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结构的变化影响到行业变迁,比如社会阶层、人口结构的变化会影响不同行业的产品需求,行业内的企业自然也受到影响。
正如硬币有两个面,城镇化的一面是城市人口的增长,另一面则是乡镇人口的减少,而我们的社会风俗习惯原来是建立在乡土之上的。
村落的消失,同时也意味着与之相对应的约定俗成的风俗与文化的消亡。
与乡土相对应的很多东西正在消失,可是我们的社会似乎并没有建立起一套与城市文明相对应的、有自身特色的价值观,来为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口提供精神支撑。根据“同花顺iFinD”里的数据,截至2022年年底全国自然村落有233.2112万家,较2013年减少了31.7851万家。
而与之相应的,是村里的人口越来越少,以及很多地方村里的新生儿越来越少。
⒈
家乡是江苏的一个县,一年出生800多人。
一个中等县大约管辖500个自然村。
平均下来,一个村一年出生人口不到2个。这叫生得多吗?
⒉
我们村去年也是死了6个老人,只生了一个小孩,而且还没有结婚的,河北邯郸。
⒊
我是河北涞源的。我们这去年出生了900多人。我们这人口接近30万。农村人也不生孩子了。
当我以为有的村子一年只有一个新生儿,这已经很不正常的时候,微信后台的留言评论告诉我,他们村里新生儿也越来越少。
⒈
去年全村死了五个,结婚0对,生育0个。
⒉
我老家一个村去年共计在册户口一千二百三十人,去年共计死亡二十四人,去年在册共计出生一人。
⒊
我们村近1700人,去年结婚三对,新生小孩3个,往年都是十个以上。
⒋
以前村里每年都四五个小孩,现在几年一个。光棍一大堆,能结婚的已经结了,不能结婚的已经没办法了。下图是山东村庄户籍人口的数据。
2022年底户籍人口为5171.49万人,而2013年则为5269.61万人。这可能是因为部分农村户籍转为城市户籍,也可能是因为农村户籍新生儿减少。
在村里很多老人的观点里,大家庭就要讲究个开枝散叶。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人们生孩子这个看起来再正常不过的需求,竟然被压制了呢?传宗接代,四世同堂,养老送终……这些我们原来习以为常的传统,正在慢慢被解构。
如果村里的新生儿越来越少,我们上千年来形成的以小农经济为主的传统社会结构也会被解构,我们的文化、处事方式等等,也会发生变化。
有的村庄可能就要消失了。
有人评论说:我们爷爷奶奶村在半山腰,除了一家孩子智商发育不全,已经没有60岁以下的人。
我家村在山脚下,已经没有40岁以下的人。
我们村往下的一个村,靠近城乡近一点,已经没有适龄儿童了。
所以你说新生儿,都不记得多少年之前的事情了。
待80后这代人走了(去世了),大部分农村将不会有人了,大家会说:“曾经这里有个什么什么村”。
现在很多省份都把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列为高中必读书,而书里也说“中国的社会是乡土性的”;可是慢慢地你会发现,那些呈现乡土性的活生生的样本——那些村落,正在消亡。
至于新生儿减少带来的影响,那就更大了。
⒈
我村也不行了,村里的高中已经关闭了,不过初中和小学都还在,以前村里小学在村北头还有个分校,由于生源减少,分校也被关闭了。
⒉
越不生越没有产业工作越难。
不生孩子。玩具厂不生产。也不需要原材料。不要原材料就不要货运。没货运不用油。炼油厂不用生产了设备就不要了。
不要新设备就不要各种配套设施。
建筑。机械。电子。电力。
这个整套系统下来多少岗位没有了多少人没有了。
有条读者评论很特别,本文就以此结尾吧。
我是真的多年没参加婚礼了,我也才30来岁啊。
周边优秀的不结婚,离了婚的不二婚,不是那么出类拔萃的也不结婚。
去年回老家,碰巧了邻居家孩子结婚,还沾一点点远亲,把我跟我老公乐坏了,封了个大红包,忙上忙下的帮忙,就是吃饭的时候都不坐席,在外面指挥车辆停车去了。
邻居都惊呆了,咋这两人回来这么热情。
我俩不是热情,我俩是真高兴啊,难得遇上愿意结婚的年轻人啊,乐呵啊,我全干活都开心啊。
摸摸屁股,想想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