不同而已。
01随着科学教育理念的不断普及和深入,现在很多父母已经摒弃了传统的打骂式惩罚教育,开始使用奖励来正面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但不少父母仍然心存疑虑,认为学习本是孩子应该要做的事情,可父母为什么还要给孩子奖励呢?再进一步说,孩子如果努力学习,好成绩本身就是对他的奖励,物质奖励会不会是画蛇添足,反而损害孩子的学习主动性呢?
如果我们能够正确使用奖励这个机制,这些担心其实是多余的。不可否认,滥用奖励尤其是物质上的奖励对孩子来说的确不是一件好事,但我们要看到,在每一个孩子的内心深处,其实都有一种想要有所成就的强烈愿望,而“奖励”不过是一种行为结果的有偿反馈,它对孩子良好行为的持续性发展周期起着十分重要的激励作用。
这是因为,对于大多数小学生来讲,他们缺少成年人的自制力,如果没有适时适度的奖励,是很难坚持下去,毕竟毅力和耐心是需要一点一滴地培养,而“奖励效应”能激发孩子产生积极进取的意识,集中精力去做那些兴趣不是很大、做起来有困难的事情。在这个过程当中,唯一需要家长考虑的是,是要以物质奖励为主还是以精神奖励为主。
对于许多小学生来说,学习是比较枯燥的,尤其是高年级的学习更是一件不轻松的事,这个时候,对孩子采取体罚和斥责显然不会起到作用,反而会加剧了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厌学往往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滋生的。不过,如果我们换种思路,在学习后面放上一些让孩子感兴趣的东西,这种快乐的期待感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孩子的学习心情,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
02家长在实施“奖赏效应”的过程中,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这样才能最大化地发挥“奖励效应”的激励作用,改变孩子的学习惰性。以下这四个细节要注意:
1.不同年龄阶段的奖赏要有差异性
很显然,年龄小的孩子可以偏向于物质上的奖励,比如奖励一套漂亮的文具、一本好看的书,甚至是奖励一粒糖果也不为过,这样的奖励比较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就要逐渐淡化物质层面上的奖励,更多体现在精神层面上的奖励,这种奖励不仅包括对孩子言语上的鼓励和表扬,也包括给予孩子某种支配权或享受某种权利等,比如可以自由安排半天时间、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等等。
2.让孩子参与奖赏计划的制订
对于孩子们来说,奖励的有效性取决于奖励的东西是否能满足他们。所以,在设立奖赏计划时,不如让孩子参与到奖赏计划的制订过程中,给他们创设各种提出建议和想法的机会。
3.重在使孩子认识到奖励的意义
对孩子进行奖励时,要先肯定孩子的努力,使孩子认识到关键不是这件东西有多贵重,也不是“你付出了什么,我等价交换奖励你”,而是因为良好的表现值得奖励。
家长使孩子认识到奖励的意义,而不是让孩子感受到外部控制时,这样更能激发孩子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激发孩子内心自发的动机,这才是最持久有效的成长动力。
4.奖励标准要综合考虑家庭经济能力
在对孩子进行奖励时,需综合考虑家庭的经济能力,切忌不切实际地对孩子进行过高价值的奖励。比如,有的父母属于低收入阶层,可为了激励孩子,经常超出自己的能力,给孩子购买昂贵的东西作为奖励。
这种做法长此以往将形成恶性循环,不但达不到激励的效果,相反还容易骄纵孩子,与激励的初衷背道而驰,偏离了我们原本的教育目标。一旦哪天父母取消了奖励,孩子失去了物质上的刺激,上进心必然会大幅下降,而这是家长所不愿意看到的。
结语奖励孩子是一个相对比较有争议的教育问题,不少人把争议的焦点放在了“奖励孩子的做法到底是对还是错?”“长期奖励孩子会不会对孩子有负面影响?”等等。在我看来,正确合理地运用“奖赏效应”和最大化地发挥奖励的激励作用,才是解决这个关于奖励争议的唯一途径。
家长如果能很好地发挥出“奖赏效应”的激励作用,确实能够有效改变孩子的学习惰性,大家不妨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