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CDC的研究表明,不论性别,所有年轻人都在遭遇心理上的痛苦,但如果纳入性别的考虑,女孩则是承受更多痛苦的主体。
美国疾控中心(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CDC)称少女们心理状态欠佳。根据青少年风险行为调查项目(the 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y)在2021年获取的数据,疾控中心发表了新的报告,称青少年们濒临绝望,在悲伤的情绪中感到虚弱,并且被暴力和自杀的想法困扰。
CDC每两年开展一次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和行为的调查,在全国范围内抽样提问17000位高中生。此次调查的结果在某些方面仍然是可喜的,显示出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一些公共干预行为的积极成效:譬如,与过去几十年相比,吸毒的、没有安全措施而进行性交的青少年人数减少。
然而,调查结果显示,美国青少年整体的心理状态极度令人担忧。相比于疫情之前,现在更多的青少年困于持续性的忧伤或烦躁情绪,这些情绪已经影响到他们的正常生活。他们会更频繁地考虑自杀并且付诸行动。除此之外,报告还显示,青少年更多地遭受人际暴力,包括但不限于网络暴力或者校园暴力、被持械威胁或伤害、驱使其离家出走的家庭暴力,以及性虐待和强奸等。凯萨琳·埃西尔(Kathleen Ethier)是CDC青少年和校园健康生活研究的首席专家,她接受国内公共无线电台(NPR)的采访时说道:“毫无疑问,这些数据说明青少年正处于困境之中”。
学校是美国青少年为数不多能接受心理健康服务的场所,报告也指出学校的有力干预是化解青少年心理危机的方式之一。尽管开展心理咨询的费用对学校财政来说是不小的负担,但校外的资源通常花费更高昂且供不应求。报告强调,学校是理解疫情对青少年心理状态影响的一个重要变量:疫情带来了很多压力和不确定,长期封控阻碍了青少年对学校心理健康资源的获取,这可能是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变得严重的因素之一。
然而数据呈现的性别差异格外明显,这表明针对青少年心理危机的有效解决方式应该上升到政治层面,而非局限于体制改革。性别差异是指,女孩们几乎在每一项问题指标中都比男孩严重程度更甚。更高比例的女孩感到抑郁和绝望:相比于29%的男孩有抑郁症状,女孩的比例达到了惊人的57%,更多的女孩需要服用酒精和类鸦片活性肽等舒缓药物。并且,认真地考虑过自杀的女生的比例超过男生的两倍(女生为30%,男生为14%)。在过去的十年里,有自杀想法的女生的比例以60%的速率急剧增长。
在造成性别差异的因素里,最令人难受的是女孩们遭受的暴力大大增多。“几乎在每一种暴力类型的统计下,女孩们都比男孩们承受更多,”埃希尔博士在接受时代周刊的采访时提及这一调查结果。即使是性别无涉的霸凌,也是女生受到更多伤害。性别暴力的增长就更毋庸置疑,有18%的女孩声称自己在过去一年中遭遇了性别暴力,这一数据相比于2017年有20%的涨幅。而14%的女孩被强奸,和2019年对比,涨幅达到了骇人听闻的27%。
性别差异覆盖所有不同种族的群体,但部分女孩的处境更加糟糕,主要是印第安人和阿拉斯加人,而在LGBQ+群体(调查中不再对其区分性向)中,任何性别的人都在经受更严重的暴力和心理健康问题。然而性少数群体并不像其他女孩一般,近年来在心理压力和遭受暴力的指标上有如此猛烈的增长,他们面临的问题已经是老生常谈,例如酷儿青少年长时间受到不良对待。
这些问题不是依靠增加心理咨询师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文化转向。但美国的政策制定者们却一直视而不见,并不愿意打击甚至惩罚攻击和强奸女孩的男孩们。
减少对女性实施暴力、尊重并认可她们的人格尊严,这一美好世界已不再触手可及。CDC的调查之后,悲剧仍在上演:2021年罗诉韦德案被推翻,妇女的堕胎权再次悬置;公立学校和大学中有关种族主义、性取向等教育内容的文化战,本质上只是两党斗争的工具;MeToo运动节节败退,性虐待仍被文化和制度环境所包容。LGBQ+青少年和其他少女承受如此严重的暴力和心理压力,是现今社会环境的自然产物:性别一致性的强化与依赖强权和法律维护的性别等级观,早已登上政治议题焦点的宝座。在当下,女孩们渴望这样的“理想国”:更加尊重她们的个性,珍视她们的才能和抱负。而不是将她们作为生育工具看待,且决策者们不会因陷于失去性别优势地位的恐惧而拒绝采取必要措施改善她们的境况。
少女的心理健康危机是不断恶化的社会性紧急事件。作为成年人,我们能帮助她们减轻痛苦的路径是,创造更加尊重她们的环境,让她们的生活更加欣欣向荣、充满希望。一言以蔽之,我们需要为女孩们建设充满希望的未来和珍视她们的国度。
用户10xxx86
因为她们每天生活在流氓窝里,自己也是女流氓,不值得同情,她们要来中国受性侵的就是我们中国男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