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8岁高中生距离高考百日跳楼,遗言:未来对我没有吸引力

洲洲谈军事 2023-06-11 08:17:01

2016年2月23日深夜,随着“咚”的一声闷响,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划破了陕西西安某小区的宁静。眼看着距离高考仅剩下100多天的日子,18岁的高三生,被称为“史学天才”的林嘉文,以跳楼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生前发出的最后一封电子邮件中,林嘉文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未来对我太没有吸引力了,仅就世俗的生活而言,我能想象到我能努力到的一切,也早早认清了我永远不能超越的界限……”

林嘉文的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让他早早对未来失去了希望?

图丨林嘉文旧照

林嘉文出生在西安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在法律院校工作,曾经是一名教师,母亲是一名小学教师,外公外婆以及外曾祖父,同样曾经是中学教师。

和所有的孩子一样,在上小学前,林嘉文背过很多的诗词卡片,并经常在家庭聚会上,背诵几首诗词来展现自己的“早慧”。大人们的一声声赞誉,让年幼的林嘉文对背诵诗词有了更大的兴趣。

在林嘉文读小学期间,电视媒体上兴起了一阵讲史之风。在家人的影响下,林嘉文被允许早起观看这些电视节目,并开始研读一些同龄人很少触碰的历史著作,诸如《资治通鉴》《三国志》等等。

有一次,学校组织汇报读书的演讲比赛,林嘉文模仿电视上的讲课方式,在台上滔滔不绝地说了二十多分钟,不但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同时也让林嘉文自己颇为满足。

图丨林嘉文在他所研究的诸多著作前

自此,林嘉文对于历史的研究更加投入。在父母的支持下,林嘉文开始打恣意购买大量的历史书籍。上初中之后,林嘉文更是明确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并且通过网络和史学界的前辈进行探讨,搜读他们的著作。

林嘉文对于历史的深刻表达,让网络另一头的前辈都以为他是个中年人。

对于林嘉文所表现出来的“早慧”,父母甚是欣慰,倾尽全力支持。然而,他们同样也有些困惑,儿子和他们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少,他们听不懂儿子所说的历史,儿子对他们的生活似乎也有了一些微词。

2013年,林嘉文顺利考上了高中。在老师和同学的眼里,林嘉文各项成绩都不错,尤其历史成绩特别突出。初中毕业前,就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历史巨著,因此很多同学都称呼他为“林老师”。

图丨林嘉文和他的著作

有的时候临近下课,历史老师会特意留出几分钟,让林嘉文上台讲一会儿。可惜林嘉文涉及的领域太过学术,很少有同学能够听懂他所讲的内容。

2015年,林嘉文又出版了自己的第二本书。小小年纪就连出两本历史巨著,让林嘉文获得了“史学天才”的称号,并得到史学专家的一致好评。历史学界的专家甚至表示,林嘉文的两本著作,已经超过了他某些博士生的水平。

年少成名,对历史颇有研究的林嘉文明白这意味着什么,因此他拒绝任何宣传,还要求知情人隐瞒他的年龄,不要炒作。但这样一个耀眼的少年,最终还是没能推脱掉第二次出版后的座谈会。

在第二本书出版不久,林嘉文在学校举行的座谈会上侃侃而谈,无论面对褒奖还是批评,林嘉文都表现出远超同龄人的成熟。校领导在会后还表示,将以林嘉文为研究对象,让更多像林嘉文这样的学生脱颖而出。

而当时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林嘉文在那个时候已经被确诊患上了抑郁症。

图丨林嘉文在座谈会上侃侃而谈

作为全校的“标杆人物”,林嘉文在很多同学的眼中,似乎并不是合群的那一个,同学们对于林嘉文总有一些距离感。渊博的学识虽然为林嘉文赢得了不少的掌声,却没有为他找到更多的同龄好友。

据林嘉文为数不多的好友回忆,林嘉文曾坦言自己身处教室之中,经常会出现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他认为他的同学们只会学习,不会研究。

就是这样一种感觉,让林嘉文感觉能与他交流的人越来越少,他只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历史研究中。研究的越深,对自己封闭也就越深,在历史之外,很少有事情能够让林嘉文提起兴趣。

虽然林嘉文一边接受心理咨询,一边吃药控制病情,但过于理性的林嘉文认为,心理医生的开导对自己毫无作用。

图丨林嘉文手捧自己的著作侃侃而谈

所有人都不知道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林嘉文在想些什么,甚至没有人意识到林嘉文将会自杀。就在自杀前的几个小时,林嘉文还在学校上学,和同学们一起打招呼开玩笑,还关心着好友的身体是否恢复健康。

那天晚上,林嘉文做完作业,吃了药,给好友发去了最后一封电子邮件,纵身一跃,离开了这个世界。在电子邮件中,林嘉文写下了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绝望,以及对于父母、老师、同学的愧疚和嘱咐。

林嘉文的突然离世,引发了全社会的热烈讨论。在别人的眼中,学习对于林嘉文来说,可以说是轻而易举,没有什么可烦恼。殊不知,林嘉文生前却承受着比同龄人更多的压力。

尽管林嘉文深知年少成名带来的负面影响,但仍难逃父母、老师、同学对他的期望,这个期望随着林嘉文获得越来越多的成就以后,变得越来越高。

图丨“史学天才”林嘉文

当巨大的压力无法被化解时,就很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在当今的教育状态下,学生们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但能否消解这一问题,却成了全社会的一大难题。

类似林嘉文这样特殊状态的学生,一般的心理辅导难以起效,学校里常见的“大量细致的工作”往往也未必有效,而医院的抗抑郁治疗,似乎也没有起到更多的效果。

林嘉文去世之后,媒体再度刊登了对林嘉文的种种赞誉。这种爱惜青年人才的做法固然令人敬重,但如果能够在林嘉文的思想更加成熟之后,再告诉他少年时期的成就,似乎更有教育意义。

但是,社会和媒体能够克制欲望,能够冷静等待吗?

18岁的林嘉文饱读史书,有着超乎同龄人的成熟,让所有人都忽略了他同样还是一名不谙世事的少年,没有足够的经验,来面对学校生活中的难题,没有能力承受人生的磨难,也没有做好应对困境的准备。

图丨林嘉文手捧他的两本著作

当一个孩子的身体过早发育,家长多半会担心发育畸形,而如果孩子的智力突然早熟,家长们却往往认为是天才。殊不知,某种程度上的早熟,可能是“畸形”的开始。

所以,在林嘉文的遗书中,充满了对自己的怀疑,对未来的无望以及对历史研究的失望。固然林嘉文的天赋异禀带来了无数的光环,却也酿成了一场悲剧。

原本,18岁的林嘉文可以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大展拳脚,可他放弃了与这个世界和解,让生命永远定格在了18岁。

0 阅读:0

洲洲谈军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