惨痛教训!为何中俄只可结伴不可结盟?看我国这三次损失就明白了

慧言说个史 2024-10-03 03:02:33

到2024年9月为止,俄乌战争已经持续了两年半的时间。

开战至今,俄罗斯面对着来自西方各国的经济封锁,对外贸易情况一路下滑。

这也迫使俄罗斯的对外方向,从原本倾向于西欧,转变为朝着东南亚各国发展。

作为亚洲最大的工业国,中俄之间因此展开了许多合作。

从经济贸易到携手对远东地区进行开发,这些合作内容都在拉近着中俄之间的关系。

因此上提出“中俄结盟”,将关系牢牢绑定的建议日益呈现出来。

但只要我们回顾历史就不难发现,中俄只可结伴而不可结盟!

在过往三次的结盟事件中,都是以中方的利益损失而告终的。

那么,距离这三次结盟最近的一次是哪次?三次结盟分别都有怎样的详情?

一、中苏同盟条约

中俄之间最近的一次紧密合作,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际。

那时还没有俄罗斯,但中国与其前身的苏联在经济和军事领域签订了一系列的合作协议。

而之所以双方的关系这么深厚,是因为在新中国建立的过程中,苏联对我党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从中国共产党建党开始,苏联政府无论是人力还是物力,对于中方都有着很大的投入。

而我们也很知恩图报,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天。

就对外宣告坚定实行一边倒的外交策略,即决然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这一边。

新中国成立伊始,苏联也在国际上率先承认了中国政府的合法性,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展现出友好的姿态。

并且废除了近代的所有对华不平等条约,重新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这份条约的内容对双方都表现出了足够的尊重,是建立在平等互惠的原则上进行共同发展的。

条约签订后,原本驻留在旅顺和大连的苏联军队也陆续撤出了中国境内。

这些举措,都大大增进了双方的感情和政治联系。

一直到抗美援朝战争落幕,苏联对中国军事实力予以极大肯定。

这一认可,不仅彰显了中国军人的英勇,也预示着中国军事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苏联从此往后甘愿倾尽一切,助力新中国工业经济发展。

著名的156个工业项目也是在这一时期陆续建成的。

再到后来的核武器发展,这其中都有着苏联专家的帮助。

可以说正是凭借苏联的诸般助力,中国方得以自一个滞后的农业国朝着工业国阔步前行。

可自从赫鲁晓夫上台以后,中苏之间的关系就开始急速下滑。

赫鲁晓夫坚持的,是沙俄时期传统的领土扩张政策。

以他为首的苏联高层,想把中国打造成,苏联在亚洲地区的政治军事代言人角色。

从长波电台至联合舰队,皆为对中国内政的横加干涉与肆意操控。

面对此种有损自身利益之事,中方定然言辞严正予以拒绝,态度坚决,立场分明。

这导致中苏关系开始快速跌落,赫鲁晓夫以各种理由,开始撤回在华的专家。

此举无疑给当时的相关领域发展带来了一定影响,也成为了两国关系发展中的一个特殊节点。

中苏此次结盟,终究以破裂的结局收场。

这一结局令人惋惜,也给国际关系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印记。

在《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之际,其限定时间为 30 年,但最终只维持了不到十年时间就作废。

后来,中苏在珍宝岛开战。

百万大军于东北边境展开对峙,无不显示着事态的严峻程度。

自那时起,中苏之间陷入了形同陌路、互不相通的境地。

一直到之后的中印自卫反击战和中越自卫反击战。

印度和越南在中国边境搞小动作的背后,都有着苏联的影子在里面。

对于当时的苏联来说,是一个不能由他们掌控的中国,必须处在他们的军事威胁之下, 苏联绝不允许周边出现强国。

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国领导人,在当时的冷战背景下,凭借外交手段持续进行周旋调解,最终成功阻止了战争的爆发。

并且大力发展国防工业,才造就了现在国力强盛的中国。

而这也是中苏之间距离最近的一次结盟,往前追溯。

从结盟到关系破碎的事情,并不只有这一次。

二、苏联撰取中国大片领土

二战时期,中国毅然肩负起抗日的重任,深刻影响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局势。

并且亚洲地区的日军,一直都是苏联的提防对象。

日本和苏联因为近代在亚洲地区的利益争夺,一直都是敌对状态。

苏联在二战期间担忧日本会自远东地区向其本土进军,所以在西伯利亚到中国东北一带都部署有重兵。

中国在牵制和抗击日军方面,为苏联对德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积极助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所以在战争期间,蒋介石的国民政府与苏联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往来。

直至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之际,中苏双方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在战争胜利后,中国按照战胜国的身份,是应该收回日本从近代以来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利益的。

然而在雅尔塔会议之际,中国未能位列参会国之中。

并且当时作为盟友的苏联,在对华的利益争夺上表现出了野心。

斯大林避开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向美英两国作出提议,要求收回1904年日俄战争中丧失的土地。

世界各国还要承认原本属于中国的外蒙古独立,苏联军队在大连、旅顺,以及中东南满铁路所拥有的全部权力。

这种严重损害中国利益的行为,在没有通知中国政府的情况下,被美英两国领导人一一答应。

而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二战后期的对日作战中,苏联红军需要出兵东北,担负起亚洲地区的对日战争。

蒋介石本身就是美国政府扶持起来的,因此上对于自家主子的要求,没有任何争夺的能力。

最终在苏联的操控下,外蒙古脱离中国,成为了中华民族永远的悲痛。

二战时期的这次中苏结盟,苏联站在盟友的一方。

背地里却为自己撰取了大片土地和自然资源,这是又一次失败的结盟,以中国利益损害而结束。

而再往上追溯,就是清政府晚期与沙皇俄国的结盟。

三、清廷晚期的结盟教训

鸦片战争后,处于清政府统治的中国渐趋沦为外国列强的殖民地。

国家主权丧失,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在诸多不平等条约之下,沙皇俄国凭借蛮横之力,强行霸占了中国广袤的大片国土。

《瑷珲条约》

而在此背景之中,列强之间亦存在一定的矛盾。

矛盾的存在致使局势更为复杂,各方势力相互牵制,难以达成一致。

其中比较严重的,就是沙俄与日本之间对华利益的争夺。

清政府官员巧妙利用列强间的内部矛盾,以此为自身谋求生存的空间。

沙俄和中国通过秘密约定的方式,结盟共同抵御其他列强。

清政府天真到与虎谋皮,自然没有什么好下场。

在甲午海战之后,清廷迎来了再一次的战败。

战争的失利,随之而来的便是又一轮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这意味着更多的屈辱与不公,也让局势更加严峻。

沙俄虽然在此战中隐忍不发,作为盟友一方对于清廷没有任何帮助。

但在日本要求谋得的利益上,却罕见的和德法两国站在一起。

这三国要求日本放弃不平等条约中的辽东半岛。

清廷对于三国为自己发声这一行为,自然是喜不自胜。

以为可以趁此关系,与这些国家打好交道。

可在辽东半岛的争夺事件落幕后,沙俄就提出了自己的要求,那就是在中国东北地区修建一条由他们掌控管理的铁路。

当时在中国修建铁路的列强不在少数。

清廷只以为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获得沙俄的背后支持,在复杂的局势下找到一棵大树依靠。

然而最终得到的却是1900年那场罪恶的八国联军侵华事件,沙俄乃八国联军之中至关重要的一员。

其在那段历史中扮演着恶劣的角色,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这三次结盟,从古至今,贯穿了中国的近代史,无不以失败而告终。

放在俄乌冲突的今天,虽然中俄之间的贸易和合作事项越来越多,中国对于结盟这件事还是应该避而远之。

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盟友,有的只是自己的军队和人民,才是我们唯一踏实可以依靠的力量。

0 阅读:34

慧言说个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