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别人作品,有些人破口就骂,有些人反躬自省,有些人觉醒开悟

四海易文字 2024-06-09 10:27:27

近段时间写了一些关于13届国展入选作者的推文,以前发出的推文没有如今这么“热闹”,主要原因,一是粉丝量的增多,二是平台增加了评论功能,好家伙,有了评论功能之后,似乎激发了读者评论的欲望,有叫骂声,有赞叹表扬者,有针对创作者进行人身攻击,有对书法之外的猜测臆想,五花八门,唾沫横飞………

所谓人上一百、种种色色,欣赏书法专栏,绝大部分书友对书法有一定的见识,有的点评确实很专业,让笔者佩服。有的除了骂人还是骂人。一件作品的好坏,系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不可能像数学加减法那样直观的判断,对与错,好与坏,立马可见。

书法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千年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就算熟读了书法史,现实中也不可能对每一种形式都能做到了如指掌。人的思维和记忆是有限的,再聪明的人也有知识盲点,记忆力再好的人,也有记不起来的事,是人都写过错别字,这些都是现实。

观看展览的作品,可以从观者的言辞看出点评者的书法水平及修养,读字如见人,多是心境的一种表现。(以下属于个人的观点,不一定正确,如有错漏,请批评指正,四海易术拱手)

言从口出,多为心声。表达的观点代表了当时的立场,同时间、事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看法可以随着意识的改变而改变,不一样的人,有不一样的人生,书法人的批评,构成了书坛的万千姿态。

第一种姿态:动物的本能,怼天、怼地、怼空气

看到了一件作品,以自己的审美为准绳,用自己审美工具来检验作者的创作水平,附合自己的审美意识的,就为好作品,不符合自己欣赏水平的就是差作品。认为这么差的作品能入选国展,要么有钱,要么有势。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认为评委操纵评审。打开自己的骂人模式,什么话刺激就“扫射”出什么语言。这种不问青红皂白,破口大骂者,显然是动物的本性,不思考、也不计后果,只图嘴巴快活。这种人就算看了再多优秀的作品,对自己也没有益处,眼界依然得不到提高,主要的原因是欣赏角度、欣赏心态带有偏见。

接纳包容的“水池”已满,再好的山泉,是倒不进去的。《汉书·东方朔传》中也说:"以管窥天,以蠡测海"。白话就是:从竹管孔里张望天空,用贝壳做的瓢来测量海水。比喻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狭窄浅薄。

第二种姿态:反躬自省,从自身找原因

很多人欣赏书法作品,以欣赏别人的优点为目的,反思自己的创作,自己书写时,会不会想到作者的那些巧思?特别是欣赏到自己学习的门类,更是留心观察。有了自醒心就是进步的开始,懂得反省,就会明白入展作品哪些地方是优点,哪些地方是缺点。缺点的部分自己创作时尽量避免,优点的部分刻意去观察总结,点评时有理有据,懂得反躬自省的人,通常带有理性的思维。古人云,“智者不惑” 这句话意味着有智慧的人永远不会感到困惑和茫然,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追寻的是什么。这些“明白人”具有清晰的目标和坚定的信念,能够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第三种姿态:做情绪的主人

在网络上欣赏作品或者在线下展厅观展。看到作品都能心平气和,以代入的方式走进作者的内心,窥探作者的创作思维。能接纳别人的优点和缺点,评论时也极为公正,就事论事,以理服人。表达个人的观点,不纠结,不强辩。路是弯的,理是直的。以证据来验证自己的思路,做情绪的主人。语言措辞缓慢且稳重,控制情绪,不失言、不失礼、不识理。这样的点评,这样的评论,哪怕是批评也受到人的尊重。

福建的朱以撒老师,天津的齐玉新老师,早年写了很多评论文章,窥探到创作者的思路,用笔习惯,败笔败在哪里?扶正须注意哪些?并引用经典进行说明,批评者见了这些理证相济的文章,多有感谢致辞。

当今书坛,有很多书友对曾翔老师、田蕴章、田英章老师进行批评,也有人身攻击的一些措辞。他们从来都没有站出来和他们对骂,也没有请学生为他们辩驳,看出他们对人生的态度,对情绪的控制,还是值得学习的。

网络上有个六七岁的小女孩调侃曾翔老师,叫曾翔老师向她学书法,曾翔老师微笑的说,这是一件好事,表明书坛后继有人。如此的冷静,且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也不是一般人的雅量。(骂曾翔老师的人可不少,从来没有看到曾翔老师或者曾翔老师的学生和他们对骂)情绪越稳定的人,人活着越舒服。

宠辱不惊,

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

望天上云卷云舒。

第四种姿态:专注中顿悟

很多书友欣赏别人的作品,带着“提灯定损”的眼光,观察仔细,将对方的优点放大,找出作品的“字眼”,将同类的作品进行归类,将打动人的地方进行标识,欣赏一件好的书法,就如读一本好书,找到打到人心的地方。

古人有“看碑三日不走”的美谈,欧阳询在一次出行中,无意中发现了一块古碑,这块碑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索靖的作品。欧阳询被这块碑的书法艺术所吸引,于是驻马浏览,看了很久后才离开。然而,当他走离古碑几百步后,又返回来,下了马站在碑前继续观察。等到他感到疲乏时,甚至铺开皮衣坐下来观察。最终,欧阳询竟然守在碑前三天三夜方才离去。这个小故事不仅展现了欧阳询对书法的热爱和执着,对艺术的敬畏和追求。

欣赏优秀的作品,倾心的关注,全身心接纳的方式,专注忘我,生活中的一篇文章,一件作品,一次谈话,一次经历,反省至深刻处,也就是老人常说的“胜读十年书”。决定进步,有时不是能力而是心态,批评和自我批评,这是心境更是态度。

0 阅读:18

四海易文字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