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怎样消夏?想不到吧:冰箱、吸管杯、冰激凌……

瑞知道讲故事 2024-10-30 13:40:10

俗话说“过了小暑便入伏”,小暑一过一日热三分,现代人有空调、冰可乐可以消暑,那么古代人是怎么度过漫长又炎热的夏季呢?

咱们从几件文物里可窥一斑。

0

1

如今,我们有现代化进程中带来的温室效应、热岛效应,所以显得特别热,好在我们有空调、冰箱、风扇等各种可以降温避暑的神器。

古代夏天的平均温度虽然比现在要低,但也还是很热的,比如乾隆八年(1743年)华北地区出现罕见的酷热天气,七月二十二日,良乡知县上报:“近日极热,胜于往年,二十日更甚,庄稼渐枯,河水急降……”当时身在北京的法国天文学家高比尔在寄给巴黎科学院同事的信件里也说:“北京的老人称,从未有过这样的高温……很多人被热死后,其他人也恐惧起来。”

高比尔还专门用酒精温度表测试了一下,1743年7月25日下午3点半北京的温度折合成摄氏度竟达到了44.4摄氏度!之后每天都超过40度,直到7月26日下了一场雨气温才有所下降。

炎热的天气对于那时的人来说,真够受的!

《消夏图》

那,古时候的人们是如何降温消暑的呢?

元朝画家刘贯道曾画过一幅《消夏图》。

只见在一卧榻上,男主人公身着燕居之服,右手轻拈拂尘,左手拄着书卷,后背倚着枕头,因为天热,敞胸露怀,双脚赤裸着,一双布鞋脱在踏床上。他翘着二郎腿,神情十分潇洒自在。

而画面右方,两个侍女,其中一个手里拿着长柄扇,为他扇着风。

自己看着书,有人给扇着风……这不就是现代人吹着空调玩着手机……

消夏赏蝶图

相比男子消夏的肆意潇洒,女子消夏则没有这么随意。

其实,古代女子夏天的衣服款式有点像现在的无袖马甲,胳膊脖子等都会露出来,布料也相对轻薄,这样就会凉快许多。当然朝代不同,社会观念不同,开放的程度也不同,清朝时衣着风格就相对保守。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十二美人图》,是由清初宫廷画家创作的工笔重彩人物画。每幅尺寸相同,均纵184厘米,横98厘米,绘在品质精美的绢底上。分别描绘12位身着汉服的宫苑女子闲适生活的情景,其中一幅叫做消夏赏蝶。

女子倚在桌前,下下棋看看书,看那蝴蝶在窗外花间流连。相比现代人,古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有限的活动空间注定了她们活动内容的贫乏。

0

2

古代“冰箱”兼“烤箱”

炎炎夏日,打开冰箱拿根冰棍或者喝口冰可乐最解渴了。那你知道吗?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冰箱”了!

1978年,在湖北随州擂鼓墩战国早期1号墓就出土了两个“冰箱”,这俩冰箱造型、纹饰、大小差不多,由内外两件器物构成,外部为鉴,鉴内放着一尊缶。

鉴与尊缶之间有比较大的空隙,夏天可以放入冰块,冬天则贮存温水,尊缶内盛酒,这样就可以喝到“冬暖夏凉”的酒。

这俩战国时期的“曾侯乙铜鉴缶”,通高61.5厘米、边长62厘米,重170千克。算得上是比较庞大了,被誉为我国最早的“冰箱”,也是最早的“烤箱”。

乾隆皇帝的冰箱

乾隆皇帝也很会享受,他有一对掐丝珐琅冰箱。这对冰箱通高 76 厘米,每件重102千克,有六个面,包括盖面都是景泰蓝。露在表面的五面为缠枝宝相花纹,底部的纹饰是寒梅。箱的底部有一小圆孔,是为了冰化以后泄水用的。盖面有孔盖面有二钱纹孔,利于散发冷气。盖沿处还刻有“大清乾隆御制”的字样。

相信,这对冰箱给乾隆和他的嫔妃带来过很多夏日的清凉。

后来,这对冰箱传到了溥仪手里,溥仪仓皇跑出宫时,除了随身带走很多珍奇字画、古玩宝贝,还带走了这对冰箱。可见“吃口凉的”对夏天的人们有多重要!

《延禧攻略》

0

3

清朝的皇帝才拥有冰箱,但你知道吗?其实在唐代,就有“冰激凌”了!当时,有一种甜食叫作“酥山”,“酥”是一种乳酪,古人把“酥”加热到近似融化的状态,用它在碗里堆出山峦的造型,送进冰窖冷冻,后放上各种水果及花朵作点缀,一碗美味的“酥山”就做成了。

“酥山”本色是奶制品的白色,不过也可以加入其它食材染色,像染成红色的“贵妃红”或者染成绿色的“眉黛青”。

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宋代。宋代诗人杨万里曾写诗赞美过“酥山”:“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销”。

除了冰激凌,在炎炎夏日来口凉饮料也是万分不错。吸管一吸,咕噜咕噜,那叫一个痛快。

那你知道吗?那时候就已经有吸管杯了。

吸杯

这个精美的粉色花型吸杯,在天津博物馆、湖北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安徽博物馆都能看到,它的名字叫做清光绪款粉彩花卉形秋操吸杯。

看上去就是满满的少女心,可它却和练兵有关!

它高8厘米,长20厘米,宽12.5厘米,实际上是光绪年间秋季练兵时批量生产的纪念品,也算另一种“文创周边”了。

文物会说话!从书画器具里可以看到千百年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可以看到很多有意思的东西。你还知道哪些和夏季相关的文物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哦!

0 阅读:0

瑞知道讲故事

简介:欢迎大家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