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评论:《出走的决心》出走的“娜拉”拒绝和解

拖鞋哥MFA考研 2024-09-26 14:48:34

《出走的决心》是一部由尹丽川执导,咏梅、姜武、吴倩领衔主演的电影。该片根据自驾游苏敏阿姨的真人故事改编,讲述了中国女性的处境及自我突破,天真浪漫的李红18岁时憧憬大学,25岁时憧憬爱情,45岁时憧憬远游,但为了那些“对别人来说更重要”的事,她退让半生,人到50终于决心不再等待的故事。

娜拉的困境:女性传统的人生桎梏

影片不仅竭力揭示中国女性在社会、家庭与自我间那复杂微妙的平衡挑战,更具体地剖析了“中国式母亲”这一群体,她们世代所背负的独特且沉重的困境。一个女人可以做好女儿,做好妻子,做好母亲,却唯独忘了做好自己。围绕“出走”这一叙述核心,影片的讲述始于2016年,人到中年对黯淡生活已经全然接受的李红,突然态度坚决地想要参加高中同学聚会。以此事件为分界线,影片回溯了李红1982年-2008年的人生过往。18岁意气风发,以为能够靠读书上大学去往远方,却被父亲要求辍学做工补贴家用;25岁眼神倔强,以为依靠婚姻离开原生家庭就能自己做主,却自此陷入另一种束缚

几年婚姻生活后,想过离婚,但是为了孩子又没有独立生活的经济基础,只好隐忍。而当女儿、女婿、丈夫同坐在桌上,丈夫庆祝钓鱼得了冠军,女婿庆祝软件业务有了新突破,女儿庆祝自己晋升物业经理,只有李红被排斥之外,是个收拾一地鸡毛的隐形下人。作为家中长女、两个弟弟的姐姐、某个男人的妻子、一个女孩的母亲,所有这些被贴上的标签,便是李红多重社会角色共同构成的社会身份,丝毫看不到标签背后属于个体生命的鲜活印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一张用血缘、情感和责任织就的网,密密麻麻地困住了她。

娜拉的镜像:女性群体的性别局限

对于李红的遭遇,影片除了展现她本人得不到尊重的家庭生活,还从她的母亲、女儿三代女性的不同境遇,以及李红女性同学、同事的遭遇,设立多组情节对比,试图全面展现女性普遍存在的多重困境。李红母亲对于父亲、兄弟、丈夫给予的不公,麻木接受且毫无怨言,虽然不能完全理解女儿的出走,但内心希望她过得更好;李红女儿理解母亲也支持她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但面临职业、育儿压力时,也会理直气壮又无奈地牺牲母亲的利益;至于李红身边的女性同事和久未联系的女同学,当她们人到中年面临各种生活难题时,几乎都没有得到家里男性成员的帮助支持。

影片通过代际女性生活的对比,展现了女性面临的多重挑战。传统性别角色让母亲一代女性承担贤妻良母角色,为满足家庭社会期望而牺牲个人追求,错失幸福与自由。同时,家庭责任与个人梦想的冲突让她们决策时陷入两难,难以平衡。加之社会支持体系不足,如缺乏灵活工作安排和儿童保育服务,进一步加剧女性困境。《出走的决心》不仅揭示女性内心世界和生活挑战,更让观众深刻感受这些问题对女性的深远影响,激发观众反思女性如何在社会地位、家庭责任与个人梦想间寻求平衡。

娜拉的出走:女性独立的自我价值

《出走的决心》既不同于经典的人物传记电影,没有选择第一人称视角或多个旁观视角去全然深入人物精神世界,也没有采取公路电影的方式,聚焦苏敏自驾途中对普通观众而言或许更具新奇感的各种遭遇,而是通过女主角李红女、青年、中年时代的人生经历,试图回答一个生活中最常见的普通中年女性,为什么要出走、被什么阻碍,以及如何出走的问题。

电影中,李红年过半百仍决定学驾驶,寻求生活新可能。然而,影片初名《亲爱的妈妈》引发质疑,因标题柔和,未能准确传达女性自我觉醒与救赎的核心议题,易被误解为母爱或家庭伦理故事,忽略了性别议题与社会批判。或许正因如此,影片最终定名为《出走的决心》,更贴切地展现了母亲对自我身份的追寻与勇敢出走的决心。电影构建了多组女性角色的对照关系,不仅仅深度聚焦于主角李红的生活与内心,更有意地描绘了李红与她的女儿晓雪、自己的母亲,以及工友马婕之间复杂而微妙的相互对照。这些女性角色在彼此的凝视中,不仅试图理解对方的处境与选择,更通过这种对彼此的观看,逐步反思并审视自身的角色定位与命运轨迹。而在这场彼此观看的镜头网络里,观众感受到身为母亲的女性所面临的普遍困境与挑战,看到了她们在家庭、社会与个人梦想之间的挣扎与平衡,以及她们内心深处那股不可忽视、不断涌动的自我觉醒力量。

可以说这是一部从女性取材,由女性创作,给女性启发的电影。在千千万万个被困在家庭里的女性中,苏敏是觉醒的那一个,是出走的那一个,她的出走不像娜拉一样没有希望,而是充满了可能性,为更多的女性指出了一条自由之路。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