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诗画|周古天绘画系列(二十七)《渔樵耕读图》

翻蓁熙 2024-04-13 17:59:25

《渔樵耕读图》/136x69cm/纸本設色/癸卯春

也许是某个平平无奇的春日的傍晚,山谷里的草木已经郁郁葱葱,坡岸上,成片成片的树林和野草放肆地生长,被温暖和煦的春风一吹,在静谧的山谷里发出沙沙的轻响(图一)。

图一

丝丝缕缕的山岚气藏在树林里,沟壑间,轻柔地从重重叠叠的山上缓缓飘下,低低地浮在河面上(图二)。而河水,像玉带似的,在山谷里穿梭,并不湍急,它平静而和缓,似是不忍打破这份宁静(图三)。

图二

图三

山脚下的河水边坐落着几座房屋,这里大概有一处村落(图四),村落旁分布着一块块水田,像一面面镜子,反射出天光(图五)。

图四

图五

春耕时节,正是农忙的时候,在地里耕种的农夫一定很多,也许是才播完种,眼看已是日暮时分,农夫们才扛起锄头回家。

交错的田埂上,处处是农夫们扛着锄头归家的身影(图六),偶有迎面碰上的,还要打个招呼(图七)。刚刚犁完地的农夫此时也踏着轻快的脚步牵着水牛走在回家路上(图八)。“昼出耘田夜绩麻,村中儿女各当家。”男耕女织的社会,合家劳动,怡然自乐(图九)。

图六

图七

图八

图九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隐田园时,清晨一早就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临才披着月光回家。尽管山径狭窄草木丛生,露水沾湿了衣裳。但他却发出“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感慨。躬耕劳作固然辛苦,但恬静的生活中却有质朴和丰富的情味。

天就要晚了,远远望去,曲曲折折的小路上还有两个正在赶路的身影,细看原来是樵夫正挑着沉甸甸的柴火穿梭在回家小道上(图十)。大概是去了遥远的山里,他们是山林中的常客,“白云堆里捡青槐,惯入深林鸟不猜。”“一担干柴古渡头,盘缠一日颇优游。”生活虽不十分宽裕,但是却自由自在,心里乐观豁达。

图十

路上都是暮归的身影,但江上还有一个渔夫不着急,一排排渔船停靠在渡口,同伴们都已回家,他却仍定定地坐着,全神贯注地看着钓竿,似乎都忘记了时间(图十一)。

图十一

一叶扁舟,一个孤独的身影,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渔樵形象,一为道,一为禅。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樵夫隐于山林。肩挑柴把,身虽负重,心却轻舞。听着鸟鸣山谷,捡拾满地柴枝。渔夫隐于江湖,手持钓竿,一叶小舟,隐逸闲适,逍遥自在,随缘任远,率真洒脱。

当然读书人的生活不在地里山里江里,一间小小的书房,一本书,就是一天的生活(图十二),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图十二

藏在山谷远离尘世的村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简简单单心无旁骛的田园生活,这里人人忙于自己的生计,耐得住寂寞,安心于这片土地,在自然天地中求生存。

古人云: “耕所以养生,读所以明道”。“渔樵耕读”,古之四业,是古代劳动人民的基本生活方式,但对于文人墨客而言,"渔"和"樵"是看破世事的高逸之士的象征,有着出世问玄的深意;而"耕"和"读"则更多地关联到入世的实际行动和社会责任,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这种对比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和思考。

▼ 周古天 《渔樵耕读图》 ▼

尺寸 136*69cm

作者简介

周 古 天

周古天,字固田,1963年1月生于上海,祖籍江苏阜宁,结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专业。

2001年至2006年受聘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任教书法篆刻课程。2006年至2011年受聘于西安美术学院上海分院,任教书法篆刻、山水画课程。现为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水墨缘工作室画家。

出版《周古天画集》上海画报出版社,《周古天画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周古天作品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文章来源:

【蓁熙文化】微信公众号,敬请关注

更多内容也可搜索并关注:喜马拉雅、bilibili平台【蓁熙文化】

更多学习平台可搜索:小鹅通【蓁熙文化】

版权申明:

文中音视频作品及图片版权归【蓁熙文化】所有,未经正式许可或授权,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0 阅读:0

翻蓁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