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影视公司视频平台发布保护影视版权联合声明,是维护正义,还是党同伐异?
2.五一机票盲盒被热炒,是玩噱头还是真福利#
3.罗永浩代言房车,既开上房车,又赚了票子,一举两得
4.理想汽车被媒体要求道歉,员工失德,企业该不该背锅?
5.手机厂商纷纷下场造车,新能源汽车行业开启第三场淘汰赛
01#影视公司视频平台发布保护影视版权联合声明#眼见二次创作的短视频疯狂传播,并且逐渐形成稳定的商业链,逐渐动了很多影视作品的奶酪,各大影视版权公司便坐不住了。最近,数十家影视公司联合起来,高举版权大棒,重重砸向短视频二次创作者,呼吁短视频平台和创作者尊重原创,尊重知识产权,未经授权不得对相关影视作品实施剪辑、切条、搬运、传播等侵权行为。
在15家影视行业协会、53家影视公司、5家视频平台发布《联合声明》,各大媒体发声支持之后,他们再次联合500余位艺人发出《倡议书》,提出了具体的维权建议和行动指南。
一套连环拳下来,对于快手、抖音、b站等短视频平台来说,杀伤力可谓巨大。尤其对于依靠二次视频剪辑屡屡破圈的b站来说,这样的消息,无疑会给b站带来沉重打击。
三家至今无公开回应,一方面需要评估风险,一方面似乎也在故意装聋作哑,希望拖延时间,将损失尽可能地降低。
这份倡议固然不具有法律效应,但是违反的道德风险还是很高的。因此,三家公开回应是迟早的事情。
说到视频二次剪辑创作,对各方来说,其实利弊各半。一刀切没必要,但放之任之显然也不符合版权方的利益。
这跟盗版影片、书籍、音乐其实有很多共通之处。打击了盗版,看似保护了版权,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作品传播的广度,为后续更多作品或周边的热卖制造了障碍。因盗版而逐渐风靡,反哺版权方的例子不在少数;因版权保护而令好作品传播受限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
当然,即便如此,我们也不应该对未经授权的二次创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如今有太多哗众取宠或靠非法剪辑版权作品而生财的二道贩子了。
在规范版权保护的同时,必然会误伤很多确实用心做内容的短视频创作者。他们未必图财,但依然有被取缔的可能。那些敢说真话,吐槽作品辣鸡的创作者,更有可能成为版权方打击的重点。对版权方来说,这何尝不是一次打着版权旗号的“党同伐异”行动呢。
今后,恐怕只有官方认可的二次剪辑才能流传了。而那些作品讲得是否真实,便需要我们擦亮眼睛了。
02#五一机票盲盒#临近五一,人们被长久压抑的旅游冲动,终于有了发泄了契机。与此同时,各大旅游网站也摩拳擦掌纷纷推出“机票盲盒”,瞬间收割极为可观的流量。
这次“机票盲盒”的价格可谓十分亲民,平均百元以内的单程价格,不喜欢随时可退的零风险,立刻引发无数人的争抢。尽管目的地未知、出发时间未知,但还是抵挡不住无数网友的热情。
随着“机票盲盒”的爆火,“火车盲盒”、“酒店盲盒”等也纷至沓来,给这个五一假期着实添了一把火。
然而,冷静下来之后,很多人还是感觉自己被套路了:看似便宜的单程票,再买返程票,整体算下来,其实并没便宜多少。如果再加上旅游目的地的吃、住、玩,更是一次不太经济的旅行。并且,这样的“机票盲盒”往往也并非大家所想的那般舒适,冷门、夜间票的操作颇有点“清仓甩库存”的味道,偶尔赶上热门航线及正常时间,据说跟中奖没什么区别。这样的“机票盲盒”,真是“想说爱你,不容易”。
盲盒的妖风刮到其他行业的案例并不鲜见,在机票上蔚然成风也不是第一次了。这次借着五一长假再次翻红,多少离不开国内疫情平稳的助力。若说它击中了多少人性底层的欲望,其实倒未必。因为出趟远门的开销,机票根本算不了多少,吃喝玩才是大头。
这跟玩偶盲盒有相似之处,但也大有不同。玩偶盲盒可以即买即走,但是机票盲盒却不能说走就走,最终还是要让位给理性出游,“任性飞”的毕竟屈指可数。
去年,航空公司推出的“随心飞”产品也一度被热抢。可最后抢到年卡的会员,据说体验却并不怎么好,无故延时、临时改变行程、无故取消班次的事情常常有,抢到票的喜悦被无数次不愉快地出行经历扫了大兴。
当然,很多人可能会说,疫情的缘故致使机票需求不足,导致航班被取消情有可原。可是,谁又能保证这次的“机票盲盒”会是一次航空公司、旅游平台和消费者三方皆大欢喜的营销活动呢?
在我看来,对旅游平台的引流作用恐怕会更大一些吧。得了知名度和曝光度,同时营销成本还不大,何乐而不为呢?
03#罗永浩代言房车#近期,因为法院强制令的缘故,老罗可能再度登上“限高令”——在还完债务之前,出差都不能坐飞机或者高铁动车了。消息一出,不免牵出之前做锤子手机时,老罗声称被迫与某投资人签订“流氓协议”的陈年旧事来。
老罗两度发微博进行控诉,除了表达对投资人的鄙视,更对今后的出行表示出了深深的忧虑。可作为“顶流”的罗永浩显然不会就此认输,于是开始毛遂自荐,“半卖半送”地聊起对房车代言的浓厚兴趣。借此机会,一方面为日后出行寻找一个备选项,一方面也借代言之机,挣些收入。
宣传打出去之后,加上媒体的推波助澜,果然效果立竿见影:一周时间不到,便有房车厂商向老罗抛来“橄榄枝”。尽管房车属于小众产品,且目标用户多为中产及以上人群,但嗅到商机的上汽大通还是眼疾手快,迅速拿出了欲合作的诚意。
随着罗永浩官宣成为上汽大通MAXUS生活家V90的代言人,双方的合作终于有了实质性进展。
这一次双方的合作,显然是双赢的绝佳案例。原因自然与罗永浩的影响力和自带流量有莫大关系。实际上,任何一个房车厂商,只要在此时傍上罗永浩这颗流量“摇钱树”,没有不火的道理。显然这一次,上汽大通占了便宜。
对上汽大通来说,花很小的代价,就获得了顶流罗永浩的光环加持,可谓赚大了。先不考虑老罗会不会如实兑现诺言,给予上汽大通丰富的传播资源,单这一次代言事件,就足以获得不错的流量和曝光度了。
如果罗永浩再诚挚一些,给上汽大通多一些照顾,今后直播或参与活动的时候,多曝光一下房车,对上汽大通来说,无疑是更加超值的福利了。
而对罗永浩来说,通过这次拉赞助,也收获了实实在在的房车——起码日后出差不用再为订票发愁了。而这次自我推销,也再次凸显了老罗的营销天赋。作为一个直播网红,老罗深得乙方的精髓,懂得包装自己,哄甲方开心的同时,更能说到做到,不得不让人服气。
当然,罗永浩还是独一份的,其他人想学,未必学得来,这就是其人的价值所在了。
04#理想汽车被媒体要求道歉#这两天,因企业员工言语不当从而引发舆论风波的事情接二连三。
先是B站校园招聘面试官被面试的学生发帖控诉,接着又是理想某工程师言语侮辱女记者。两件事情看似跟企业没有关系,更多是员工私德问题。但因为他们身在企业中,很难不让人联想到企业的价值观,并对企业产生不好的连带印象。
B站招聘事件因双方各执一词,颇为扑朔迷离,孰是孰非无从判断。从其他学生的佐证和大众同情弱者的普遍心理来看,即便b站所言为真,也难洗脱被舆论指责的嫌疑;
理想方面,企业做得已经比较到位了,不曾想却仍旧受到了一些媒体和网友的指责,认为涉事员工如此,跟企业的“恨媒戾气”不无关系。
这件事之所以闹得沸沸扬扬,其实跟记者的职业道德(或者说职业习惯)与企业保守秘密的敌对关系密不可分。在如今舆论满天飞,企业秘密越来越容易被泄密的大背景下,企业“仇视”记者自然是有道理的。而该名工程师的出言不逊,恐怕也是长久积怨和对记者负面印象颇重的固化结果。
当然,作为工程师逞一时口快,确实不应当。在女记者的礼貌发问在线的前提下,更显得该工程师的失礼和失德。即便维护了公司保密的义务,但在舆论压力之下,被理想辞退也情有可原。
站在理想这边,其实处理得够可以了,也当面道歉了。可显然女记者咽不下这口气,必须要拉着企业当垫背,获得更大的精神安慰。
这当然也算不上错,可总让人觉得有些得寸进尺,得理不饶人。而这必然会引起不少网友的反水,认为记者有些过分了。
从这点来看,其实对理想反而是好事。原本是吃亏的一方,这时反而得到了不少人的力挺,颇有“变危机为转机”的意味。
当然,这样的转机其实代价也不小。因为“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这次该工程师带来的不好先例恐怕会在媒体和大众心中留存很长一段时间。对于近期缺少声量,且因为没有新车亮相,市值又在三大新势力当中排名垫底,因而被一些媒体看衰的情况下,这次事件的发生,显然不算一个好兆头。
05#手机厂商纷纷下场造车#随着以百度、阿里、360、大疆等为代表的互联网、科技企业纷纷入局,新能源造车运动已然进入第三阶段。
这其中,以苹果、华为、小米等为代表的手机厂商的入局,让这一赛道更加充满看头。
最近OPPO也传出打算造车,已进入前期摸底和调研阶段。看样子,大概率是要靴子落地了。
手机大战的战火蔓延至汽车大战,还是很耐人寻味。而大厂纷纷入局,显然离不开汽车产业面临的大好发展机遇。
眼下,国内新能源车销量已经逼近10%的临界点。照目前的大趋势看,接下来几年,新能源汽车将迎来更大的增量;而在更远的未来,新能源汽车大概率会取代燃油车,成为主流车型。选择此时入局,正是最佳时机。入场早不确定太大,一如第一波新势力造车,最后存活下来且能叫上名字的,不过十余家;入场太晚,市场被瓜分殆尽,纵有万钧之力,恐也回天乏术。
尽管汽车产业风险与机遇并存,但是面对机会窗口,每个人都不想错失良机。
即便声称“坚持不造车”的华为,也数次传出要造车的传闻。并且,随着与硬件厂商合作的深入,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强大的软件实力,很难让外界打消“华为造车”的疑虑。
造车是不是华为的必选项,暂且不讨论,单从目前华为卖车的动作和结果来看(赛力斯SF5开卖两天预定量超3000台),外界对华为的信心,以及卖车对华为的利润贡献,还是很容易让人充满遐想的。
随着汽车逐渐从“硬件定义”,走向“软件定义”或者说走向“软硬一体”,华为在汽车产业的地位将越来越难以忽视。从目前的势头看,甚至要比百度在汽车产业的光芒更加耀眼。
其实,即便不造车,我们也不用太替华为着急,因为随着造车硬件产业链的成熟,未来汽车代工生产也会像手机一样普遍和方便,造车的门槛也会变得越来越低。即便必须有自己的造车工厂,未来也不再是什么难事。何况,目前还有不少汽车企业“苟延残喘”,等着成为收购标的呢。这其中,更不乏有技术、有人才、有工厂、有资质的潜力股。
所以,未来如果华为决定造车,也不过是临门一脚,不会让人感到很意外。
随着各家跑步入局,又一波大浪淘沙即将开启。未来谁主沉浮,我们且隔岸观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