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美回忆刘少奇当选国家主席:回家一言不发,眉头紧锁不停抽烟

洲洲谈军事 2023-06-07 01:22:00

多年之后王光美回忆:1959年少奇同志当选国家主席,回家后脸上没有一丝笑容,像往常一样向大家举了举手,就一头扎进了他的办公室。在办公室里,少奇同志眉头紧锁,一言不发,一支接着一支抽烟……

毛主席请辞国家主席:让别人干!

提名刘少奇担任国家主席的建议,是在1959年做出的,但这一过程却整整酝酿了5年的时间。

1954年,毛主席当选第一届新中国主席,然而在这不久,刚刚60岁的毛主席却多次提出,自己不想再担任国家主席了。

正是年富力强之际,毛主席为何会有这样的想法?

图丨毛主席旧照

原来,在当选国家主席后,毛主席不可避免地要经常参加国事活动,出席各种外交礼仪,这一切都让毛主席深感苦恼。他更希望自己能够摆脱这些杂事,静静地多读一些书,多思考一些重大问题。

与毛主席多年朝夕相处多年的老战友,诸如刘少奇、周总理等人,都对毛主席的苦衷表示理解,但这个想法能够得到党内,甚至党外人士、全国人民的理解吗?

毛主席对此并没有十足的把握,他一直在等待一个时机,以期求得各方的理解。这一等就等了近三年的时间。

1957年春天,中央决定实行开门整风,在国务会议上,毛主席诚邀党外人士对共产党给予帮助。临近会议结束的时候,毛主席谈到自己不准备担任下一届国家主席的问题,拜托到场的各位在各自的范围内透露这个消息。

图丨毛主席和民主人士在一起

此话一出,毛主席明显感觉到党外人士的某种震动和不安。散会之后,陈叔通和黄炎培连夜给刘少奇和周总理写信,请党中央慎重考虑。

这封信经刘少奇、周总理的批阅后,转到了毛主席的手中。在认真阅读过信件内容后,毛主席将他们提出的问题一一作了批示,并在信的结尾再次阐述了他不继续担任国家主席的理由。

按照惯例,这封信本应直接交给陈叔通和黄炎培,但毛主席有着更加深远的考虑,将信重新转批给刘少奇、周总理等人,并指示刘少奇召开一次百余人参加的政治局会议,并安排邓小平将此信印发下去。

此时,毛主席已经下定了决心,不再担任下一届国家主席,并且要大张旗鼓地在党内外广泛宣传。

图丨毛主席主持国务会议

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刘少奇召开会议专门讨论了陈、黄来信和毛主席的批语,并在会议上取得了一致意见。同时,邓小平将陈、黄来信印发,在党内广为传阅讨论。

在这之后,毛主席开始更大范围地透露此事,尤其在和一些外宾谈话时,总会有意无意地谈到此事。很快,西方一些媒体就将消息披露了出来。

1958年,中国驻英国大使馆代办了解到毛主席将辞去国家主席的消息,但没有听到国内正式传达,赶忙向外交部作了报告。毛主席看到这封电报后,马上亲笔回复,不但证实了此事,还嘱托代办在国外“陆续放一点空气”。

按照毛主席的批示,刘少奇、周总理等中央领导阅后,发给中国驻英国大使馆。经过新华社记者的工作,毛主席的想法逐渐取得了广泛理解和认同,对国外舆论也作了适当的铺垫。

中共八届六中全会上,中央正式作出决定,同意毛主席不再担任国家主席的提议,不再提名毛主席作为国家主席候选人。

图丨中共八届六中全会

毛主席不再担任国家主席的事情,就这样确定下来了。那么谁来出任下一届国家主席呢?在此之前,毛主席没有推荐提名,只是说“让别人干”。

经过中央书记处的初步酝酿,最后集中在两个人的身上,朱德和刘少奇。

刘少奇当选国家主席:满脸严肃

按照往常的做法,毛主席不连任,作为副主席的朱德继任顺理成章,而这种考虑在第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候选人名单中得到了印证:名单中没有国家主席候选人人选,刘少奇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人选列入其中。

很明显,朱德将会是下一任国家主席候选人。

朱德看过这份名单后,也明白了中央的考虑,但他不同意中央的这种安排,便提笔给时任中央书记处总书记的邓小平写了一封信,提议刘少奇作为国家主席候选人,自己的工作听党的安排,派什么做什么。

图丨朱德和刘少奇

朱德比刘少奇年长12岁,相识和交往虽不如同毛主席、周总理时间久远,但二人在延安共同辅佐毛主席的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而且从身体状况和领导能力考虑,朱德认为刘少奇比自己合适。

中央和毛主席接受了朱德的提议,刘少奇虽然一致恳辞,但在中共八届七中全会上,还是一致通过推荐刘少奇为国家主席候选人的方案。在随后召开的国务会议上,毛主席亲自向党外人士作出了解释:

“……我是不管日常事务的,有时候管一点,有时候不管,经常管的是谁呢?是少奇同志。我一离开北京,都是他代理我的工作,这已经是多年了,从延安开始就是如此,现在到北京又已经十年了……”

在党内正式的历史文献中,刘少奇共有三次代理中央主席职务的经历。

图丨毛主席和刘少奇

第一次是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为了避免内战,毛主席力排众议,亲自飞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在离开延安前,毛主席亲自提议由刘少奇代理中央主席职务,并获得一致同意。

临行前,毛主席曾在党内交代:“真要有个三长两短,我不怕,有少奇同志嘛!万一我回不来,你们就跟着少奇同志干!”

刘少奇第一次代理中央主席职务,从1945年8月一直到1946年3月,实际代理了半年的时间。

第二次是在建国之初,毛主席受邀出访苏联。毛主席在行前召开政治局会议,决定从动身前往莫斯科到次年3月回到北京,刘少奇集党政事务于一身,全面负起领导责任。

图丨刘少奇旧照

第三次是在1953年底,毛主席外出杭州主持新宪法的起草工作,毛主席不在北京期间,由刘少奇代理主持中央工作。受毛主席委托,刘少奇顺利解决了“高饶问题”,配合毛主席在北京主持了新宪法的修改和讨论,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了准备。

刘少奇三次代理毛主席的职务,背景虽然各不相同,但足以说明刘少奇在党内的地位。

1959年4月,刘少奇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正式当选国家主席。当选举结果宣布之后,身穿深色中山装的刘少奇,和其他中央领导人一起,从主席台上缓缓起身,接受代表们的祝贺。

和其他中央领导人不同的是,刚刚当选国家主席的刘少奇满脸严肃,看不到一丝笑容。

喜讯传到中南海刘少奇家之后,全家人和工作人员欢天喜地,还特意为刘少奇准备了一捧花,准备在刘少奇回家之后表示祝贺。结果,刘少奇回家下车之后,看到全家人都簇拥在家门口,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像往常一样打了个招呼,就一头扎进了办公室。

图丨刘少奇当选国家主席

大家对于刘少奇的表现都感到很意外,唯有妻子王光美能够理解刘少奇此时的压力,受命于危难之中,谁都不知道刘少奇肩上的担子有多重,刘少奇又怎能开怀地笑呢?

新任国家主席面临的局面:一片狼藉

刘少奇当时所面临的局面: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农业生产下降,粮食供应严重不足,日用品出现短缺现象;基本建设发展过快,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农村大批青壮年流入城市,农业劳动力陡然减少;到1960年底,中央财政赤字高达81.8亿。

面对如此多的困难,刘少奇怎么会高兴得起来。

1961年广州会议之后,刘少奇带着王光美从长沙出发,开始了他长达44天的乡村调查。吉普车走走停停,刘少奇不时走上田间地头,却怎么都看不到报纸上所宣传的景象,只能看到死水般的沉寂。

图丨刘少奇在农村视察

离开家乡41年,刘少奇丝毫没有游子归乡的喜悦,心头如灌了铅一般沉重。他走到田间搓开一堆人粪,从未舒展的眉头皱得更紧了,转头对身边的秘书说:

“这里面都是粗纤维,很明显是粮食吃得少,野菜吃得多,看来农民吃饭已经成了问题。”

刘少奇调查的第一站来到了长沙县,在这里一住就是18天。刚来的时候,人人噤若寒蝉,不敢说真话,刘少奇无奈只能走家串户,亲自找干部群众谈心,同时给他们透底交心。

刘少奇的真诚换来了群众的信任,大家消除了顾虑和抵触,个个愿意找刘少奇谈心。

后来刘少奇驱车回到故乡花明楼,发现原本茂密的山林被砍成了光秃秃的荒山,原本贫困的大队也要搞什么“十大建筑”,放弃了原有的良田和鱼塘,不少农民房屋还被拆掉,被占为公用。

图丨刘少奇在湖南视察

这一切,刘少奇看在眼里,痛在心上。回乡几天,刘少奇虽然找了一些人了解情况,但毕竟接触的干部群众还是有限的。因此,刘少奇便在自家老屋里开座谈会,和更多的干部群众交流。看着面黄肌瘦的父老乡亲,刘少奇动情地说:

“我将近四十年没有回过家,我很想回来看看,回来了,看到乡亲们的生活艰苦,我们工作做得不好,对不起你们。”

座谈会上,乡亲们你一言我一语,气氛非常活跃,刘少奇不时询问,也不时插话。就这样,座谈会开了大半天,大家还意犹未尽。散会时,刘少奇叮嘱乡亲们要经常去北京,向自己反映真实的情况:

“为了大家的事情,可以到北京来,我出路费。一个是请你们来,一个是为了大家的事,你们认为需要来,可以来。住房、吃饭我出钱,不要为办个人的私事来。”

图丨刘少奇在湖南做调查

家乡之行,给了刘少奇更多切身的体会,刻骨铭心的痛苦让刘少奇发自肺腑地感叹:“再这样搞下去,不得了呀!再也不能这样搞下去了!是该回头总结一下的时候了!”

新任国家主席的解决办法:经济改革

回到北京之后,刘少奇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大胆提出了很多人避免提出的问题,让开始大家直面前几年的错误决策和困难。刘少奇的讲话在高层干部中引起了很大的震荡,毛主席肯定了刘少奇的调查研究成果,并表示向刘少奇学习,亲自去做调查。

北京会议结束后,刘少奇带领调查组又深入东北、内蒙古,调查林业生产情况。在小兴安岭,刘少奇仰望着一棵棵参天大树,担忧地说百年之后不知话有没有这参天红松,这一代采光了,下一代怎么办?

1962年,中央在北京召开扩大工作会议。在讲话前,刘少奇本来有一个政治局传阅通过的书面稿,但毛主席建议他:“你还要讲什么,愿意讲什么,解释什么,就讲嘛!请你根据报告的精神,在大会上放开讲一讲。”

图丨正在讲话的刘少奇

对这几年的问题烂熟于胸的刘少奇,认为有些问题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因此没有重复书面报告上对国内形势的估计,而是尖锐地提出国内在经济方面有着相当大的困难。

刘少奇的讲话犹如醍醐灌顶,每一句都直击心底,让与会者顿时头脑清醒。因为刘少奇提出的一些批评,都是他们想说却不敢说的。

1963年,国民经济初见成效,刘少奇的思考也愈发深入,开始筹划经济改革的试点。刘少奇提出设厂不如成立公司,用经济办法管理经济,逐步减少行政管理办法。

同时刘少奇更进一步提出全国设总公司,分公司负责几个省,任务由总公司分配,但不由总公司管。

刘少奇的这一构想突破了原有经济体制,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

图丨刘少奇在内蒙古视察

在刘少奇上任的五年多时间中,国民经济调整基本完成,粮食、钢铁产量均有增长,工农业和轻重工业的比例逐渐趋于合理,国民经济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人民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生活普遍提高。

而这种局面的形成,刘少奇在其中功不可没。然而在之后长达十年的过程中,刘少奇却因此卷入了纠缠不休的阶级斗争。为了扭转深受影响的国民经济,刘少奇决定辞职,以结束这种混乱的局面,但并没有被批准。

1980年,首都各界万余代表齐聚人民大会堂,为已经病逝11年的刘少奇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在刘少奇蒙难时,曾对妻子王光美说:“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人民不会忘记刘少奇为新中国做出的贡献,他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12 阅读:2117

洲洲谈军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