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肉,相信大多数人都不会拒绝。
6 月 29 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一项信息显示,我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肉类食品生产消费大国。
如今我国人均年吃肉量是 44 年前的近 8 倍!很多人的吃肉量已经远远超过推荐量。
很多人知道肉吃多了不健康,毕竟其脂肪含量太高。但是找到吃肉的正确方法,不仅能防止长胖,还对血管健康大有益处。
我们餐桌上的肉类食物,基本能以“红肉”和“白肉”两类来概括。
红肉:指烹饪前呈现出红色的肉。常见的红肉多为四条腿动物的肉,如:猪肉、牛肉、羊肉、鹿肉、兔肉等。
白肉:烹饪前呈偏白色的肉为白肉。无腿、两条腿、多腿动物的肉主要为白肉,包括禽类(鸡、鸭、鹅)、鱼类、甲壳类(虾、蟹)或双壳类动物(牡蛎、蛤蜊)等。
相对于白肉来说,红肉的脂肪含量较高,且饱和脂肪酸含量多。《欧洲心脏病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其中分析发现:红肉消费与心血管疾病、冠心病、中风、心力衰竭、2 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风险增加有关。
而白肉脂肪含量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相对充足,且含有各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不仅不容易造成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还有助于维持健康体重,因此受到不少减肥或健身人士的青睐。
红肉相对于白肉可选性较差,但也不是完全不建议吃。
一方面,红肉比白肉更富含铁、锌、维生素B12、维生素B2等营养素,完全不吃,易患缺铁性贫血。
另一方面,任何肉类脂肪含量都较高,且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是相对的,过量摄入白肉同样有害健康,无论红肉还是白肉,都要控制摄入量。总体上,推荐这样吃:
1、吃多少?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建议:鱼、禽、蛋类和瘦肉摄入要适量,每周最好吃鱼 2 次或 300~500 克,蛋类 300~350 克,畜禽肉 300~500 克。
需要注意的是,处于生长发育期、缺铁性贫血、孕妇等人群,须在专业指导下补充红肉。
2、怎么吃?
选择健康的烹饪方式:如蒸、煮、炖、焖等,既能保留肉类原有的营养与鲜美,也能避免高温高油烹饪带来的健康风险。
避免重口味:烹饪时尽量少放盐和糖,而豆瓣酱、酱油等调味品本身也有盐,需要尽量避免高钠、高糖带来的危害。
荤素搭配:光吃肉营养不够均衡,记得还要搭配蔬菜、蛋类、谷薯类等食物。
另外,二次加工的肉(腊肉、香肠、咸鱼等)少吃;这些加工方法不仅使用了较多的食盐,同时油脂过度氧化等也存在一些食品安全问题,长期食用会给人体
健康带来,因此应尽量少吃。
食物的热量是减肥人最关注的,给大家准备了一份生活中最常见的 10 种肉类的热量,心里有数,就容易把控分量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