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山花寻山海,西汉的他出使途中巧计平叛,有功却无赏,冤不冤

八公读历史 2024-06-03 04:38:55

​​都说张骞苏武是西汉最出色的外交官,但要是从武力及其影响来说,他们还是比不上这个姓冯的。

他就是冯奉世。

冯奉世出使途中,搂草打兔子,神机妙算,神出鬼没,顺便把反叛的莎车国国王给收拾了。

他这一仗打得酣畅淋漓、震惊内外,当是居功至伟,不过回国后被一个同事掰扯了一通大道理,竟然没有拿到该有的封赏。郁闷死了。

冯奉世的祖上据说叫冯亭,这个名字不太为人熟知,战国时这个韩国人面对秦国的逼人攻势,把上党郡献给赵国,从而引起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

冯家后来有名的人物还有秦朝与李斯齐名的丞相冯去疾,到了西汉有与李广比肩的冯唐,至今留下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成语。

这些转折亲真真假假不足为信,冯奉世也不靠这些祖辈给自己撑面子挣名声,他自己就很厉害,厉害得足以和冯亭、冯去疾、冯唐一样在历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

到了汉宣帝时,朝廷派遣冯奉世出使大宛,皇上看中了大宛的汗血宝马。

经过此前几代对西域的联络、对匈奴的碾压,阳关以西都是臣服于大汉王朝的小国,冯奉世这次出使原本只是一次福利性质的出国旅游,不想却出事了。

此前,汉朝的宗室公主刘细君和亲嫁给乌孙国王,在乌孙国嫁给老国王又嫁给新国王再嫁给更新的国王,恪守当地风俗致力生儿育女发展汉乌两国关系。

这个来自没落王府的美女是被逼嫁给异族男人,可从来没有说嘉峪关是个偏僻小城,从来没有为远嫁他乡而后悔,也没有写下《山花寻山海,不如就春风》的酸文,她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自身献子孙,这就是格局。

她的一个名叫万年的儿子被急于向大汉表忠心的莎车国迎立为新任国王,大汉和乌孙都高兴得很,这是给西域安定继续注入了新鲜力量。

可是万年这个小伙子却不是一个好国王,也不能理解他到异国他乡当国王肩负的战略重任,莎车国贵族和老百姓不堪承受他的残忍暴虐,群起把他推翻后杀死了,然后拥立了新的国王。

莎车国和新国王当然不愿也不敢和大汉对抗,这不是拿鸡蛋碰石头自取灭亡吗?

但是他们杀死了汉朝认可的国王,等于向大汉宣战,不对抗也是对抗,何况还有匈奴的残余势力借机在其中裹乱。

匈奴人高兴坏了,他们以前已经被汉人打得差不多残废了,现在终于有机会联合莎车国和汉人干一场。

于是散布消息说,我们已经控制了北道诸国,即将控制南道诸国。也就是说北边的西域小国都跟着他们一起反了,南边的西域小国也马上会跟着他们一起反。

他们说的不是实情,但是如果任由局势继续发展,好不容易受汉朝控制、或对汉朝友好的西域,说不定真的就散伙了、敌对了。

冯奉世面临着选择,倒也不必艰难。

要么就此打住,因为莎车国和匈奴人阻挡着西去的通道,路上有危险,完全可以调转马头打道回府,只要对宣帝打份报告、说明情况就行,后面的事,是打还是和,由宣帝和朝中大臣决策而定,还轮不到他这个使者费精神。

在冯奉世看来,这是懦夫的行径。

要么就是继续往前,被莎车国捉住,甚至被押解到匈奴去,像此前张骞苏武一样被囚禁,更严重的话,被杀害,宣帝通使大宛的任务是完不成了。

在冯奉世眼里,这也是鲁莽的表现。

冯奉世是个狠角色硬角色,这都不是他的选择,这样太过窝囊,他有第三种选择,这真是胆大包天、石破天惊,而且有智慧有计谋,他使的是巧劲。

在冯奉世心中,有一种崇高的东西,那不是金钱也不是厚禄,更不会说西北的戈壁大漠偏远寂寞对不起他的才识和灵魂,那是一种良心和责任心。

冯奉世联络了西域各国,游说他们派出军队组建一支特别行动队,然后自任联军统帅,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把莎车国干掉了,逼得反叛的国王万年自杀了,把亲汉朝的国王扶上位了。

匈奴人根本没敢出面,准确地说是还没反应过来、还没来得及出面。

而莎车国的错误是大意了,他们没想到大汉能紧急组建这么庞大的军队,胆子还这么壮,力量还这么强,指挥还这么精,他们最大的误判是没想到遇上了冯奉世这个大魔头。

冯奉世这是在出使大宛的正差之外捎带手办了一件大事。大局已定后,他继续带着使团前往大宛,为宣帝带回了珍贵的汗血宝马象龙。正差不能忘。

他一路往西,又一路往东,在来回大宛的路上,所到之处,被各国国王和民众视为英雄和天神,眼里和心中对大汉和老冯充满无限的敬畏和崇拜,他们愿意永远做大汉的属国。

这是老冯情急之下攻打不听话的熊孩子莎车国的衍生效应,他们都愿意做大汉听话的乖孩子。老冯打了一个,震慑了一批,这一仗打得有影响有力量。

等到冯奉世一路高光地回到都城长安,宣帝对来自大宛的宝马喜不自禁,对冯奉世更是赞赏有加。他对举荐冯奉世的官员说,恭喜将军给朕推举了一个人才。他对大臣们说,朕要重重地赏赐冯大人。

以魏相作为丞相领衔的朝臣们大都表示,根据《春秋》,冯奉世应该大奖重奖,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可以灵活机动、便宜从事,他取得的是不世之功。

宣帝很高兴,觉得大伙儿说得对,老冯更是做得对。可是在举朝一边倒的声音中,突然出现了一个不和谐的反对声。

说话的是少府萧望之,他坚决反对封赏冯奉世,甚至建议处分冯奉世,而且还有一套自成道理的说辞。

他说,冯奉世去西域的唯一任务是出使,而不是平叛,即便是碰上叛乱可以择机平定的授权也没有。对这一点没有不同意见,宣帝和大臣们都认可。

他又说,冯奉世纠集各国势力,自任联军统帅,发动平叛战争,这些都没有得到皇帝和朝廷批准,是自行其是的矫诏行为,而且还都打着皇帝的旗号,这不但不是功反而是严重的犯罪行为。

要是别人出使也都这样操作,是不是就乱了章法?要是不罚反而封赏他,不但他自己认识不到错误,还会激励其他臣子效仿他,谁都这么做,是不是更是乱了章法?

要是冯奉世冒险做的这件事,没有成功,他自己死了伤了被俘了逃跑了,这于我大汉是多么大的耻辱;他的出使任务不能完成,这是多么大的损失;西域可能从此乱成一锅粥,这又是多么大的危害。

萧望之的话矫情不矫情?非常矫情。紧急关头,哪里还有时间有机会去请示汇报?

萧望之的话有没有道理?很有道理。朝廷特别是皇帝,看一个人一件事,不但看结果,也看动机,更看过程和程序。

过程合法,程序合理,出了事也不是大事,出了事也情有可原。

反之一切都存在不确定性。要是冯奉世这次失败了呢?打着皇帝的旗号使坏、造反呢?要是别人都跟着冯奉世这样自作主张自行其是呢?那岂不是乱了套?皇帝和朝廷哪里还有权威?

所以,宣帝听了萧望之的话,深以为然,觉得很中听很在理,对冯奉世除了口头表扬而没有出格的封赏。

皇帝不太需要一个大胆而有思想的能吏,更需要个个都是能听话守规则心里有皇帝有朝廷的循吏。

不止宣帝如此,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是如此,何时何地的头头脑脑也都是如此。

冯奉世后来的运气并不差,他最高做到关内侯、左将军。

这还不算,他的女儿冯媛嫁给宣帝的儿子元帝刘奭做婕妤。

这个冯媛也有乃父之风。元帝有一次带着后妃和大臣们观看动物表演时,被一只乱了性的黑熊冲过来攻击,千钧一发之际,大家吓得不知所措四散奔逃,只有冯媛以一女流之弱躯,挺身向前,挡在了元帝面前,凭借一股子勇气吓退了黑熊,救下了元帝,从此得到了元帝的无上宠爱。

为救老公和皇帝,不惧危险,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换得老公的生命安全,这也是个狠角色。

冯媛的孙子刘衎后来做了皇帝,是为汉平帝,冯家和皇家的命运变得休戚相关紧密相联。

不过这并不是什么荣耀,汉朝至此已经日薄西山,刘衎只做了短短不到3年的傀儡皇帝,朝政都把控在王莽手中,而且有种说法是刘衎乃是被一门心思篡夺帝位的王莽毒死的。

更悲催的是,西汉也即将灭亡,即便是冯奉世再世也不能挽救它的命运。

对冯奉世在出使途中的自行平叛行为,您觉得是对还是错?要不要奖赏呢?

文中图片都来自网络。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抄袭必究。

0 阅读:9
八公读历史

八公读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