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的这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至今,诗句中诗人对金戈铁马,收拾山河的三国英雄敬佩之情溢于言表,最出乎意料的是,在魏蜀吴中,最受他欣赏的,不是一代枭雄刘备,不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的曹操,而是孙权。
孙权,三国时期孙吴建立者,早年跟随父亲孙坚,兄长孙策在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兄长孙策遇刺身亡后,他接手刚刚一统的江东地区管理,在动荡不安的局势下,先率兵将造反的李术消灭,后灭山越,同时广招贤才,一番金戈铁马后,扩充军队,稳定江南。而孙权当时,不过虚岁十九,英雄出少年,当是如此。
按照常理来说,哪怕只凭借着少年建业这一点,孙权都应该在历史上应该赫赫有名才是,可是时至今日,蜀汉皇帝刘备,曹魏政权奠基者曹操,哪怕是他自己的部下周瑜,都比他更具有名气,历史滚滚前进的车轮碾过时间的土地,孙权被隐没在扬起的尘埃里。
那么,这一切究竟是为何呢?在整个风起云涌的三国历史中,为什么孙权就如同烟花,闪耀一瞬就隐没在了无尽的黑暗中,再也迸发耀眼的光芒,被人们淡忘呢?答案很简单,追根溯源离不开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罗贯中用精彩绝伦的文字写下了一段盛衰荣辱,王权霸业,书里以三国争雄为主线,写下了一大批魏蜀吴群雄,但是,罗贯中在写书的时候,每个人的着墨程度却是不同的。
相信读过原著的人都能明显感觉到作者的偏心,因为他几乎耗费了全部的心血去突出蜀汉英雄:诸葛亮智多近妖,五虎上将所向披靡……而今后世流传下来的许多故事,最出名的也都与蜀国有关: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空城计…….家喻户晓,老少皆知。
蜀汉的故事下让人热血沸腾,激情燃烧,甚至,都不太有人去在乎刘备最终没能一统天下,人们的头脑中已经被蜀汉群雄,文能运筹帷幄,武能千万雄兵莫敢当所充斥。
在这样的情况下,曹操还好,孙权就成了一个烘托人物。
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尝到甜头,占领江陵后,直言要取江东,孙权不顾谋士的建议,决心一战,与此同时,诸葛亮来了,带来主公刘备有意联合孙权抗曹的想法,于是,以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与刘备合兵,和曹操决战。在这场战役中,孙权只用了五万兵大破曹操,这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如此战功赫赫,可是称颂孙权的人却没几个,反而是成全了诸葛亮,为什么呢?因为在《三国演义》中,从这场战役的开始到结束,最关键时刻,出场的不是孙权,而是诸葛亮。“欲破曹公,需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亮开坛做法,借东风火烧赤壁,大败曹军。
《三国演义》是小说,并不是正史,诸葛亮借东风也是子虚乌有,但是,又如何呢?《三国演义》的出名和精彩程度,让人们宁愿相信这是真的,只是可惜了孙权和周瑜等一众人,出谋划策,费心费力,最后名声还是别人的。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夺取荆州,淡化了孙权用人精准,选用吕蒙兵不血刃得到刘备三郡,记住了驰骋荆州,征战华夏的关云长在这次战役中,被朱然,潘璋杀害;孙权手下大将周瑜,世间豪杰英雄士,左风流美丈夫,如此一人,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却是嫉妒诸葛亮——既生瑜,何生亮……
《三国演义》并不是完全的真实历史,经过了罗贯中的艺术加工,但是它比正史更深入人心,人们也习惯了流传下来的所有故事,而很少去探讨真实的历史,在这本小说的影响下,孙权也就渐渐的被埋没。
相比起《三国演义》里其他被加以许多修饰的人物,孙权是真实的了,或许也是因为这样,他才显得更平凡了些。但是,尽管如此,我们也还是得承认,孙权也是很优秀的,他在小说中的形象和正史中的形象差不多,知人善用,无论是周瑜,还是吕蒙都在他手底下干出了一番事业;求学好问,并且也常常劝诫手下的将领多读书。
孙权,一个默默无闻,实则大有作为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