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抑郁症纪录片刷屏!面对抑郁,是现代人的必修课

茂德看养护 2024-06-04 00:23:57

上周,中国首部大体量、全方位解读抑郁症的纪录片走进了大众视野——《我们如何对抗抑郁》。

海报上,每个人都延伸出混乱的线条,他们的困境不同,又交织成共同体。

关于抑郁症的报道和科普早已屡见不鲜,但我们对抑郁症的重视与了解,仍远远不够。

纪录片前三集,视线聚焦在受抑郁症影响最大的三个群体身上。

青少年抑郁

第一集的标题引人深思——少年已知愁滋味。

流行病学数据告诉我们,9-18岁青少年抑郁症状的检出率近15%,稍不留意就会发展成为抑郁障碍。

这意味着十个青少年里面,很可能就有一个在青春期前后遭遇抑郁症。

可少有家长们主动去理解这些孩子心理世界的剧变,也对青春期的破茧之痛难以理解。而是选择成为埋起头的鸵鸟,不关注、不触碰、不解决。

这种忽视轻则让孩子的青春期痛苦无比,成年后也更难获得幸福感。

重则会认知受损,在生活和学习中举步维艰,最终选择把自残、自伤当做缓解负面情绪的方法。

而最极端的情况,是放弃生命选择自杀。

在2005年第1次全国规模的城市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结果显示:

19.6%的受试者曾考虑过自杀6.0%曾制定自杀计划2.4%曾采取自杀行动

但让家长们接受“孩子患有抑郁症”却颇有难度。

代际之间难以跨越的认知差距,更年期遇上青春期,家长望子成龙却不能正面教育的种种问题,都在阻碍他们真正的接纳:我的孩子会抑郁,这不是TA的错。

女性更容易抑郁

在世界范围内,女性抑郁症的患者是男性患者的两倍左右。

在中国,已有的约一亿心境障碍患者中,女性达到60%以上。

这并不代表女性更脆弱,而是她们面对的心理挑战与现实困境更为特殊。

1.男女性收入的不均衡

2.面对不同的生活重心

3.更明确的身心挑战(围产期、月经期、更年期....)

4.更可能面对暴力

其中最为常见的是——产后抑郁。

中国每年有一千多万新妈妈,而孕产期抑郁的发病率近15%。

2020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探索抑郁症防治知识特色方案》,将孕产期抑郁症的防治筛查纳入了孕产期宣教和访视之中。

女性抑郁的改善,除积极寻求诊断和治疗外,更需要的是家庭力量。

老年人抑郁

在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超过了2亿六千万,他们也许是对抑郁最不了解的一个群体。

抑郁症不只属于年轻人,任何一个年龄阶段的人,都可能遭受它的侵扰。

而老年人因身体机能下降,社会功能逐步减退,更容易被抑郁趁虚而入。

抑郁症和老年疾病纠缠在一起,会变得更加隐蔽和复杂。

老年人有更多的生活经验,但并不代表他们心理应激能力更强。

一位毛阿姨的故事,令人动容。

她叫毛爱珍,儿子十年前因抑郁症离世,从此以后她也饱受抑郁症困扰。

在多年的疗愈和自我改善后,她终于又重新走进了阳光。

鼓励她走出来的,是医生的帮助、亲友的鼓励、儿子临别前的留言,以及她自己向往生活、渴望光明的决心。

毛阿姨组建了抑郁症互助团体,互相给予温暖,在团体中鼓励大家跑步、学习乐器、找到自己的幸福爱好,也鼓励大家积极的求医问药,积极治疗抑郁。

在良善的人性之光中,她找回了儿子和自己生命的意义。

在第四集中,镜头引导我们关注抑郁症的病耻感。

通俗地说,病耻感是因为生病而滋生出的羞耻心。

患者要么不承认自己需要心理帮助,拒绝求医。

要么在求医问药后,害怕其他人知道自己的情况,抵触治疗。

很多人吃药的时候

会把药盒扔掉

第四集的标题是:“或许你也有一只黑狗。”

黑狗,是丘吉尔对抑郁症的“昵称”。

有人害怕“黑狗”,有人勇敢的赶走“黑狗”,有人与“黑狗”和谐相处。

也有人选择蒙起眼睛,假装“黑狗”不存在。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抑郁症患者超过3.2亿,全球每年有近八十万人,因抑郁症失去生命。

但在生活中抑郁症患者似乎很少得见,这是因为他们常把自己藏起来。

低就诊率的背后,是误解,是对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世界的不知晓、不尊重。

镜头下的一位患者这样说:病耻感是全社会的合谋,这不是一两个人的问题,在全世界,抑郁症病耻感都是广泛存在。

心理疾病和生理疾病一样,需要我们去探索,去接纳。

羞耻看不见,但其衍生出的悲怆是真诚的、切实的。

最严重的负面情绪是什么? 不是愤怒不是恐惧 而是羞耻

当你或亲朋极度消沉、活力丧失,懂得求助、敢于求助,才有机会去改善人生。

第五、六集记录了抑郁症的治疗。

有人找到新的兴趣爱好,重新在生活中建立一个支点有人在团体中找到了面对生活的勇气还有的人随时间被疗愈

无论哪种方法,都离不开两个重要的基础:

专业的治疗坚定的内心

专业治疗通常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足量足疗程的药物治疗是抑郁症首次发作有效治疗的关键,也是避免复发的有效方法。

但治愈又不能完全的依靠药物,更要寻求心理治疗,使其在人格成长上有长远收获。

这是一整个资源系统的支持,我们称之为:治疗团队。

在这个治疗团队中,有两个关键的团员经常被我们忽视:患者亲友和患者本人。

诸多证据表明,在家人的鼓励与支持下的患者,往往在对抗抑郁时有更好的效果。

患者本人的坚定,则是抑郁症治疗的核心。

抑郁症究竟应该如何对抗?

或者我们可以再温和一些:抑郁症究竟应该如何接纳?

医学科研工作者正在寻找精准治疗之路、医护人员正在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你的家人和朋友也在热切的关怀,社会也正在投入更多的目光......

从看见到了解,最终接纳。

世界正与我们并肩而行,抑郁的朋友们,我们不孤单。

写在最后:

在纪录片里,我们看到了许多希望。但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同意出现在影片中的人们,往往本身就是积极的、懂得求助的那一部分,他们也往往能够获得家人的支持与帮助。据调查,主动关注心理健康的人,通常也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一部分。而低收入、低学历人群并不能侥幸躲开心理问题的困扰。或许他们不被父母、亲友理解,被认为是懒惰或者脆弱。或许他们根本没有听过抑郁症这个概念,只能艰难的挣扎着。或许他们被种种原因限制,无法规范治疗。他们也值得被关注。心理知识科普之路艰辛,感恩央视发声,走出了里程碑式的一步。将纪录片或本篇文章推荐给需要的人,我们每个人,都能为构建一个身心健康的社会奉献出自己的力量。*注:本文中所有图片内容,均截图自纪录片《我们如何对抗抑郁》。

审核医生:彭旭

责任编辑:海鱼

免责声明

本科普文章之目的是提供普适的健康信息,不能代替任何人的医学诊断和治疗方案,如有需求请您及时就医。作为科普文章,本文中如出现极限词,为医生临床经验中的个人认识或学界共识,是希望读者能够认识其客观重要性的表述,主观上无任何营销性。

如对这篇科普文章有任何建议,或对文中来自网络未能找到出处的图片有版权异议,请发邮件至安忻品牌部:tangsj@axnsleep.com。

0 阅读:0

茂德看养护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