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没毛病,情绪很正常,没有压力大,就是不想上班,日复一日的“上班如上坟”,天天如此有什么意义呢?
这种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倦怠”,重度的叫做能量耗竭,整条血槽被清零,表情麻木,眼神空洞,日子难以为继。
如果你正处在这样一种倦怠状态中,有什么好的办法应对呢?李松蔚老师推荐了两个“区分”,分享给大家:区分休息时间、用“区分”来应对工作的“无意义感”。
一、区分休息时间。一提到休息,不少人自然的想到,累了就刷刷手机,看看短视频,但是注意:你这样的“休息”效果好吗?“休息”完后神清气爽了吗?
不会的,哪怕你从早到晚刷了一整天的短视频,给自己“休息”了一整天,你还是感受不到“神清气爽”,因为这不是真正的休息。
明明休息了啊,娱乐了一整天,为什么还是会感到累?真正的原因是:你的身体在休息,你的头脑没在工作,但却始终绷着一根弦:“我在浪费时间”
你下意识里仍在觉得自己在做“不应该”做的事,它会带来沉重的负罪感,看上去休息了,其实是另一种消耗。这是“卷”习惯了,虽然意识上在让自己休息,但心灵深处却不曾放过自己
所以,李松蔚老师说:区分休息时间,就是要把这段时间定义为,什么都不做,并且不需要为“什么都不做”而责备自己。
我自己有过这种体验,比如每天洗完澡之后到正式睡觉之前,是一天里最轻松最幸福的时间,甚至不想睡太早。因为自己在内心里,把这段时间当成“不需要努力”的时间,是真正的休息
二、用“区分”来应对工作的“无意义感”。你的工作当中有一部分是熟悉、简单、重复性的,不会给你带来兴奋感。而另一部分则是带有挑战的,可以让你发挥创造力,把它们区分出来。
一般重复性的工作占70%~80%是比较理想的,有挑战的工作,占20%~30%,这个比例是有科学依据的,是根据大脑运行的机制设定的。对待有挑战性的工作,你就不会陷入倦怠。
如果你在区分时,发现工作全部是简单重复的,毫无挑战,怎么办?给自己加戏!即便是一个出租车司机,除了重复的开车,你仍然可以研究乘客状态、陪乘客聊天,提供情绪价值,甚至研究下接单最优策略,发掘创造空间,在工作中找到乐趣。
你说我是一名流水线工人,能有啥创造空间。那也可以做个区分,叫人生阶段区分。你的工作大概率不会跟随你一辈子,过了这个阶段之后,你的挑战就会出现,我们可以在自己想象的世界中,区分出一块有希望感的空间,让自己乐于投入其中,像是给忍受平凡的奖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