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载垕:明朝存在感最低的皇帝,当了几年的甩手掌柜评价却很高

青林知青 2023-05-06 07:14:08

朱载垕:顶明君盛名,死牡丹花下

常言道,越没文化的,就越要装着有文化,这话真是不假,作为一个讨口子的皇帝,这要饭的朱元璋为后代们起名字,作了若干的规定,使得这些儿孙的名字既生僻又怪异,很多人是不认识的,比如这朱载垕。

朱载垕是明朝第12位皇帝,35岁时逝世,在位仅5年多点点,他的老爸是大名鼎鼎的嘉靖皇帝,在位45年;他的儿子是无人不晓的万历皇帝,在位48年,他被这两位前后这么一夹,一如匆匆过客,瞬间便没了踪影,所以,识得他的人并不多。

更为悲催的是,据说连他的名字也搞错了,他应该叫朱载坖,(读作jì机音),现在的朱载垕也难读,(读作hòu货音),我是一直写成朱载垕,没理由,习惯了,早年为记他,还专门想了个注音,叫作“载货司机”,这样,无论是朱载坖或者朱载垕,全有了。

有明近三百年的历史上,叫作“之治”的多,称为“中兴”的也不少,但敢以“盛世”冠名的,却只有两个,一是朱棣的“永乐盛世”,再有便是朱载垕在位时期的隆庆朝和后来的万历朝,被后人合称为“隆万盛世”。

相比于清代时著名的“康乾盛世”中,那夹在中间被漠视的雍正,大概同这位朱载垕有一拼,不过,在民间故事上,雍正要热闹了许多,而他的勤勉和多达数千万字的批复,在历史上也是一绝,所以,知名度不是这朱载垕可比的。

当然,也与这名字的生僻有关,一个名字中有谁也不认识的字,任是哪个也是很难记得的,除非你是如秦皇汉武般的人物。

所以,当年在我的读书笔记中,为加深印象,在他的名字后面,加了个名词,叫作“隆庆开关”,于我来看,他除了这个可称作功绩外,其他的皆可忽略不计,当然,这是我当年对他的看法。

他是嘉靖皇帝的第三子,封裕王,本来这皇位与他没一毛钱的关系,却因两个哥哥早早地便死了,这让他成了理论上的太子,然而,他这太子活得实在是憋屈, 因为,他的老爸直到咽气,也没说让他继承皇位。

朱载垕真是太不容易了,为保太子之位,他是战战兢兢,小心谨慎,一生如履薄冰,他也从来没有体味到什么叫父爱,且不是常见的皇家冷血,而是因为他那老爸迷信“二龙不相见”之说,对朱载垕极为冷淡,他都不记得父亲长什么样。

然而,他有个好老师高拱,是一位绝顶聪明又能力极强之人,力保他在熬死了那一门心思炼丹成仙的老爸后,最终得登大位,并且,在老师的鼓励下,“先朝政令不便者,皆以遗诏改之。”而这遗诏的执笔者,正是明代第一牛人张居正。

嘉靖帝朱厚熜虽说数十年不上朝,却对朝政了如指掌,他也乐于做一个让人难以捉摸的皇帝,喜欢看群臣争斗而由自己来作决断,这一习性他保持了一生,即使到了晚年也无一毫更改。

史载:“晚年虽不御殿,而批决顾问,日无停替;故虽深居渊默,而张弛操纵,威柄不移。”

并且,嘉靖临终前持掌朝纲的大臣,可以说是大明王朝最牛的一朝,徐阶、高拱、张居正,这为朱载垕的隆庆王朝,打下了繁荣的基石。

但是,朱载垕在老爸奇葩又神秘的阴影笼罩下,性格同正常人就有些不同的,他看惯了朝堂上大臣们相互攻讦,你死我活,将国家大事皆置于个人的好恶之下,对此,他孰视无睹,从不发表意见,给群臣以人畜无害之感,环境也随之宽松了许多。

所以,他的上位,不仅仅看作是一个王朝的过渡,更是风气的更改及世界的新生,比如主流观点认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端,正是产生于“隆万”之期。

而朱载垕本人也确实是一位没有心计的皇帝,他厌恶争吵,也没那个能力来玩弄朝政,把控群臣;所以,他将国事皆交付于大臣来处理,先是徐阶,然后是高拱,而那著名的“隆庆开关”,便是在高拱手上完成的。

“隆庆开关”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众所周知,自明初朱元璋开始,便实行了海禁政策,“片板不得下海”,这其中主要的防范对象就是日本,不仅“闭绝贡路”,而且还实行了比其他地区更为严厉的海禁政策,目的就是为了遏制倭寇对我国东南沿海的侵扰。

大家都知道,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倭,而所谓的倭寇,实际上就是犯我海疆的一小撮日本武士和浪人,而他们最大的老板,则是一个叫汪直的徽州人。

而这位号称五峰船主的汪直,他之所以不断地骚扰东南沿海,其目的只有一个,“开禁”,说得直白些,就是恢复海上贸易,不行我就武装走私,偶尔也上岸掠夺,搅得沿海各省是鸡犬不宁。

于是,打来打去,朝堂中有杨廷和、严嵩、夏言为海防的争斗,海疆上有戚继光、胡宗宪、俞大猷等的奋战,折腾了不知多少年,死了多少人,结果,一个“隆庆开关”,倭寇瞬间便没了踪影,戚继光也去守长城去了。

而在北边,对大明王朝有着巨大威胁的蒙古人,也因“开关互市”,实现了物资交流,也不再来抢掠了,他们“醉饱讴歌,婆娑忘返”,用挣来的银子,去修建一座“青城”,由“逐水草而居”,渐渐有了固定住所。

后来,这座城越来越大,明王朝遂改其名为归化,也就是现在的呼和浩特,而对“土木堡之变”重演的担忧,亦随之远去。

之所以要说这么多,是因为这“隆庆开关”太重要了,是非常伟大的决策,也是继郑和下西洋之后,明朝走向世界的又一重大事件,自然也是我唯一认可朱载垕的地方,尽管他只是点个头表示了同意,但其意义之重大,也许,连朱载垕自己也是意识不到的。

自隆庆开关之后,国家的富裕有了极大的提升,有统计说,当时世界上三分之二的白银,都归了明朝的国库,边境亦随之安宁,为“隆万盛世”奏响了序曲,也为后来张居正的改革,提供了经济基础。

这一段美好的时光,被后世赞为“大明王朝最美丽的名片”,而这位明穆宗,也因如此富裕而不张扬,也被后人称为“史上最低调的皇帝”。

可惜,这么好的一项措施,最后被北来的一群蛮子再次废止,不然,中国近代何至于闭关锁国,落后挨打!

朱载垕在明朝历史上,是列在明君阵营中的,是少有的口碑极好的皇帝之一,他的庙号为“穆宗”,葬于昭陵,也是开放的十三陵中第一座复原修葺的陵园。

我对这位朱载垕的感觉不算太好,也不认为他是明君,他只是一位啥事都不想做,啥事都不想管,也没能力管的皇帝,但他的长项是心不黑,不残暴,对臣子有着充分的信任,每天只在宫中同嫔妃们鬼混,所以,在成就了他“明君”的幕布后,也是一位没有存在感的可怜之人。

然而,史官对他评价却是很高的,据《明史》载:“穆宗在位六载,端拱寡营,躬行俭约,尚食岁省巨万。许俺答封贡,减赋息民,边陲宁谧。继体守文,可称令主矣。”

所谓“令主”,即是贤德的君主之意,这自然是说他是位了不起的贤明之君了;而下面这段话,则是表述了他的不足:“第柄臣相轧,门户渐开,而帝未能振肃乾纲,矫除积习,盖亦宽恕有余,而刚明不足者欤!”

不过,如果没有他的宽容和信任,也许就没有张居正的脱颖而出,更不可能有张居正改革,朱载垕虽能力不高,但却有自知之明,他不参与这些麻烦事的决策,也没有他爹那样的控制欲,在皇帝中能做到这一点,也算是很不容易了。

他的能力,上不及老爸嘉靖,下不比儿子万历,但却是一位合格的守成之君,正如《明穆宗实录》中所言:“上即位,承之以宽厚,躬修玄默,不降阶序而运天下,务在属任大臣,引大体,不烦苛,无为自化,好静自正,故六年之间,海内翕然,称太平天子云。”

朱载垕的少年时光,就是一曲尝尽人间冷暖的留守儿童之歌,他也许是憋屈得太久了,甫一上位便想放飞自我,好好享受一下当皇帝的滋味,可惜,文官集团的制约,使得他重新龟缩到原有的状态,他只能将所有的精力,放在后宫的鱼水之欢上。

这对他来说也是无可奈何的,他一是无主见,二是身体孱弱,在智商和能力方面,最多属于中等资质,在那一帮牛气冲天的大臣面前,他只能唯唯诺诺,加上天生胆小,绝对不敢同这些人硬刚,这几点就决定了,他对大臣们的决定,只有点头的份了。

如果皇帝只在女人身上下功夫,肯定会被人们指责,但从历史的进程来看,仅仅是荒淫,只要不专宠某个女人而形成外戚集团,最后发展到左右朝政地步,那是不会导致国家败亡的,所谓红颜祸水,只是为皇帝开脱的遮羞布。

好在他除了对女人感兴趣外,并无其他嗜好,既无断袖之癖,也无娈童之爱,更没有喜欢保姆阿姨的特殊爱好,加上经济被大臣所控制,玩不起花石纲,修不起新宫殿,只是“稍好内,掖廷充斥矣。”

所以,他的荒淫,就是中规中矩地喜欢一些漂亮姑娘而已,绝无可指责之处,穷人乍富,也仅仅是早餐喝豆浆,吃一碗,倒一碗而已,如此是亡不了国的。

可惜的是,本来身体就不好,还要夜以继日的同嫔妃们鏖战,只能靠磕药来加强战力,长此以往,日渐虚弱,在床第上疯了几年后,最终是精尽人亡,35岁便升天去了,为“牡丹花下死”作了最精准的诠释。

纵观明穆宗朱载垕的一生,经历了一个从长期压抑的皇子,到骤得皇位恐惧的过程,将一个生性软弱的他弄得无所适从,他既无父亲嘉靖的能力与智慧,也无儿子万历的雄心和任性,以中资之质,放任大臣掌控朝政,甘心当一个默默无闻的甩手掌柜。

尽管史书中对他的评价,充满了粉饰之词,但不得不说,是他的一帮阁臣,为大明王朝的振兴呕心沥血,迎来了明中期的中兴,他也跟着沾光,自己“无为而静治”,白拣了个“明君”桂冠,不得不说,这位太平天子的运气,实在是太好了。

0 阅读:18

青林知青

简介:三线子弟下乡知青待岗工人,打工归来一支秃笔聊伴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