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周恩来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了辞职的请求。这一请求的起因是他在1957年与刘少奇、陈云等人一起提出了反冒进的思想,主张经济建设要稳健发展,反对盲目追求高指标和高速度。
然而,这一立场与当时毛泽东提出的“大跃进”思想发生了冲突,毛泽东批评反冒进是政治问题,并多次要求周恩来进行检讨。之后毛泽东还批评了国务院的具体工作,并成立了中共中央各领导小组,大大削弱了周恩来的权利。
一、杰出革命家
周恩来在新中国建立中的重要功劳不言而喻。他从在五四运动开始就积极投身于革命活动,当时就和邓颖超等人组织了天津学生的示威活动,后来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早期党员之一。他参与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许多重要活动和会议,还在1927与叶挺、朱德等共产党人领导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周恩来在军事指挥和战略谋划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协助毛泽东等领导人制定战略方针,参与指挥了许多重要战役,参与长征期间的军事指挥和战略调整等。周恩来作为中共代表,积极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制止反共逆流,同时发表了《论目前抗战形势》等文章,分析了抗战的长期性和持久战的必要性。
在革命根据地建设方面,周恩来也参与了根据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工作。周恩来与朱德一起领导和指挥了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并取得胜利。他还代表中央起草了著名的“九月来信”,明确支持毛泽东关于根据地建设与红军建设的正确主张。他还推动了根据地的法制、廉政、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使根据地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担任国务院总理,负责全国的政府工作。他组织和领导了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国防建设等各项工作,推动了新中国的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周恩来是中国外交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在外交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之一。生活上周恩来具有谦虚谨慎的品质,他从不居功自傲,总是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尊重他人。他平易近人,关心群众疾苦,与人民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二、大跃进的产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1952年9月,毛主席提出要用10年到15年时间基本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953年,中共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并且明确了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国家也从新民主主义时期过渡到社会主义时期。
此时新的问题又产生了。一方面当时的国际环境是冷战格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十分激烈。毛泽东认为,只有加快经济建设,增强综合国力,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力。另一方面,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于是他希望通过“大跃进”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实现经济的快速腾飞。
其实毛泽东的“跃进”思想在农业合作化时期就已经萌芽。他在1956年春曾经说:“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这个问题我几年前就开始考虑,先在农业合作化问题上考虑怎样把合作社办得又多又快又好,后来又在建设上考虑是否不用或者少用苏联的拐杖。”1957年10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首次提出了“大跃进”的口号。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15年赶上和超过英国的目标,以及提前五年完成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目标。这些会议和文件的通过,标志着“大跃进”思想的正式形成,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和实施。
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思想推动了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建设热情,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干劲。但过于强调速度和数量,必然会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和实际条件,最终导致了“大跃进”运动中的许多问题,如高指标、高积累、高估产等,造成了国民经济的严重失调。
三、周总理提出辞呈
“大跃进”思想的初衷是好的,就像毛泽东一直强调的那样,要尽快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因此他认为中国需要以较高的速度来发展经济。在1955年底到1956年初,他提出各行各业都要反对右倾保守思想,在经济建设上实行多快好省的方针。这种对经济建设速度的强烈追求,为“大跃进”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但是在1957年到1958年期间,随着经济建设的推进,冒进情绪逐渐抬头,周恩来与刘少奇、陈云等领导人提出了反冒进的主张,强调必须尊重客观规律,避免急功近利的做法。在1957年底,周恩来明确指出,必须解决思想方法问题,强调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可能性相统一,不能过分强调主观能动性而忽视实际情况。他提到,革命热情必须与科学精神相结合,不能以感想代替政策,这样的观点在当时的经济政策中显得尤为重要。周恩来在多次会议上总结经验教训,批评了当时的冒进倾向,并提出了“保证重点,适当收缩”的方针。他在修订规划时小心翼翼地坚持原则,避免过于激进的表述,以确保经济政策的稳健性。
刘少奇也强调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他反对盲目追求高指标和高速度。他主张在制定经济计划时要考虑实际条件,注重质量与效益的统一。刘少奇在中央会议上也多次批评了当时的冒进倾向,指出经济建设不能脱离实际,要防止急功近利的做法。刘少奇在主持中共中央会议中明确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决定制止冒进,压缩高指标,基本建设该下马的立即下马。
陈云在经济工作中也多次强调综合平衡,认为经济建设要保持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不能片面追求某一方面的发展速度。他主张在制定经济计划时要考虑财政、物资、市场等多方面的平衡。陈云着重批评了当时一些地方和部门盲目追求高指标的做法,指出这种做法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经济的失衡。陈云注重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实际情况。他认为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大跃进”期间,他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了高指标、浮夸风等问题。
1956年,周恩来、陈云等中央领导人一起提出了反冒进的决策,主张经济建设要稳扎稳打,避免过急过猛。于是在1957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首次批评了反冒进,认为这是“右倾”,并指出反冒进扫掉了多快好省和“农业四十条”,给右派进攻以口实,不利于当时经济建设。在1958年1月的中共中央南宁会议上,毛泽东更是严厉批评“反冒进”,称之为“右倾”,使6亿人民泄了气。这种对反冒进思想的反思和批判,促使毛泽东更加倾向于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
1958年,周恩来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了辞职的请求。随后毛泽东提出要防止闹分裂,周恩来便提出要中央考虑他当总理是否适宜,意在请辞总理之位。在政治局常委开会讨论时,刘少奇等领导们也都不同意,认为周恩来的工作无人可替代,同时极力挽留他,只有毛泽东没有明确表态。最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财经、政法、外事、科学、文教五个小组,各有专人负责,周恩来的权力被大大消减。周恩来只得不断检讨,在南宁会议、成都会议、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都作了公开检讨。毛泽东不但对周恩来前两次检讨不满意,而且不许周恩来秘书帮助写检讨,以至于周恩来在写检讨的十多天内,两鬓的白发又增添许多。尽管如此,周恩来并没有真正辞职,而是继续担任国务院总理,继续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信息来源:
[1]1956年在经济建设上的反冒进.国史网.
[2] “大跃进”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
[3]纪念周恩来逝世40周年:他的一生这样走过.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