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652字,阅读时间约4分钟
“南北”论战是清朝近代史上最激烈的论战。这次的派系之争,与明初东林之争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更甚一筹。
顺治帝登基后,向中原派遣了大批的官员,这些官员都是在顺治帝的带领下来到中原。在明、清两代,南北文人因为政治观点的分歧而产生了长期的争议,这种潮流一直延续到清代。
冯泉,明代幕府大学士,自投罗网后,便成了“北方党”的头目;陈名夏为江南士绅、士绅之首,其所领导的“南方党”与冯权的抗争,亦有其独特之处。从一开始,“南方党”就占据了上风,占据了上风。在多尔衮统治时期,冯权得到了他的信任。但顺治登基后,凡是与其交好的大臣,都受到了或轻或重的处罚。
冯权身为“多尔衮”手下的第一个汉人,受到的打击最大,直接就被兴致勃勃的顺治给革职了。冯权一死,“北方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濒临分崩离析。与此同时,清朝的当权者们还借鉴了前代的选贤方法。江南文人擅长八股文,其才学远胜于北方文人,这是世人皆知的事实。
随着科举的重新开放,江南地区的士子也开始向朝廷进发。其中,以“南方党”居多。在这样的形势之下,陈名夏这个大才子,自然能够利用手中的权势,将江南的士子们拉到自己的身边。久而久之,一群从南边过来的智囊团就在陈名夏的周围形成了。这样,“南方党”就成了清朝政权中的中坚力量。
虽然满族政权一直受到清廷统治阶层的严密掌控,但汉族党派在满族社会中的作用却不可小觑。清朝的皇帝,包括顺治帝在内,都善于收集材料。顺治帝是一位明君,顺治帝吸取了东林党的前车之鉴,立即将其革除,转而扶植一大群以北方学者为主体的汉人。
顺治帝的意图显然是对的。二者之争非一日可分,只有借助“太极”之比较优势,方可形成一种平衡。总的来说,顺治帝是不是想要让这些汉人自成一股力量来对付八旗?然而,顺治却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因为他没有考虑到汉朝官员对此战采取的手段。
陈名夏掌握着选贤任能之权,借着江南文人在朝廷中的影响力,与满族官员展开了一次全方位的抗争,与“北方党”展开了一次激烈的争斗。首先,李成祥的“清汉二清”和“仁真案”使得顺治在朝堂上的声望一落千丈。顺治起初希望“南党”和“北党”能够互相制约,以求在朝中实现一种微妙的权利均衡。
然而,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是,“南方党”的一系列行动,却让他进退维谷,究竟是支持汉族,还是支持满族呢?顺治十一年,宁万信上奏陈名夏,以“恨我剃发”为由,对陈名夏提出控诉。他用甜言蜜语使那老头倒向南部。一己之私,岂能明说?
他这样做的目的,无非就是为了远离陈名夏,远离“南方党”。可以说,顺治帝在这一时期的处境十分艰难。如果不能联系上陈名夏,那么八旗王公贵族们的愤怒,就无法平息。顺治帝迫于八旗势力的压力,只好以“御史失当,有特赦”的罪名,将陈名夏处以极刑。
这次的内乱,原本不是什么政治斗争,是顺治帝主动挑起的,为的就是平息满族与汉族在朝堂之上的纷争,只是谁也没有料到,事情会发展到这种地步。从冯权的情况来看,陈名夏就知道,这是一场明争暗斗。一切官僚间的纠纷,其实都是顺治皇帝的一场政治游戏。陈名夏想要借助“南方党”的力量,来左右国内政局,这根本就是异想天开。
在顺治看来,陈名夏和他的“南方党”大臣们实在是太傻了。顺治帝之所以扶持汉族,是因为他想借此对满族大臣进行制衡。但是,互相牵制,并不代表他们就有了绝对的优势。
顺治皇帝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在不让汉族家族垄断的情况下,容许汉族和满族处于同等的地位。顺治帝在满族与汉族的冲突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既想保持这一均势,又想将民族团结作为自己的目标。因此,他自然而然地放弃了原来的政治联盟,转投满族大臣。
总结:
康熙年间,满族内部的派系之争与皇权之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康熙朝,主要有敖白党、明珠党、朔土党和皇子党。从清朝前期的党争来看,从满族与汉族的纷争,到康熙前期的皇权与八旗的纷争,康熙彻底控制了八旗的军权,加强了封建的中央集权,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
经过南北党争和中央内阁的激烈斗争,雍正继承皇位,设立了军机处,达到了中国历史上权力集中度最高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