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将汉献帝扶上皇位是遵循汉灵帝遗诏,其和关东诸侯并无二致

史海撷英 2025-01-01 21:39:10

东汉中平五年(188年)三月,面对天下兵寇不息的局面,汉灵帝采纳刘焉的建议,改刺史为州牧。自此开始,地方郡县有什么事,向州牧汇报即可。皇帝只需要问责州牧。

汉灵帝这么改,有利于资源整合,荡平地方匪患。可州牧掌握了一州的军权、政权、财权。他要是不听调动,朝廷又该怎么办呢?

当时的汉灵帝已经病入膏肓,没来得及解决这个事,便撒手人寰。

灵帝驾崩后,东汉政府迅速崩盘。而造成这场末日大剧的,有三个关键人物:一个叫何进。一个叫袁绍。一个叫董卓。

何进出身屠户家庭,由于其妹何氏得宠于灵帝,被立为皇后,何进也因此受到重用。黄巾起义期间,汉灵帝无人可用,遂拜何进为大将军,统领左、右羽林兵,镇压洛阳附近的黄巾军。

何进不懂军事,但他有自知之明。平时与士大夫关系较好。因此担任大将军期间,何进身边聚集了一批军政人才,这些人大多是世家子弟。

何苗

黄巾起义被平定后,荥阳又爆发叛乱。汉灵帝派何进的弟弟、时任河南尹何苗剿匪。何苗不辱使命,击败群贼,得胜回朝,获封车骑将军、济阳侯。

随着何进、何苗大权在握,灵帝发觉事态不对。一来,东汉朝廷由外戚、宦官、士族三股势力共同维持。现在何进与士大夫眉来眼去,一旦旧有的平衡被打破,势必会威胁皇权。二来,灵帝不喜欢何皇后所生的刘辩,希望传位于王美人所生的刘协。只是因为何进掌握重权,灵帝才迟迟不决。“初,何皇后生皇子辩,王贵人生皇子协。群臣请立太子,帝以辩轻佻无威仪,不可为人主,然皇后有宠,且进又居重权,故久不决。”

为了制衡何进,灵帝决定设立西园八校尉。分别是上军校尉蹇硕、中军校尉袁绍、下军校尉鲍鸿、典军校尉曹操、助军左校尉赵融、助军右校尉冯芳、左校尉夏牟、右校尉淳于琼。理论上,西园八校尉的老大是蹇硕,直接听命于汉灵帝。其余七人听命于蹇硕。

蹇硕的权势在何进之上。

然而,袁绍、曹操、淳于琼都是士族阵营,又岂会听命于蹇硕?

“是时,置西园八校尉,以小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虎贲中郎将袁绍为中军校尉,屯骑都尉鲍鸿为下军校尉,议郎曹操为典军校尉,赵融为助军校尉,淳于琼为佐军校尉,又有左右校尉。帝以蹇硕壮健而有武略,特亲任之,以为元帅,督司隶校尉以下,虽大将军亦领属焉。硕虽擅兵于中,而犹畏忌于进,乃与诸常侍共说帝遣进西击边章、韩遂。”“进阴知其谋,乃上遣袁绍东击徐、兖二州兵,须绍还,即戎事,以稽行期。”他们这一拖,就把灵帝拖驾崩了。

蹇硕

汉灵帝晏驾前,心有不甘,将刘协托付给蹇硕。

蹇硕接受遗命,不敢怠慢,立即着手干掉何进。毕竟只有先弄死何进,整倒何家,才能扶持刘协上位。

中平六年(189年)四月,蹇硕在皇宫中设下埋伏,只等何进入宫吊唁,就将其斩杀。但何进命大,通过安插在蹇硕身边的眼线,逃过一劫。事后,何进强行立刘辩为帝。是为汉少帝。何皇后则变身为皇太后。

蹇硕见木已成舟,依旧不甘心,又打算联合十常侍翻盘。不料,十常侍鼠目寸光,出卖了蹇硕,拱手将兵权交出。

袁家人与何进关系很好,因此刘辩继位不久,袁绍的叔叔袁隗便荣升太傅,与何进参录尚书事,共同辅政。

何进掌握军权、政权后,旋即将矛头指向外戚董家。因为刘协是灵帝生母董太后抚养长大的。若不清洗董家人,刘辩的皇位就不稳固。

“初,后自养皇子协,数劝帝立为太子,而何皇后恨之,议未及定而帝崩。何太后临朝,重与太后兄大将军进权埶相害,后每欲参干政事,太后辄相禁塞。后忿恚詈言曰:‘汝今辀张,怙汝兄耶?当敕票骑断何进头来。’何太后闻,以告进。进与三公及弟车骑将军苗等奏:‘孝仁皇后使故中常侍夏恽、永乐太仆封谞等交通州郡,辜较在所珍宝货赂,悉入西省。蕃后故事不得留京师,舆服有章,膳羞有品。请永乐后迁宫本国。’奏可。何进遂举兵围骠骑府,收重,免官自杀。后忧怖,疾病暴崩,在位二十二年。民闲归咎何氏。丧还河闲,合葬慎陵。”

袁绍

整倒了董家,袁绍建议何进将十常侍一勺烩。

自‌汉桓帝开启“党锢”以来,士大夫与宦官就是一山不容二虎。现在宦官势微,袁绍当然要痛打落水狗。

何进对袁绍的主张深以为然,但何太后不同意。“进甚然之,乃称疾不入陪丧,又不送山陵。遂与绍定筹策,而以其计白太后。太后不听,曰:‘中官统领禁省,自古及今,汉家故事,不可废也。且先帝新弃天下,我奈何楚楚与士人对共事乎?’进难违太后意,且欲诛其放纵者。绍以为中官亲近至尊,出入号令,今不悉废,后必为患。”

古代太后临朝,并不能直接面见朝臣,甚至是会见亲哥哥都有严格限制。而太后与朝臣联系,要通过宦官、宫女才能完成。如此一来,宦官与外戚看似敌对,实乃一体共生的关系。毕竟外戚执政,要有太后做保障。而太后要想干预朝政,必须依赖宦官作为传声筒。现在何进打算诛杀十常侍,在何太后看来,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一旦没了宦官,太后的权势就会被削,继而何进的权力也会受到波及。

何进不懂其中道理,袁绍门儿清。袁绍还深知何进靠宦官、宫女与何太后沟通,消息极易走漏。怕是十常侍早有准备了。故而,“绍等又为画策,多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使并引兵向京城,以胁太后。”

何进当即表示同意,遂派王匡、毌丘毅、张辽、鲍信、张扬等人到外地招募兵马,又以大将军名义招董卓、丁原、桥瑁率军进京待命。

董卓

于是,董卓登场。

董卓祖籍凉州,生于豫州颍川郡,后来又回到老家发展。与羌中豪帅多有联系。约在熹平年间,董卓被袁隗征为掾吏,出任并州刺史、河东郡太守。傍上汝南袁氏,让董卓的仕途少走了很多弯路。

汉灵帝在位后期,董卓在西北镇压羌人和黄巾军起义,建立了一支战斗力较强,且只听命于自己的凉州军团。诸军只知有将军,不知有天子,不可不虑。

中平五年(188年),灵帝征召董卓回朝,担任少府,管理皇家的琐碎事务。董卓不愿放弃兵权,百般推辞。国家疲弱之际,灵帝也无力深究,只得诏命董卓为并州牧。并州牧的权力可比少府大多了。但董卓还是不想交出兵权。

灵帝见董卓如此狡猾,终于是怒了。然而董卓手上有兵,有恃无恐。最终经过一番讨价还价,董卓带上五千亲兵(也有说三千人),前往并州赴任。可行至河东郡,董卓又不走了,留在河东,观察洛阳局势。

不久,何进、袁绍私招董卓进京。董卓得知消息,立即动身。同时还上书弹劾十常侍。

何进

见董卓人未到,心已至,尚书卢植、尚书侍郎郑泰苦谏何进,说:“诛中官,不足外征兵,且董卓凶悍,而有精兵,必不可制。”何进起初不听。后面又发现言之有理,急忙派人阻止董卓进京。

然而,丁原是何进的人,桥瑁与袁氏只是合作关系。只有董卓是“自己人”。袁绍又岂会让何进得逞?于是,袁绍便私下告诉董卓:继续前进!别管朝廷旨意。

中平六年(189年)八月,董卓率军抵达洛阳城郊。“大将军何进将诛宦官,召并州牧董卓,至渑池,而进意更狐疑,遣劭宣诏止之。卓不受,遂前至河南。劭迎劳之,因譬令还军。卓疑有变,使其军士以兵胁劭。劭怒,称诏大呼叱之,军士皆披,遂前质责卓。卓辞屈,乃还军夕阳亭。”

尽管在种劭的义正言辞下,董卓同意暂退到洛阳城西二十里处扎营。但洛阳已在眼皮子底下。董卓想进城,随时都可以。

八月二十五日,洛阳爆发十常侍之乱,何进被杀。紧接着,袁绍、袁术打着给何进报仇的名义,带兵冲入皇宫,一口气杀了两千多人。混乱中,何苗被杀。耐人寻味的是,杀何苗的不是别人,正是何进的部将吴匡。

董旻‍

何苗死后,董卓之弟董旻掌控了他的部队。

八月二十八日,董卓得知洛阳大乱,又听闻刘辩被宦官挟持到了北邙山,便带人冲向北邙山。“卓远见火起,引兵急进,未明到城西,闻少帝在北芒,因往奉迎。帝见卓将兵卒至,恐怖涕泣。”“卓与帝语,语不可了。乃更与陈留王语,问祸乱由起;王答,自初至终,无所遗失。卓大喜,乃有废立意。”“河南中部掾闵贡扶帝及陈留王上至雒舍止。帝独乘一马,陈留王与贡共乘一马,从雒舍南行。公卿百官奉迎于北芒阪下,故太尉崔烈在前导。卓将步骑数千来迎,烈呵使避,卓骂烈曰:‘昼夜三百里来,何云避,我不能断卿头邪?’前见帝曰:‘陛下令常侍小黄门作乱乃尔,以取祸败,为负不小邪?’又趋陈留王,曰:‘我董卓也,从我抱来。’乃于贡抱中取王。”

自古权臣上位,都是尽可能地扶持蠢人当皇帝。找个聪明人上去,不是自己给自己挖坑吗?难不成董卓失心疯了?显然不是。第一,立刘协是汉灵帝遗诏。废刘辩,立刘协,属于拨乱反正。第二,东汉外戚通过中朝系统和军权,把控决策权;士大夫阶级通过外朝系统和入仕权,把控行政权。两者之间虽有矛盾,但也能合作,共同对付宦官势力。

换言之,东汉王朝不仅是皇帝轮流执政,外戚也是轮流执政。外戚执政,至少在帝国解体之前,拥有相当强的合法性。在这种情况下,刘协聪明与否,好不好控制,并不重要。董卓必须要通过拥立刘协,攀附董太后的家族,获得外戚身份,才能掌控大权。哪怕董太后是冀州人,董卓是凉州人,彼此八竿子打不着,他也必须要这么做。

董卓进城,让袁绍陷入了被动。

对于袁绍而言,他下这盘大棋,最好的结果是何进活着,宦官覆灭,董卓从哪来回哪去。尔后,袁绍为“党锢之祸”平反,赢得天下人心,继而架空何进。当然,何进与宦官同归于尽、董卓进城,也没关系。

鲍信

“及卓将兵至,骑都尉太山鲍信说绍曰:‘董卓拥制强兵,将有异志,今不早图,必为所制。及其新至疲劳,袭之可禽也。’绍畏卓,不敢发。”彼时的董卓才几千人马。如果何进余党和汝南袁氏联起手来,第一时间将其压制,袁绍仍然是最大赢家。结果袁绍却因畏惧董卓兵强马壮,错失了机遇。

这时候,董卓给人的印象还是袁隗的门生故旧。鲍信摸不透袁绍的真实想法,为求自保,只得连夜跑路。一同逃走的还有王匡。

鲍信、王匡跑路,使得本就群龙无首的何进余党更加人心涣散。董卓抓住机会,将他们收入囊中。张辽就是此时归顺董卓。

之后,丁原和董卓叫板。董卓又策反吕布,诛杀丁原,吞其部众。

随着对手跑得跑,死得死,董卓终于亮出了底牌——废刘辩,立刘协。

见此情形,袁绍怒了。“顷之,卓议欲废立,谓绍曰:‘天下之主,宜得贤明,每念灵帝,令人愤毒。董侯似可,今当立之。’绍曰:‘今上富于春秋,未有不善宣于天下。若公违礼任情,废嫡立庶,恐众议未安。”卓案剑吆绍曰:‘竖子敢然!天下之事,岂不在我?我欲为之,谁敢不从!’绍诡对曰:‘此国之大事,请出与太傅议之’。卓复言‘刘氏种不足复遗。’绍勃然曰:‘天下健者,岂惟董公!’横刀长揖径出。悬节于上东门,而奔冀州。”这波操作,让他挣足了面子。

袁隗

但关键时刻,袁隗没有与袁绍站在一条线上。“卓以废帝议示太傅袁隗,隗报如议。”刘辩被废当天,董卓还没动手,袁隗就先动手了。“甲戌,卓复会群僚于崇德前殿,遂胁太后策废少帝,曰:‘皇帝在丧,无人子之心,威仪不类人君,今废为弘农王,立陈留王协为帝。’袁隗解帝玺绶,以奉陈留王,扶弘农王下殿,北面称臣。太后鲠涕,群臣含悲,莫敢言者。”

九月初三,董卓派人用毒酒鸩杀何太后。同时,董卓还让人扒了何苗的坟,开棺戮尸。

这套流程很残忍,但董卓做的没毛病。​民间传言,何皇后鸩杀了董太后。而何苗曾协助何进逼死董重。老百姓相信一报还一报,一命抵一命。董卓想要攀附外戚董家,就得这么干。紧接着,董卓宣布为“党锢之祸”彻底平反。他还“除旧布新”,大举提拔韩馥、刘岱、孔伷、张咨、孔融、应劭、张邈等名士,担任地方要职。甚至不计前嫌,对弃官而走的袁绍、王匡、鲍信等人授以太守,以示和解。这些举措使董卓赢得天下人的赞誉。

另一边的袁绍对此自然是咬牙切齿。因为如果刘协是汉灵帝敲定的接班人,那刘辩、何进、何太后,岂不都是篡位者?这等于将袁绍之前劝何进谋诛宦官的功劳,给抹杀了。袁绍不仅无功,还变成了篡位者的元从。更倒霉的是,袁绍逃到冀州后,还被韩馥派人限制了人身自由。

不过,看似赢了的董卓,终究还是输了。为何输了?因为时代变了,游戏规则也变了。人的欲望无穷无尽。当汉灵帝改刺史为州牧,亲手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后。地方实力派已不受朝廷节制。

于是,桥瑁冒充三公,写信给各州郡长官,历数董卓罪状,称“见逼迫,无以自救,企望义兵,解国患难”。“韩馥字文节,颍川人。为御史中丞。董卓举为冀州牧。于时冀州民人殷盛,兵粮优足。袁绍之在勃海,馥恐其兴兵,遣数部从事守之,不得动摇。东郡太守桥瑁诈作京师三公移书与州郡,陈卓罪恶,云‘见逼迫,无以自救,企望义兵,解国患难。’馥得移,请诸从事问曰:‘今当助袁氏邪,助董卓邪?’治中从事刘子惠曰:‘今兴兵为国,何谓袁、董!’馥自知言短而有惭色。子惠复言:‘兵者凶事,不可为首;今宜往视他州,有发动者,然后和之。冀州于他州不为弱也,他人功未有在冀州之右者也。’馥然之。馥乃作书与绍,道卓之恶,听其举兵。”

董卓

能关起门来称王称霸。谁还愿意陪董卓玩那套三角制衡的老把戏,受朝廷节制?

而要兴兵讨董,袁绍是最有号召力的人物。这不仅因为他出身显赫,还因为他与董卓当面吵架的举动。

初平元年(190年)正月,关东十几位州牧、刺史、太守、国相,公推袁绍为盟主。起兵讨伐董卓。

不出意外,这场讨董战争最后沦为闹剧。

事实证明,董卓不是好东西,关东群雄也是一类货色。

按理说,关东联军难成大事,董卓手握皇帝,他的赢面并不低。但面对百年未有之崩坏局面,尤其是看到自己任命的官员,纷纷奉袁绍为盟主,打算再拥立一个新皇帝刘虞。董卓的心态坏了。

一个人心态失衡,往往会破罐子破摔。董卓就是如此。

初平元年(190年)二月,董卓出动军队,挟持刘协及群臣,强令洛阳居民西行。

大冬天的来这么一出,老百姓毫无准备。一时间,洛阳内外积尸满路,哭天抢地。

董卓‍

三月,在杀了袁隗全家,以泄私愤后,董卓下令焚毁洛阳。又指使吕布挖掘帝王、公卿大臣的陵墓,获取珍宝。

这场浩劫使东汉近二百年来在洛阳的建筑文物毁灭殆尽,也让董卓之前费尽心思积攒的人心烟消云散。

西逃长安后,董卓囤积财物,打算终老于郿坞。他还曾自言:“事成,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

从董卓的自言不难看出,他与关东群雄并无二致。论野心,董卓甚至还远逊于袁绍、袁术、曹操、刘备、孙权等。然而由于士大夫书写史书。最重要的是,魏蜀吴的奠基人曹操、刘备、孙坚,都参与了讨董战争。史官要给自家主公贴上正义标签。这在无形中就给人一种印象——关东联军讨伐董卓是正义讨伐邪恶。但关东群雄讨伐董卓是假,不承认中央政府才是真。董卓行废立之事,让地方实力派有了堂而皇之的借口,公开独立。这场战争,不存在正义的一方。苦的只是千千万老百姓。

1 阅读:27
史海撷英

史海撷英

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