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陷阱系列:绩效泥潭

职事拒华而不实 2024-03-14 05:44:17

大家好,本期我们继续聊国企改革陷阱系列,这一期说绩效管理。

“绩效”这个词儿,在很多企业里不招人待见,因为很多员工就认为“绩效=罚钱”,很多员工深恶痛绝。更有甚者,一些所谓大师,直接抛出神论,说“不要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应该让员工自觉的、自发的、自愿地完成工作”。很显然,持这种观点的人,他连绩效管理的“门儿”还没摸着呢,对于这种观点就没必要评价了。

在国企里,常见的绩效管理问题,有以下几类:

第一:绩效管理不成体系——“一锅粥”。

2020年的时候,我在山西做项目,一个太原的资深听友给我发了一个他们的绩效体系,打开一看,我直接楞了——我以为弄错了,我以为打开了自己电脑的上东西,因为他发我的那个绩效体系,是我10年前刚入行的时候短暂流行过的一种、非常古老的绩效体系,基本都是老式的目标管理。

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要有绩效?绩效到底是解决什么问题的?

用最直白的话来说,绩效是战略目标实现的一种过程监控工具,所以他本质上是解决的战略在执行中的过程监控问题。

某公司在2020年定了一个五年规划,假如没有绩效这个过程管理,到了2025年,直接看有没有完成。大家想想,如果真的这样管理,实现的概率有多大?

就像一个孩子,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从来没有考过试,就在高考哪天考一下,这样的学生,你不要说考多少分,答题卡都不一定会涂!

绩效管理是同样的道理。公司的5年目标,分解到1年,1年分解到12个月,然后分到每个部门、每个岗位,然后落到每个人头上。然后通过月度绩效考核,每个人对应一张表,如果每个人每月能完成,那么公司月度就完成了;如果公司每个月都完成,那么公司年度就完成了。以此类推,公司的五年目标是这么来实现的。

所以,你会发现,现代绩效考核的逻辑源头是计划。

如果计划出了问题,绩效考核肯定有问题。

说到这里,我知道肯定有很多听友说“我们企业很特殊、我们行业很特殊…没办法搞计划”。

常听咱们节目的老听友都知道,我这些年干咨询,去的每一家企业,客户都给我说过一句几乎一模一样的话——“我们企业很特殊…”。

大家有没有想过,中医看病的时候,会不会分人的职业、年龄、地域、高矮胖瘦…,比如某中医说我只给胖子看病,我只给瘦子看病…有没有这样的中医?

但是我都知道,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都是不一样。那为什么中医看病不“分人”呢?

因为只要是人,生命维持的道理是一样的。正常人不管南方北方、不管高矮胖瘦、不管男女老少都有“五脏六腑”、奇经八脉,阴阳不调和,出现“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人就会生病。

其实企业也是一样的道理,不管什么企业,国企、私企、央企,还是什么企,其根本目的都是“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所以关于绩效管理中,能否做计划这个问题,不需要讨论——答案是肯定的!

只是如何根据目标,做经营计划;如何对经营计划进行分解和跟踪、考核?这个是需要技术的!没有经过训练,直接上手,很显然短时期是难以胜任的。

绩效的体系,从顶层来说,是战略目标分解到年度,形成年度经营计划,经营计划再分解到月度绩效目标。月度绩效考核,不仅要注重结果的考察,更要注重关键过程的监控。因为从概率的角度来看,一个好的过程,出现一个好的结果的概率是比较高的!

所以,总的来说,一个相对完整的绩效体系包括战略目标的分解、经营计划的制定、绩效目标分解、绩效维度设计、绩效指标设计、绩效数据来源的分工与制衡、绩效实施过程监控、绩效评价与反馈等环节。

第二:绩效指标不够客观、不够量化——“一本糊涂账“。

实际咨询中,关于绩效指标,客户说得最多的是“指标不能量化”。

这句话,首先暴露了企业绩效管理水平是比较遗憾的!

因为从“绩效指标量化”这门技术的角度来讲,任何指标都是可以量化的!关键是看“需不需要量化”、“有没有必要量化”!

凡是说“指标不能量化”的人,他的问题在于——他不掌握绩效指标量化的技术。问题的根儿在这里,并不是“指标的问题”。就像某道数学题,不是没有解,只是你不会做而已。

去年我帮助一家央企二级公司招聘人力部长,面试的时候,我给很多参与面试的人都提了一个问题——“您认为一个比较理想的绩效指标配比,在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上如何分布?”。

这些参与面试的人,个个在简历里面“宣称自己人力资源专业能力如何之扎实、如何之专业”。

结果这个问题,没有一个人能回答得沾边!更别说高水平的回答了!

这里咱们直接说答案——“一个完美的绩效体系,一定是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的结合,其中,定性指标决不能超过20%”。关于这一条,我们有时间可以细说,这里不展开。

纯定量和纯定性,都是不可取的!

所谓定量,指的是指标设计要透明、要客观,要能用数据说话,而且数据能真实得反映工作成绩!比如,咱们常说的公司月度产品销售计划完成率、营收完成率、利润完成率、客户满意度指数等等,非常直观,可以用数据说话。

一张考核表,定量的指标,起码要占到80%。也就是说,这个人工作好坏的“基本面”,要交给“客观的指标”,而不能是领导随意性更强的“定性指标”。

所谓定性指标,定义不念了,简单说,就是那些“需要领导用主观意志去评判的东西”。

但凡一定水准的管理者,他一定都知道,企业里的情况其实很难有“非黑即白”。

很多干部为了完成某个指标,选择“急功近利”、“杀鸡取卵”,只是为了换取短暂的绩效成绩,但是企业丧失了未来。

对于这样的干部,常规的“客观数据类”的考核,往往很难做到“有效监测”。所以,这个时候是需要“定性指标”的。关于这个话题,如果您感兴趣可以给我留言,我们找个时间可以单说一期。

员工的考核成绩好坏,主要的评判就是“客观的、量化的”指标为准,这样才能在公司层面营造一个“透明的”、“相对客观的”绩效体系。

反过来说,如果整个公司的绩效体系,80%是定性,是“小王同学很优秀”类似的指标,整个公司的绩效管理就是一本“糊涂账”!

第三:缺乏过程管理——“干哪儿算哪儿”。

很多公司所谓的绩效管理,就是月初定个目标,月底人力资源部根据完成情况做工资,下个月初再设定目标,然后再根据完成情况做工资…如此循环往复。

这样的绩效管理,就是典型的缺乏过程监控!缺乏过程监控的绩效管理,其实都是“做做样子”!

说好听点,叫“效果有限”;说得直白点,就是“聋子的耳朵——摆设”而已!

绩效的精髓就在于“过程监控”。

绩效管理水平较高的公司,每个岗位会有《周计划》,人力部门或者经营部会根据每个部门报上来的《周计划》,对这些部门每周的完成情况进行“动态跟踪和统计”。

比如说,某部门一个月四个《周计划》,假如第二个《周计划》,应该完成月度目标值的60%,但是第二周过去以后,发现他们连40%都没有完成。

这种情况下,人力部门或者经营部就要及时了解,出现这种异常的原因:外部环境变化、内部协调问题、出现重大失误等等,然后,能协调的,直接协调了。解决不了的,直接上报公司领导层,由公司领导层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置。而不是等到月底,确认没有完成的情况,仅仅做个“事后统计”报上去而已。

第四:缺乏积极的绩效评价与反馈——“矛盾激化”。

常听咱们节目的听友都知道,我经常举的一个例子是,

1. 温饱水平:判断一个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是否“解决温饱”的标志——岗位说明书的水平:编写质量如何、是否在用、是否持续更新等。

如果连这个东西都达不到,说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还处于“原始阶段”,还“披着兽皮和树叶,在茹毛饮血”,还没有进入“农耕文明”。

2. 小康水平:判断一个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是否达到“小康”水平,是看绩效指标设计。

如果绩效指标,基本思路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以定量为主”,指标设计80%以上是客观的、数据化的,有一套透明的绩效体系,我认为就已经达到了“小康水平”。

3. 共同富裕:主要标志就是看公司的“绩效评价与反馈机制”做得如何。

我们上面讲了,绩效的本质是战略落地的过程监控工具。

某个月某员工因为指标完成不好,公司扣减其工资和奖金,不是公司的本意!也不是公司搞绩效考核的目的所在!

企业里,最常规的做法是员工绩效指标完成不好,扣钱之后,就结束了!开启了下个月的扣钱模式!

久而久之,就让员工产生了厌倦,产生了一个非常直观的感觉——绩效考核=罚钱!

其实这根本不是公司搞绩效管理的初衷!

绩效评价与反馈,就是要解决“企业绩效管理的初衷与员工感受”的“信息差”的问题!

每个月绩效考核结束后3日内,必须开展一个活动就是,每个员工的直接上级,要找员工进行绩效面谈——

对于干得好的:分析其继续努力的方向;对于干得不好的:指标未完成的员工,直接上级要帮助其分析,未完成的原因,寻找差距,找到下个月需要改进的点。

尤其是,未完成指标的员工,在绩效面谈以后,要和直接上级一起形成《绩效改进计划》,明确下个月的努力方向和需要弥补的差距,以提升自己的工作绩效。

而这恰恰是很多企业忽略的一个点!

烧水烧到了99度,就停了,你认为99度可以“约等于100度”了;但是那是数学上的说法!从水温的角度,99度就是99度,99度和100度是两个概念。

第五:缺乏刚性的绩效文化——“领导说话等于放屁”。

我们节目有一起讲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绩效死结,有解吗”,有一次我去某国企讲课,晚上吃饭客户高层一个副书记问我,“企业里绩效分配时,为了避免部长当老好人,给他们规定了强制分布,比如三个人必须有人1.2、1和0.8;但是在实际执行时,却出现了问题——部长让手下三个人轮流坐庄,轮流拿1.2…谁也不得罪”,他问我,这个问题,怎么解?

其实这个问题的根本在于公司没有“刚性的”绩效文化!

《孙子兵法》里讲“为将五要”:智、信、仁、勇、严。即智谋才能、赏罚有信、关爱部下、勇敢无畏、军纪严明。

前面的智、信、仁、勇,都好理解。

最后为什么是一个“严”字?

因为没有“严”字,别说你统领千军万马,给你10个人,你都未必能搞定!

这个“严”,就是对规则执行的“刚性兑现”。

比如,某支部队几点几分攻打某山头,必须拿下;要么战死,要么胜利。你作为统帅这么下达的命令,结果呢,没有拿下,你也没有“刚性兑现”,而是找了一堆理由帮助开脱。你放心,从这个时候开始,你的话,就再也没有人真正当回事儿了!因为大家知道,你的命令只是“说说而已”,不可当真!

绩效管理,其实是同样的道理!公司给每个部门定的绩效指标,规则设定是年度目标完成不了,部长就下课;结果呢,到了年末,未完成的部长,在位置上还是稳如泰山。

这样的绩效兑现,根本就没有了规则,员工对公司制度兑现的“确定性”就产生了动摇!有了这个背景,自然而然的就会产生部门负责人当老好人!

反过来说,假如你的绩效结果是刚性兑现的,不管哪个,只要年度目标完成率低于75%,必须下课。

在这个背景下,哪个部门负责人会傻到拿自己的职业生涯开玩笑?拿着自己的前途命运去当老好人?根本不可能的事儿!这个时候,部长脸色一沉,就剩下一个逻辑“谁能干,我让谁干;谁干得好,我让谁干;谁干得好,我给谁钱多”。

第六:缺乏连续性——“夹生饭”。

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这个世界上有没有完美的企业管理?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完美,只能停留在想象当中!

现实的世界,如果有“美”,一定是“缺陷的美”!

从我个人作为一个管理咨询师的角度来讲,绩效体系的设计、体系的导入、体系的试运行,都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因为,企业经营的客观环境,是不断变化的,绩效管理体系也要随之动态调整。绩效管理的价值,在于动态的持续改进;静态的绩效管理,就是刻舟求剑,会闹出笑话!

如果企业推行绩效管理,不能持续改进,追求所谓的“一蹴而就”,或者推行一年半载就“静态管理”了,最后就一定会成为“夹生饭”——既难以回到以前,又停滞不前,最后陷入“绩效泥潭”!

好的,这一期到这里,国企改革陷阱系列,下期继续。

0 阅读:1

职事拒华而不实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