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朱元璋能成功,有一个人可太关键了,这人就是被后世拿来和诸葛先生相提并论的刘伯温。刘伯温就是个地地道道的文人,可他对朱元璋登上皇位那可是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有件事值得讲讲,刘伯温特别聪明,就算朱元璋忌惮他,他也有法子应对。可即便如此,朱元璋还是一直忌惮他,最后刘伯温就不明不白地没了。
刘伯温的前半生可老坎坷了。他壮年那时候,局势影响太大了,刘伯温根本没机会实现自己的抱负。都年过半百了,才碰上一生的明主朱元璋。
那时候,朱元璋才刚刚开始起事,还没称王。可以这么讲哈,刘伯温在朱元璋没什么势力的时候就跟着他。最开始,是朱元璋把刘伯温请到应天来的,还让他当自己的军师。当然,刘伯温也对得起朱元璋的信任,打那之后就开始给朱元璋出主意想办法。
得提一下,最开始朱元璋是有点犹豫的。为啥?当时各方势力都冒出来了,他既不是最强的,地理位置也不占优势。所以,要不要称王就成了困扰朱元璋的事儿。能看出来,那时候朱元璋的野心还不咋大,实际上,他野心变大还得归功于刘伯温的到来。
那时候,朱元璋就只是韩林儿手底下的一名大将。可你知道吗?当时陈友谅、张士诚这些人,都已经各自占了一块地盘,然后自己当起王来了。
刘伯温一到这儿,马上就给朱元璋吃了颗“定心丸”。刘伯温说朱元璋身上有龙气,这意思就是朱元璋是老天定下的龙子。听了刘伯温这话,朱元璋马上就有了信心,没过多久就正式称王了。
可以讲,朱元璋能有日后的那些功绩,这全都离不开刘伯温。要说朱元璋心里没称王的野心,那谁都不会信,他就是缺个像刘伯温这样推他一把的人。
打那以后,朱元璋对刘伯温就越发信任了,往后打仗的时候,总是把刘伯温带在身边。“鄱阳湖之战”可是决定朱元璋将来发展方向的一场大战!得说一下,当时就是刘伯温帮着朱元璋打败了陈友谅,这才给大明王朝的建立打下了根基。
后来,刘伯温又帮朱元璋拟定了灭元的计划,这就帮朱元璋把所有障碍都给清除掉了,让他顺顺当当登基做了皇帝。朱元璋登基之后,也没亏待刘伯温,给他封了侯。不过,大家肯定也能瞧出来,刘伯温的功劳那可大了去了,就算是册封,也不该就封个侯,怎么着他也得和李善长一样的地位。
从这儿就能瞧出来,朱元璋已经对刘伯温有所忌惮了,他想打压刘伯温,所以故意不给他高的职位。
后人老是把朱元璋和刘伯温、刘邦跟张良放在一块儿比较,可实际上这两人之间差别大着。第一,刘邦可不像朱元璋似的,对功臣大开杀戒;第二,张良懂得见好就收。
毕竟谋臣嘛,作用就是帮君主出谋划策,事情一办成,君主就用不着你了。你看朱元璋就是这么个想法,这从他身上就能看出来。大明建立之后,只有有事的时候,朱元璋才会去找刘伯温问问,没事的时候,朱元璋压根儿就不会去找刘伯温。
封建王朝那些皇帝,要是有一个既忠心又聪明的人,还有一个忠心但愚笨的人放在面前让他选,他会选哪个?可以这么讲,没哪个皇帝会去选那个聪明人。为啥?在皇帝看来,太聪明的人要是用起来,会让自己心里不踏实。
刘伯温的悲剧,有个原因得说说,就是他太聪明。大家都知道,朱元璋一开始就是个放牛娃,啥都不懂。就算后来当上皇帝了,他的出身也改不了。刘伯温那么聪明,在某种程度上,会让这个皇帝产生自卑感。
曹操被世家欺辱过,所以他才不喜欢世家,每次提到世家,就会让他回忆起那段日子。刘伯温很聪明,这可让朱元璋有了危机感,特别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
朱元璋登基之后,疑心一天比一天重,就连那些曾经跟着他出生入死的将领,他也忍不住怀疑起来。
那肯定得先说李善长。这时候的李善长是丞相,朱元璋就打算把他从丞相的位子上弄下来。
但之后让谁当丞相,朱元璋有点拿不定主意,就去找刘伯温打听。这时候,朱元璋给刘伯温说了三个人名儿,这三个人可都是朱元璋当时想要重点任用的。
刘伯温心里明白着,可他还是反对朱元璋选的人。不管是杨宪也好,汪广洋也罢,还有胡惟庸,刘伯温都说他们不适合做丞相。
这朱元璋一听,心里就忍不住有点恼火了。前面不是说过嘛,这三个人可是朱元璋想重用的,这就说明在朱元璋心里,他们是能担当大任的。刘伯温这么一搞,可把朱元璋弄得很不高兴。
这不,朱元璋就说了,你既然说他们干不了丞相这活儿,那你自己来当丞相得了。刘伯温察觉到朱元璋的情绪后,马上就说自己也不适合,让朱元璋再找别人。
当然了,这一回刘伯温这么做,在朱元璋心里种下了不满的种子,朱元璋还有些忌惮他。为啥?因为朱元璋自己都没瞧出那几个人有啥问题,刘伯温却能看出来。
刘伯温特别聪明,这谁都知道。就因为这个,被朱元璋忌惮也不奇怪。不过,这还不是导致刘伯温最后没个好下场的主要原因。还有个因素,就是以刘伯温为头头的浙东派,和以李善长为头头的淮西集团之间的党派斗争。
可以讲,朱元璋是乐意看到两边有党派之争的。为啥?毕竟要是下头的大臣们全都紧紧抱成一团,这对统治者来说可不好管理。
刚开始的时候,外边战争还没平定,所以朝中的党派斗争没那么激烈。等把元朝赶出中原之后,党派斗争就明显起来了。
这里得提一下,后世对刘伯温为官的评价可高,都说他当官清廉,性子刚强,特别痛恨丑恶的东西。就因为他性格很直,宁死也不弯腰,所以在朝廷里特别容易得罪人。
得承认,这人是个好官。可不管啥时候,得罪太多人总归不是好事。当然了,要是能得到皇帝的庇护也还行。可惜,这时候朱元璋心里早就没法完全相信刘伯温了,甚至还对他有了戒备。
李善长带头的淮西集团很快就对刘伯温下手了,把刘伯温撵回了老家。没过多久,朱元璋又把刘伯温叫回来。其实,要是朱元璋真没对刘伯温有啥想法,就不会让他回老家了。
可惜,刘伯温到底还是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又回到朝堂上去了。最后,他用了胡惟庸带来的医生,病就越来越严重了。可朱元璋听到这个消息后,也没什么太大的反应,就只是让刘伯温好好养病。我想,就刘伯温那么聪明的人,到这个时候肯定已经明白朱元璋容不下他了。
刘伯温为大明江山立了那么大的功劳,最后还是没逃过“狡兔死,走狗烹”的惨事。为啥刘伯温会有这样的悲剧?这里面原因不少,不过最关键的还是朱元璋的猜忌。对大臣们来讲,怕的不是犯错,而是被皇帝猜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